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丹阳情谊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人,北宋名臣,同时也是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仁宗时,曾担任右司谏一职,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与富弼、韩琦等人主导推行“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后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等地。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而名垂千古,朱熹称赞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与丹阳有深厚的情谊。他曾多次到丹阳访友并与丹阳邵氏家族结下了深厚交情;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配上丹阳邵餗的杰出篆书,成就了“天下四绝”;他崇尚清廉,推崇并资助丹阳籍清官吴遵路;他重视人才,大力推举丹阳优秀学子邵亢;他崇德尚善、言传身教,曾与儿子范纯仁在丹阳成就了“麦舟济困”的千古佳话……
仰慕丹阳隐士邵餗
邵餗,字溪斋,丹阳人,北宋著名隐士,杰出书法家。邵餗出自丹阳邵氏家族,该家族曾是北宋时期江南望族。邵餗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未能及第,后隐居不仕,在家乡筑“溪斋”而居,专心读书写字,与其弟弟邵必以一手精湛的篆书名扬四方,成为北宋著名的兄弟篆书大家。北宋书法家朱长文在《续书断》一文中,对唐宋时期书法家作整体评论,邵餗是其提到的三个最著名篆书名家之一。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记载,邵餗独创了一种篆体,笔法曲折,圆而有力,如折钗股,名之为“钗股篆”,极受世人推崇。宋仁宗曾经赐邵餗“冲素处士”尊号。范仲淹久闻邵餗大名,钦佩其淡泊高洁、隐居不仕的品行,特别仰慕邵餗的书法,赞叹其为“一绝”。
两顾丹阳邵府
因反对仁宗皇帝废黜郭皇后,46岁的范仲淹被贬任睦州知州。正月,范仲淹与张侍御一起专程前往邵府“溪斋”,登门拜访邵餗,可惜邵餗出游隐居山林未归,深为惋惜。到睦州后,范仲淹还请书法大家邵餗书写刻石,并专门写信给邵餗,请求他为祠堂记篆题,由此可见对邵餗敬重之情。邵餗仰慕范仲淹的品格,接信后欣然允诺,此碑被后世称为奇观。
范仲淹赴任越州(今绍兴),途中再次在丹阳停留,第二次登门拜访好友邵餗。两人论古道今,意气相得。在《范文正集》收录的范仲淹《刻唐祖先生墓志于贺监祠堂序》中,也记载了这次拜访过程。
成就“天下四绝”
庆历五年(1045年),岳州(今湖南岳阳)知府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至六年修成,范仲淹于九月写下了千古名文《岳阳楼记》。全文气势磅礴,音调铿锵。其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广为国人传诵。滕子京收到《岳阳楼记》后,请苏子美书丹,邵餗篆额,镌刻成石碑置于楼内,供游人观瞻。当时人们将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子美书丹,邵餗篆额称为“天下四绝”,那块石碑也被誉为“四绝碑”。
推崇丹阳清官
吴遵路(988年—1043年),字安道,丹阳人,出身书香世家,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政绩卓著,深受地方百姓爱戴,是宋朝知名清官。明道二年(1033年),全国各地发生罕见的旱灾和蝗灾,淮南、京东尤为严重。当时吴遵路刚到任常州知州,灾害尚未蔓延本地,他向豪门富户募集钱数万贯,以平价出售,基本稳定了粮价。他还拿出俸金建草棚百间,购置草席,用来安顿灾民,并给病者以医药,给欲回家者以盘缠。灾荒期间,唯独常州百姓靠吴遵路预先购买的粮食安然度过灾荒,从其他州逃荒而来的人也大都得以保全性命。时任右司谏的范仲淹奉命视察两淮、浙江灾情后,向朝廷报告吴遵路在常州的抗灾工作做得很好,请求朝廷颁布他的事迹,以作为各地效法的榜样。
范仲淹十分欣赏吴遵路敢于直言、刚正不阿的品性与为人,两人结为好友。吴遵路去世后,因其平时廉洁节俭,两袖清风,作为好友的范仲淹分出自己的俸禄来接济他的家人,并亲自给吴遵路写祭文,满怀深情地称赞他“忧国忧民,早衰而死”。
举荐丹阳学子
邵亢,字兴宗,丹阳人,幼时聪明过人,十岁时每天背诵书本五千字,诗作风格豪放,范仲淹很推崇他的出众才华,任润州知府时,还亲自推举邵亢。当时被宣召在崇政殿考试的有十四人,只有邵亢达到了要求,于是他被任命为建康军节度推官。仁宗时,赵元昊叛,邵亢献《兵说》十篇,死后追封吏部尚书,谥号“安简”。
父子麦舟之赠
范仲淹治家甚严,教子有方。在其言传身教、清廉家风熏陶下,四个儿子均为人正直,学有所成,乐善好施。其中以次子范纯仁最为突出,官至宰相,成为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与范纯仁父子还曾一起在丹阳谱写了一段“麦舟济困”的佳话。麦舟之赠后,为纪念范氏“麦舟济困”义举,后人将珥渎河口的“七里桥”,改名“麦舟桥”。为了纪念这段“丹阳佳话”,范仲淹的部分后裔就以“麦舟堂”作为家族祠堂的堂号,勉励后人牢记祖上的美好品德。
作者单位:镇江日报社
- 上一篇:没有他,计算机的世界差点就没有中文!
- 下一篇:苏州平江“贵潘”:簪缨世家,泽流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