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卢同根:大写的产盐人

2025-03-07    

江苏淮北盐场一直是产盐重地,是全国四大海盐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盐产量高达200万吨之巨,主要负责上海、湖南、广西、安徽等16个省区(市)工业盐和食盐的供应。这里为什么能产这么多盐呢?除了优越的地理条件外,更因为背后有一大批默默奉献、值得大写的产盐人。


走向合作的时宝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淮北盐场系统有一个名字很响亮,他就是时宝玉。以他名字命名的小组仅有10余人,却负责徐圩盐场老东港所外四份滩、面积约达503亩的产盐工作。


1950年,场所开展劳动竞赛,目的是多产盐。时宝玉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思想觉悟不低,他领会竞赛精神后,就和小组其他盐工商量,认为可以利用本小组滩上的优势,联合起来,走合作之路。大伙们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他们最初合作形式是合用蓄水池。小组4份滩,每2份滩使用一块蓄水池,为了有效发挥蒸发池效能的目的,他们在4份滩的两块大蓄水池上加了两道埝进行合用。实施合作后,采取“倒扬走水”的方法,拉长了蒸发池走水路线,提高了2度水质,从而提高了原盐产量。另外,充分利用废滩地,围堰约270亩夹滩,作为蒸发池使用,以达到多制卤水、多产盐之目的。他们还集体使用卤水,促使剩余卤水早日结晶。


据曾在外四份工作过的几位老盐工回忆,合作形式确定之后,时宝玉带领一班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闲暇时,留守值班;春晒时,紧张忙碌;收盐时,夜以继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经过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当年秋天收盐结果一出来,每个人都笑逐颜开。


1950年,时宝玉小组共产盐22240担,超出原计划6540担,创全所14个小组最高纪录。事实上时宝玉小组基本条件与其他小组并不在一条起跑线上。他们小组虽算是头等滩,但实际面积要比头等滩的标准小1/4,而产量却高出绝对值1/4。可见,小组成绩来之不易,也正是走合作之路结出的硕果。


收盐结束后,场所许多领导干部纷纷深入时宝玉小组,亲自到滩头,实地查核情况,召开座谈会、现场会,总结经验,理出思路,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推广方案。为此,场所出了简报,要求在学习、推广“时宝玉小组”经验过程中,掌握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确保滩地公有,认清合作生产的好处;二是以自然圩子为小组,形式上便于领导,便于操作;三是培养骨干,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基本上做到一呼百应,形成力量。


从此,在淮北盐场系统,打破以滩为生产单位、家庭劳动为主体的小包工制,从分散到集中,从各自为政到向集体化方向发展的模式逐渐被推广,原盐产量节节攀升。就是从那时起,“时宝玉小组”闻名遐迩,家喻户晓。


冲破世俗的徐士英


在旧社会,盐场有句老话:“妇女是乌盆,洗碗涮锅不算人。”妇女是被错误地认为“干不了盐场工作”的。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不仅能出色地掌握生产技术,而且学会了管理生产的本领,模范女盐工徐士英就是其中一个好典型。她带头冲破世俗、当起女领滩手的事至今还被淮盐人津津乐道。


徐士英和盐场其他女工一样,从小吃尽苦头,父亲是个盐工,一家老小七八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维持生活。每月领到的一点口粮,还没到手,就给掌管扣去很多。到没办法时,她家只好靠采野菜充饥,小小的徐士英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然而,这样可怜的日子也过不安宁。一次,她的父亲因故遭到一顿毒打,接着被开除场籍,赶出盐场大门。不久,她的祖父母和她的父亲先后饿死,她的妈妈没办法,被迫改嫁。她姊妹三人给人家做了童养媳。12岁的徐士英只得跟着大人上盐滩,学帮工,过着苦难的生活。


盐场解放以后,徐士英和许许多多女工一样翻了身。苦难的经历,使她对中国共产党、对新的社会无限热爱,她不由得把党的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刚解放时,反动统治者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破破烂烂,残缺不全。徐士英响应“克服困难,恢复生产”的号召,修整工具,积极储水,及时保证了生产的需要,使一份最小的盐田(150亩左右),一季生产2200担盐,创造了全所生产的新纪录,受到了上级的重视。从此,淮北盐场有了第一个女特等劳模。


1949年,徐士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1年春天,徐士英担任了女领滩手,轰动了淮北盐场,盐工们都作为奇闻传谈。老年工人都说:“如今世道变了,人也变了。”徐士英干起活来和男子汉一样,她把裤子卷到大腿,赤着脚,跳下卤塘,扒淤泥,和格子,压格子,掌握了盐田生产的全套技术。徐士英运用了“抢种巧晒”的经验,每次雨后都要提早半天撒盐种,大幅提高了产量,被淮北盐场广泛推广。


1953年,徐士英成为淮北盐场第一个女所长。


挑战自我的时明芳


9d44618d-c414-4601-bd85-622cbd12408c.png

“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时明芳劳动场景(卢同根 提供)


