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法民:楚汉风云起江东!而反映其历史的神曲《十面埋伏》也是江苏人汤应曾写的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楚汉》。它以刘邦、项羽垓下之战为主题,运用琵琶特有的技巧,令无数听众的心灵为之震撼,如今已成为世界名曲。
有关这首琵琶大曲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王猷定的《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传中有人称“汤琵琶”的汤应曾(约1585~1652年)弹奏琵琶曲《楚汉》的详细记载:汤氏“所弹古曲百十余曲……而尤得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汤应曾陈州学艺
汤应曾(1530~1588),江苏省邳州市邳城镇右石榴村(今石家村)人。汤应曾幼年丧父,家贫孤幼,靠母亲抚养成人。他从小就非常喜好音律,酷爱琵琶,每有艺人来村里演奏,他总是跟着听,常陶醉入迷。听得入神,就动起感情来,有时竟会闹得啼笑失常。
一次,他听说峄阳山(今岠山)上生长的名桐是做琴的好材料,就特意到那里买来一段,自己动手做了只琵琶。终日抱着拨弄。庄上要是来了个弹琴卖艺的,他就留艺人在他家里住,自己跟着学,直到艺人把所有的本事都交给他,他才放人家走。
汤应曾听人说陈州有个天下闻名的琵琶能手,于是他就前往陈州拜师学艺去了。
世宗嘉靖年间,李东垣擅长弹奏琵琶,江对峰继承了他的技艺,声名远播京师。江对峰去世后,唯有陈州蒋山人继承了他的妙处。当时周藩王有女乐十队,都学习蒋山人的技巧,但没有学得很好的,周藩王对此感到十分遗憾。
原来陈州(今河南淮阳区)有个蒋山人,是京师名艺人江对峰的真传弟子,当时蒋山人收了十几个徒弟,汤应曾就拜蒋山人为师。汤应曾学习刻苦,技艺进步很快。蒋山人认为汤应曾将来有出息,就加倍地培养他。经过一年苦学,汤应曾技艺超群,不久,名声传到京师。
当时周藩王闻知这件事,亲自召见了汤应曾,赠他一只用碧玉镶嵌的琵琶,命他身穿宫锦衣(宫中特制的锦缎衣),在宫殿上弹奏。汤应曾领旨上殿,弹了一曲《海青拿鹤》,随着悠扬起伏的琴音,人们仿佛真的看到了海清披羽扮鹤,继而寻山捕鹤的形象,好像真地听仙鹤惊飞,海清掠草追寻,最后鹤鸣归巢的声音。藩王对汤应曾的绝技十分赏识,当即馈赠宫米万斛,以供养老母。从此,汤应曾的名声大振,成了国人皆知的琵琶能手。
汤琵琶誉满京师
汤应曾在京师住了一年多,后来,嘉庆三年(1569年)征西的王将军征他做幕僚,汤应曾跟着王将军到了嘉峪、张掖、酒泉等地。每逢军中盛典,将军就命他弹奏琵琶助兴。有一次,汤应曾为出征将士弹奏一曲《十面埋伏》,将士们听了,受到极大鼓舞,个个斗志昂扬,军威大振,擂鼓出战,一举克敌制胜。将军大喜,赏他锦缎宝马,从此更加器重他。
华秋萍编订《琵琶谱》
汤应曾虽然受到如此厚遇,但平时却矜持自重,轻易不为人弹奏。因为他感到王侯显贵虽然欣赏他的艺技,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都不是真正的知音者,为了访求知音,他决定走遍天涯。一天,他辞别了王将军,从榆关(今山海关)出发,宵行夜宿,走了十几天,在一个阴霾严寒的傍晚,汤应曾独自坐在酒楼上自斟自饮。他想到俗缘好遇,知音难求,不禁悲从中来,顺手拿起琵琶,弹奏起来。琴音在夜空里显得更加清晰,有时高亢激越,像风雨聚至,有时低沉哀怨,如思归叹惋。
最后,他弹一曲《楚汉》,音调逐渐由缓转急。霎时间,依然两军决战,金鼓齐呜,剑拔弩张,人喊马嘶。突然,拨停弦歇,余音徐响,使人顿觉哀怨而难名,凄清而悲咽。接着,楚歌四起,项王悲歌声,虞姬恨别声,大泽陷骑声,项王自刎声,余骑践踏声……只弹得惊天地,泣鬼神,只弹得屋瓦若飞,云水凝滞。曲罢,汤应曾放下琵琶,仰天长啸,想起自己天涯沦落,不觉潸落泪下。
他乡有幸遇知音
纷纷扬扬的大雪倍增游子的乡思,呜呜咽咽的琴音更添寒夜的幽清。忽然汤应曾隐隐约约地听到有人哭泣。她凝神谛听,脚步声由远及近从楼下传来。应曾心想,如此雪夜,我在这里人地生疏,不会有人来找我。他正要躺在床上休息,忽听有人敲门。
△ 明·仇英·《停琴听阮图》
