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盛静霞的扬州往事
浙江大学退休教师蒋遂赴江苏扬州广陵古城进行考察洽谈,并寻找母亲的出生地——湾子街69-71号,他表示,愿意将父母的故乡著作、手稿、旧照片影像、文字资料等捐赠故乡,希望古城在湾子街旧居设立陈列室,以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
她出生在老城区的湾子街上
蒋遂一家与扬州颇有渊源,湾子街是其母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前身)教授盛静霞的出生地,其父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前身)教授蒋礼鸿与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词曲学家、敦煌学家、扬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任中敏先生是学术上的至交,他们都是20世纪著名文史学者,在词曲学界、敦煌学界享有盛名。
盛静霞夫妇
在长达数十年的交往中,老先生们信札往来,切磋学问,堪称学林佳话。尤其是蒋遂此次考察带来展示的蒋礼鸿与任中敏的一封书信,信中就《敦煌曲》中的《思越人》二首、《谒金门》一首、《怨春闺》一首进行交流,乃国内未传、大陆学人未见,极具学术价值。
她曾因文学才华被誉为“小冰心”
1917年2月,盛静霞出生在扬州湾子街。在扬州中学读书时,她的文学才华就已经崭露,被誉为“小冰心”。还在上海的《女子月刊》发表过小说《情波》和《忆友》。
盛静霞
1936年,盛静霞到南京读大学,进入了学校的文学院,得到了包括胡小石、汪辟疆、汪旭初、唐圭璋、卢冀野、吴梅等在内的许多名家的提携。
盛静霞喜欢古典诗词,当时的文学院教授汪辟疆组织有一个诗社,叫“雍社”。盛静霞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秋天,汪辟疆带领诗社学子游览栖霞山。盛静霞写诗一首。汪辟疆修改同学们的诗词,盛静霞的这首,只有三句保留原样。盛静霞看后大哭,觉得自己没写好。但她的同学兼扬州老乡汪仪璋告诉她,汪辟疆其实背后对盛静霞的诗词赞誉有加,认为她“是一只小老虎,以后不可限量”。
而古典文学学养深厚的时任文学院院长汪旭初,曾在课堂上公开称赞盛静霞,“中央大学出了两位女才子,前有沈祖棻,后有盛静霞。”
盛静霞(中)的老照片
盛静霞、蒋礼鸿夫妇抗战胜利后曾经回扬州观光,盛静霞因此写下《高阳台·偕云从泛瘦西湖》《登平山堂》两首词作,也是盛静霞仅有的两首关于故乡扬州的诗词。据其子蒋遂回忆,1960年,盛静霞还携全家来过一次扬州。
她曾与著名学者顾一平书信往来
扬州已故著名文史学者顾一平先生曾与盛静霞多次通信联系,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顾一平与盛静霞通信,始于毕老的嘱托。毕老即大名鼎鼎的毕朔望,是从扬州走出去的诗人、作家、翻译家。20世纪90年代初,毕老看到顾一平与夏友兰、陈天白编印的《扬州竹枝词》及《扬州竹枝词续集》,十分喜爱,他说:“难能可贵,足慰乡思。”他给顾一平写信,并汇来书款,要求按他所列名单、地址,分别将《扬州竹枝词》及续集挂号寄去,注明“毕朔望嘱寄”。所列名单皆是毕老的扬州同乡、扬中同窗,第一个即是杭州大学中文系盛静霞。
书寄出不久,陆续收到回复。有的说,临窗捧读,顿生乡里之思;有的说,反复吟味,思乡之念不禁油然而生。唯独不见盛静霞的回信,顾一平也未放在心上。
1995年,为庆祝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首都北京召开,顾一平编纂《扬州历代妇女诗词》一书,想到了盛静霞,她是扬州人又是才女,于是给她写信,征集诗词作品,并要求附个人小传。没几天,就收她的信,方知当初她收到竹枝词,不是没有回复,而是“当即奉复”,只因地址被邮章所盖,以致“地址不明”而退回。
其后又有6次书信往来。盛静霞曾应顾一平的要求,为其著作《我的母亲》题诗:“铁骨柔肠集一身,口碑邻里颂英声。毕生没没无名字,盛德绵绵荫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