古有女子花木兰从军,英勇杀敌,卫国戍边,战功显赫;今有女子披甲领滩,寒来暑往,以滩为家,成绩卓著。她就是原徐圩盐场管港工区丰太小组女领滩手时明芳。


1980年,时明芳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父母所在的小组当盐滩工人。一向有着倔强脾气的她,对这一就业机会充满期待。在时明芳的心里,她曾盘算过,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出名堂来。为此,她找到生产组长,主动请缨当领滩手。当时,不要说组长没有从正面瞧她一眼,就连她的家人和一起分在本组的男同学也没人挺她。之后,经时明芳再三游说,终于如愿以偿。


其实,在时明芳力争领滩手之前,她也反复掂量过。首先,她是地道盐场人,在父母及小组其他长辈身边耳濡目染,对丰太滩地情况了如指掌;其次,她天生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加之头脑聪明,勤奋好学,不断请教老前辈,拜师学艺,有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再次,她可以和有经验的老盐工签订合约,集中全组人的智慧和力量。


丰太是个老式八卦滩较多的大单元小组,格块较小,样式零乱,除不利于制卤外,每每收放闸门就需跑来跑去,这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仅每天走路就有近40里路,假如遇上极端天气,不得不跑步进行。时明芳在征求他人的意见后,决定对此进行改造。改造的方法就是花大力气将老式八卦滩改为新式对口滩,以此来提高产量。改造很快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那些年里,时明芳头疼感冒时,她坚持着;手被磨出血泡,她坚持着;累倒时,她仍然坚持着。每年扒盐需要推小车过艞板和上盐廪,这些难度较高的重活一般都是男职工干,可时明芳当仁不让,载重和速度有时还超过了男工。


在担任女领滩手近6年间,时明芳凭着一股风风火火的热情和永不言败的精神,硬是把一个很不景气的落后班组,改变成在全工区40个单元中排名第3位且盐产量连年刷新的班组,令众多老资格男领滩手刮目相看,啧啧称羡。


1987年5月4日,时明芳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赴北京参加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召开的表彰大会,受到党中央、团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88年5月4日,时明芳参加全国共青团代表大会,当时连云港市仅有两名代表出席,她便是其中之一。会议期间,她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次日,该报头版位置用较大篇幅刊登了她的先进事迹。鲜花、掌声、荣誉一个接着一个,连云港电视台还拍摄专题片《海英草》,把时明芳感人事迹传遍四面八方。


创造“奇迹”的叶汝春


叶汝春是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9年度的全国劳动模范,是实实在在的“产盐大王”。


1983年后,一度限产的原盐忽然紧俏起来,一向靠天吃饭的海盐产业,为满足市场的要求,千方百计提高产能,这成了江苏盐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海盐生产周期长,从海水进滩到成卤结晶,用“炼”字来形容是非常贴切的。要提高产量,除受气象、滩地、技术等条件制约外,很大程度靠职工的能动性和智慧。


借改革东风,徐圩盐场提出“投资与增产、增产与分配”双挂钩方案,首次把职工、效益、投资三者结合起来。这对惯于旱涝保收、长年拿固定工资的盐工可是一个巨大挑战。政策出台,无人应战,场领导决定从全场277个单元中挑选16个单元来闯关。


场长选中了叶汝春。工区起用他当组长后,用9个月的时间把一个下游10年的6组盘得生机勃勃,一年后又把一个连续4年没完成任务的2组搞了上去。叶汝春有组织才干,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场长让他小组的4个单元全部加入“双挂钩”。


“解放快40年,公顷单产翻过几番?你姓叶的能干,两年翻一番?说着玩呢!”面对风言风语,他不为所动,和场里签订了贷款两万、当年增产两千吨的合同。


“冬准”是原盐生产的准备阶段,他领着15名职工平整蒸发池215亩,压池板272亩,整修沟道4条,挖土1300立方米……全年没休过一天完整的假期,可以说他是全面进入了超负荷工作状态。


叶汝春非常注重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他说:“人心齐,再大的困难也不可怕。”他关心职工细致入微,谁有困难、有情绪,都瞒不过他,他会尽全力帮助排忧解难。职工都说:“跟着叶组长干,再累也没怨言。”


叶汝春还非常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海盐生产技术虽然不断发展,但是,要想有重大突破非常不易。叶汝春总结出一套“四个不浪费”操作法,在生产工艺每一细小环节做足功夫,向管理要效益。


叶汝春成功了。三年增产原盐7539吨,吨盐投资只有4.21元。在他的带动下,三年中,全场105个单元加入了“双挂钩”行列。轻工业部还向全国制盐行业推广了“双挂钩”经验。他的业绩成了江苏盐业的奇迹,同时也是海盐生产史上的里程碑,人们把“产盐大王”的称号送给了他。


叶汝春,作为一名普通的产盐工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人民代表,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不仅是叶汝春个人的光荣,更是江苏盐场全体产盐工人的荣耀。


(作者简介:卢同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连云港发展研究院理事长。)


栏目编辑:胡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