应曾连忙起身开了房门。他抬头一看,见一素装女子站在门外。那女子见有人来开门,慌忙施礼道:“闻君琴音感人,不胜景仰,愿赠教尊姓大名。”应曾还礼,请她进来。那女子也不推辞,就着灯下坐了。这时,汤应曾打量那女子年龄约20多岁,瓜子脸面,细白如玉,腮下泪痕斑驳,眼睛已哭得有些红肿了。应曾先道了姓名,接着问她为何事而来,那女子忙拭泪答道:“妾身王玉容,孀居三载,老母早已谢世,无可托身,来此欲投靠舅父,不幸舅父新故。今夜闻君琴音,顿感身世飘零。妾亦粗知音律,愿献一曲,蒙君子指教。”应曾一听大喜,连称领教。玉容抱起琵琶,轻拢慢撚,先弹一曲《懒梳妆》,如泣如诉,悠婉动人。接着又奏一曲,应曾听得出是《凤求凰》。
他听着听着,不免暗自思忖:我奔走天涯,遍访知音,听她琴音有意,我岂能无度于衷?一会儿,玉容弹罢,应曾连声称好,于是便进一步攀谈起双方的身世来。二人志趣相投,心心相印,谈得更加推心置腹了。
最后,玉容含情道:“未亡人多年蓬飘絮泊,久不欲生,今夕与君一席话语,知君高洁,如不弃嫌,愿执帚为妇。”应曾忙道:“我遍访知音未遇,今日蒙卿垂爱,凤愿得遂,不胜感激,但我家有老母,不知能否为我奉母行孝。”玉容一听,欣然允诺,当夜二人约好,待应曾回家与母亲商量好了以后,就前往聘娶。三更十分,应曾送玉容下楼安歇,次日,应曾辞别玉容,星晚兼程返里。不日应曾到家中跟母亲谈及此事,母亲自然喜出望外,便择了吉日迎娶玉容。
△《琵琶行》 王叔晖 纸本工笔重彩中国画
婚后,夫妻恩爱,琴瑟伉俪,玉容孝敬婆母,合家欢喜非凡。哪料得幸福生活不到一年,天下大乱,邳州兵匪骚扰,民不聊生。官府征召汤应曾从军入伍,应曾只得拜别老母,收拾了琵琶登上征程。婆媳泣送应曾,娘儿仨洒泪分别。哪知应曾一去3年,渺无音信,婆媳在家朝夕盼望应曾早日回来。
一天夜里,玉容正在房中合衣而卧,忽听室外传来一阵琵琶声,她惊喜非常,以为是丈夫回来了,连忙起来点上油灯,把房门打开,寻声往外探望。借着窗帘透过的灯光,她发现窗外石榴树旁,有一只老猿正抱着一只琵琶在弹奏。老猿一见玉容开门,忽然“砰”的一声,把琴弦拨断了。
玉容大吃一惊,“哇”地一声,一头栽倒在地,顿时就昏过去了。婆婆在屋里闻声赶出,这时玉容已躺在门口。婆婆连忙上前把玉容搀起,扶到床上,玉容面色苍白,人事不省。婆婆先给她捶捶后背,又用针扎了人中,好大一会儿,玉容慢慢苏醒过来,婆婆才松了一口气。扶她躺下,又烧了一碗姜汤给玉容喝了。
到次日早晨,玉容才逐渐清醒过来。婆婆问她昏倒的原因,她少气无力地对婆母叙述了昨晚所见所闻。最后,玉容叹息道:“儿媳不闻琴音已有3载了,今日老猿弹断琴弦,不无因由,恐怕郎君在外凶多吉少,儿媳不孝,恐将不久人世了。日后郎君归来,请为我在石榴树下弹奏一曲。”玉容言罢,精神恍惚,不能自持,从此昏迷不醒。3天以后,玉容长啸一声,溘然长逝了。婆母痛哭一场,邻里相帮,把玉容掩埋了。
后来,汤应曾思家辞归,妻已亡,遂携老母流落淮浦(今淮北) 一带,后因家困潦倒,明王时,已60余岁,长逝于桃园县薛家村。
清乾隆年间,直隶人王君锡整理过琵琶谱曲,其中大都是汤应曾弹过的乐曲。后嘉庆间无锡人华秋苹编写《华秋苹琵琶谱》(现存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将王谱区用工尺谱标明板眼指法,成为我国刊印最早的琵琶曲集。
华秋苹编写《华秋苹琵琶谱》
汤应曾演奏的琵琶曲经过两次整理,我国琵琶曲谱资料得以流传,从而说明汤应曾是我国琵琶演奏承先启后的艺术大师,对琵琶演奏技艺的继承和发展有过重大贡献。
作者:张法民
张法民,男,笔名星火。江苏省邳州市人,中共党员。1980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彭城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徐州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播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言论等2000余篇,有的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现为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理事、《邳州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大运河》杂志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