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盛:浩气垂青史 墨迹留镇江
“杨子怀人渡洋子,椒山无意合焦山。地灵人杰天然巧,瞬息神游万古间。”镇江焦山碑林以拥有连绵壮观的摩崖石刻和历代碑刻闻名于世,其中一块石碑,因刻有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访唐子荆川到此,因名山与己号音相同,喜而赋之》的绝句,而引人注目。
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杨继盛再次被起用,赴任途中,诗情勃发,一路吟唱。途中经过镇江时,他与明代著名古文家唐荆川(顺之)同游焦山,留下这首绝句。他借助焦山与自己的号音相同的巧合,直抒神游万古的胸襟。
杨继盛(1516年—1555年),保定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字仲芳,号椒山。家境贫寒,十三岁始入私塾,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
嘉靖二十九年,35岁的杨继盛调升京师,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当时,鞑靼酋长俺答屡次入寇明朝北部边境,大同镇将仇鸾却毫不抵抗,一意求和,并约通市。俺答转而进犯京师,仇鸾奉命入援,吃了败仗,还讳败冒功被提升为太子太保,总督京师戎政。同时仇鸾还与奸相严嵩勾结,主张开马市以和之。杨继盛认为,仇鸾议和示弱,丧权失节,上疏弹劾仇鸾等冒功误国,结果在仇鸾操纵下,杨继盛反遭诬陷,被关进诏狱,后又贬谪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典史。
明嘉靖三十一年,俺答再次侵犯大同、辽阳,仇鸾私通俺答的罪行暴露,急病而死,被皇帝下诏开棺戮尸。朝廷知道杨继盛有先见之明,重新起用杨继盛,调山东诸城县令,后又改任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武选司员外郎。
嘉靖三十二年,杨继盛到兵部上任,亲见亲闻严嵩祸国殃民的行径,痛心疾首,决心为国除奸,毅然上书《请诛贼臣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再次被诬陷下狱。
在狱中,杨继盛多次惨遭拷打,自挽绝笔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嘉靖三十四年,被严嵩陷害而亡,年仅40岁,临刑前他作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度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铮铮铁骨,令天下人相与涕泣传颂之。杨继盛死后12年,87岁的严嵩在举国唾骂声中死去。同时,皇帝颁诏抚恤直谏诸臣,杨继盛被追赠为太常少卿,谥号忠愍。
从32岁中进士到38岁下狱,7年的仕途生涯中,杨继盛官职未过五品,却被誉为“明代第一直谏义士”。为褒扬杨继盛的挺然之节,浩然之气,早在明末天启年间,镇江知府王秉鉴就在壁立千仞、作镇中流的焦山上,将佳处亭改建为仰止轩,作为杨继盛的神祠。清初,曾一度将此祠移建水晶庵。乾隆年中,官员阮元又将神祠移建于大殿西首海西庵内,并将家藏的杨继盛手书诗文稿卷和临写唐李思训《临云麾将军碑》一并送藏于仰止轩内。
阮元在《送杨忠愍公墨迹归焦山记》中云:“焦山仰止轩者,明天启间建奉。忠愍木主,旧在水晶庵,今圮无存。嘉庆丙寅,僧秋屏请改立忠愍公木主于焦隐庵后屋中。……惟是子孙少不肖,非饱蝉蠹,即归鬻失,平泉草木,能终不与人哉?世家秘阁之藏,不如名山僧寮之寄较然明矣!”这也是杨继盛墨迹存于镇江焦山的来由。
作为明代著名的谏臣,杨继盛忠肝义胆、忧国忧民、视死如归,为世人所敬仰。而作为明代中期重要的书家代表,他的书法成就却常被忽视。
焦山碑林收藏的杨继盛碑刻
焦山碑林收藏的杨继盛碑刻
杨继盛存世墨迹不多,在焦山碑林有他的手迹碑刻两处四方。第一处上部一方碑刻,正中题写“椒山”二字,这是杨继盛的号,旁题“忠贤遗墨”,说明“椒山”二字是杨继盛亲笔题写。第一处下部两方碑刻,内容是本文开头故事的来源。杨继盛的第二处手迹碑刻,是一方行草书札,刻于清乾隆六十年,书法名家梁同书题跋,正文是杨继盛写给王遴(字继津)的亲笔书信中的一段“仰读手教,足见兄以天下为己任,敬羡敬羡。宣大系天下安危,弟岂不知?……九月廿六日弟继盛拜继津兄赐谒”,虽说碑刻刻工极为精湛,有画龙点睛之妙,但不可否认从这方石刻的字里行间,可以观察到杨继盛的行草书风,俊逸而有锋芒。
现收藏于镇江博物馆的杨继盛行书《临云麾将军碑》,是目前所见他的行书代表。用笔流畅,线条遒劲,干净凝练,中锋笔法运用自如,每字每笔骨力分明,笔画抑扬顿挫,起收笔清晰,笔致时而厚重古朴,时而纤细连绵,从容不迫,气息贯通。明代文学家、书法家俞允文跋语:“此谏臣椒山杨先生早年临池也,笔力英毅若可扛鼎。”可知此临本虽为杨继盛早年临摹书作,但在用笔、结体、章法上已体现出较高的驾驭能力。
杨继盛《临云麾将军碑》局部手卷
杨继盛以短暂而悲壮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撼人心魄、感天动地的正气之歌。他的墨迹留在镇江,青史永垂。
作者单位: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