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归有光的赶考之路

2023-11-20    陈 益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昆山人,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海内称震川先生。归有光的赶考之路,历尽艰辛,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他自明嘉靖四年(1525)秋开始,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35岁时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二名。此后,三年一次的会试竟“八上公车不遇”。自壮年至暮年,一次次“下第南还”、又一次次从昆山或安亭世美堂“计偕北行”,终于考取进士时,已是六十花甲,随后开始短暂的仕宦生涯。

归家世居苏州府昆山,在当地是有名的大族。明以前归家有不少人入仕当官,即使不当官,也是颇受敬重的读书人,民间历来有“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归家在昆山享有足够的影响力。然而,明中叶后归家渐渐地走向衰落。到归有光的曾祖父归凤时,其算是一个家族佼佼者,在成化十年(1474)中了举人,做过一任城武县(今山东成武县)的知县,但不久就以病免归。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从小都刻苦读书,很想经由科举走上仕途,可惜最终没能取得功名,以布衣终老。

归家作为普通的读书人家,虽有些田产,不必担忧温饱,但是社会地位的降低,却会人难以忍受。归家家道衰落的一个标志,是归氏的祖茔居然被衙门的老役盘踞。曾经颇有气势的归家墓地,大片树木被砍伐殆尽,桓表碑亭也被拆毁,一片狼藉,惨不忍睹。眼见先祖受辱,归家人忍无可忍,不得不走进衙门,请昆山县令帮助。在县令的关照下,总算将归氏祖茔收了回来。归家的窘境已不难想象。

归氏家族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归有光身上,只盼他真的“有光”,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跟他开玩笑。归有光从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后,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才在近花甲之年得中进士。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仍旧落第而归时,在返家途中写了一篇《己未会试杂记》,真实地记述了自己五味杂陈、悲愤苦楚的复杂心情。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梦想却再次破灭,很多人也为他抱冤叫屈。关于归有光落第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可奈何的归有光,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

归有光在《己未会试杂记》中说,他与铅山(今江西铅山县)费茂文从济宁城南石佛闸步行到城外时,遇到泉州的几个举人,一起在市肆中休息。大家互通姓名后,那几个举人听到归有光的名字不由得肃然起敬:“我们从小就读先生的文章,以为是异世高人,想不到在这儿见上了。”他们低声耳语,景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可以看出,虽然归有光的科考接连失利,但古文家的名声却早已传播开来。再次落第,让归有光愈加愤愤不平。他给友人写信说:“盖一时有不能平,亦余之褊也。”他又用不少事例,对科举取士的文章作了尖锐批判,“盖今举子剽窃坊间熟烂之语,而‘五经’‘二十一史’,不知为何物矣。岂非屈子所谓‘邑犬群吠,吠所怪也欤’?”

ff92e2ed-7e1a-445e-bdd4-7580338be3d8.png

“瓜洲古渡”碑

科举之路,山重水复。心宇浩茫,文星何在?

每次进京会试,出吴淞江,沿运河北上,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来回至少四五个月。归有光喜欢独来独往,每次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如果随行结伴,总不免要迁就别人,委屈自己,这是他很不乐意的。这次北上赶考,出门那天是腊月二十四,正是他的生日。在安亭世美堂告别继妻费氏和幼子后,一路上梦境连连,归有光在文章中也做以特别记述。比如有一次梦见自己身在皇宫,被考官严学士送下台阶。他感觉到考官对自己的器重,表示辞谢,谁知并没有应验。又有一次,梦见一卷书被狗吞了。有人说,这预示着中进士是在狗年,而不是羊年。二月间,归有光收到儿子的家书,说梦见他考中了进士。试题是“离”卦的句子。神奇的是当年的试题果真出自“离”卦。他讲给别人听,别人都为他高兴。有一个考生做梦时看到归有光在朝廷宫殿的台阶间,走过一根木头,跨到了他的肩膀上,考生说这次考试的名次归有光必然在他之前。孰料,那人考中了,归有光却名落孙山。童仆任慎,从小就跟随归有光,这次一起进京,也做了不少奇异的梦。归有光知道,这些梦不像是任慎编造的。是否灵验,让人疑虑重重。

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完成归氏家族耀祖光宗的重托,摆脱“世俗咫尺之羞”。因屡遭挫折,归有光担忧再次失败而受人讥笑损毁,他思绪万千精神高度紧张,所以那些梦兆也就五花八门。归有光用自己细腻而真切的文字,描写了种种梦境,无疑体现了在科举制度的沉重压迫下,无数书生的痛苦经历和复杂的精神世界。

所有的梦境中,最动人心魄的还是要数梦见了早逝的前妻。

浒墅关,是江南一带著名的水陆码头,大运河征收水运税收的“钞关”,是船只沿水路去往苏州的必经之途。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初五日,返程中船儿夜泊浒墅关,归有光梦见亡妻魏孺人独居一处,忙前去见她,相见甚欢。他觉得这是世上没有过的幸福。归有光与她相约,宛然如旧时模样。然“方踌躇间,岸上鼓冬冬,梦觉矣”,一场好梦顿时被警醒。妻子死后30年,归有光从来没有梦见过她,他感到“今始一梦,惨然。甚感!”这次从数千里外回来,离家越近,心里越是“怆然有隔世之悲”。不难领悟,归有光之所以能写出《项脊轩志》《世美堂后记》这样读来催人泪下的名篇,关键在于其内心充满了清纯细腻、丰富深重的情感。

四月初六,船离开浒墅关,风雨中抵达苏州娄门,是夜栖宿于跨塘桥下。半夜时分风雨大作,归有光无法入睡。他觉得这次赴考得失皆是命中注定,心里不应有什么芥蒂。但想起嘉靖三十五年(1556)考试后南还,见到祖父,祖父告诉他考不中没关系,回到家里,他就很高兴。可是祖父此时已辞别人世,他再也听不到祖父的话了,归有光满腹的悲痛又起。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运送着无数举子进京赶考、落第回乡,也承载着士人们充满艰辛、期望、欣悦和失落的心路历程。嘉靖四十一年(1562)归有光第八次落第回乡,写下了一篇《壬戌纪行》,其中记述同行好友周孺亨,竟病丧于半途,令他“伤惋殊甚”,夜不能寐。当然,归有光笔下不全都是久困场屋的忧伤,也有欢乐时刻。“昨自瓜州(洲)渡江,四顾无人,独览江山之胜,殊为快适。”从瓜洲渡过长江,四周没有别人,壮美江山尽收眼底,畅快至极。瓜洲渡口是江北运河的入江口,往来运河上的必经之处,自古诗人对它有许多吟诵。“过浒墅,风雨萧飒如高秋。西山屏列,远近掩映;凭阑眺望,亦是奇游。山不必陟乃佳也。”沿着运河行走,过浒墅关,尽管风雨萧飒凄凉,犹如深秋,却能凭栏饱览太湖山色,远近高低相映成趣,也算是意外的收获了。

归有光还在《壬戌纪行》中记载沿途天气的变化。“自丹阳无一日不遇风,是日冒风雨仅至娄门,宿跨塘桥下。中夜,风雨势益恶。”跨塘桥位于苏州娄门外,南北向横跨娄江之上。“明日,过沙河,风雨微止,将到家矣。”快到家了,家庭的温馨,一时取代了追求功名在他心中的位置。对于此次赴京参加会试,归有光“念此行得失有命,略无芥蒂于心。”“独以三四千里至此,又阻风雨,不得亟见老亲。”历经磨难,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

嘉靖四十年(1561)的上元节,在安亭世美堂中,归有光以皇庆旧材作几,特意镌刻了一段铭文,以明心志:“惟九经诸史,先圣贤所传,少而习焉老而弥专,皆吾心之固然,是以乐之不知其岁年。”他明白,自己为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前程依旧难卜。然而他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以“吾心之固然”,勉励自己锲而不舍。

四年后,归有光再次进京赶考。这一次的主考官是高拱,同考官是余有丁。据说,余有丁在阅卷的时候,发现了一份“古色黯淡”的考卷,立即引起了注意。他判定,这样的文章只有归有光才能写得出来,便郑重地推荐给了主考官高拱。高拱读过后,十分欣赏这篇文章。当时,余有丁和翰林学士们都认为归有光该是这科进士中的第一人,除他之外没有谁有这样的功力。可是,命运再次与花甲之年的归有光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

不管怎么样,归有光终于如愿以偿考中了进士,被派任浙江长兴县令。他绝不会料想,即将开启的仕途,却是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光,也是最不容易适应,最难以忘怀的岁月……


《明清科考墨卷集》(林祖藻主编,台湾兰台出版社2014年版),收录了归有光当年的试卷抄本,以及与之有关的评语。尽管时光已经流逝了400余年,阅读那些如今显得颇为陌生的文言,仍能体味到震川先生的精虑巧想,文思泉涌,感受到明代科考的取舍之要。

《明清科考墨卷集》收录了归有光的6篇制义文(包括他参加乡试的试卷),无不从“四书”“五经”引发阐述。

《肫肫其仁一节》,文末有署名艾干子的评语:“……皆因先立箇仁渊天在前,而此至诚转合。凭他说得融浑,搃成两件耳。艾又美其如名山大江,作镇九州,非可句字论。”以名山大江作镇九州为比喻,显然是在赞扬文章转合融通所汇成的不凡气势。

《苟不固聪(中庸)》的评语:“只是极言至诚之妙。不到得此地,不能真知,便悬空揣合也。只是影响,不见里面许多滋味……此文之妙亦如是。”这是讲文章的技巧之妙。认真品咂,方可领悟。

《唯天下至临也(中庸)》评语:“此等题乃能挥手自如,一尘不滓,岂非大家。”有附注:原评。书页中缝印有“成弘正嘉大小题文读本”字样,由此可以猜测《师俭堂文汇》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间挑选试卷范文刊印,供后世考生做参考。

《居天下之三句(上孟)》评语曰:“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古未有不能研穷辨析而能堂堂正正者也……如震川真可称堂堂正正,唯其精于义理精微,古今同异也。”震川先生“精于义理精微”,且从文字中透显其堂堂正正,这已经从文章延伸至作者的精神了。

《武王周公》一文的文末有杨继斗、王巳山评语。另有一则未署名的按语说:“《明史文苑传》:有光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名儒魏校,所以讲究理法者精矣,以气势行文,于意能尽,于题能畅,髙举乡试亚魁,为天下开风气也。厥后章大力,心知其意,亦成名家。凡业举者,可以兴至。”按语撇开具体的评价,着重论及归有光通经通史,讲究文章理法、气势、意、题,文开天下风气,成就一代名家,为后世学者树立了榜样。

《明清科考墨卷集》的一些优秀试卷,撰写评语者特意与古文家归有光做比较。比如汤显祖试卷篇末评语说:“说理精寔又极隽永,直突过震川先生。”认为文章直逼归有光。方苞的试卷篇末评语说:“无廓门面语,堪与震川先生文并辔而驰。”这是说他的文章足以与归有光的文章媲美。从另一个侧面显现了归有光的功力。不被录取,已是情理不容。

(作者简介:陈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原学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