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影音江苏 >>> 文史赏听

从“绣中天地”到“绣立天地”,刺绣家沈寿的“绣圣”之路

2025-03-10    

IMG_256


沈寿(1874—1921)原名云芝,字雪君,号雪宧,江苏苏州人。中国近代著名刺绣艺术大师。在清末民初社会变革的时代,她努力吸收东西方现代艺术思想,结合苏绣传统技艺,创立了仿真绣(沈绣),开辟了一种超越传统的绣法和全新的创作理念,为中国刺绣艺术创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针神”“绣圣”。


在传统社会中,“圣”是对人的最高评价,沈寿的“成圣”之路,离不开她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她以一双巧手,一针一线,将刺绣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她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融入了绣品之中,使其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IMG_258IMG_259IMG_260IMG_261

花鸟条屏 沈寿 苏州博物馆藏


苏州绣娘


沈寿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1874年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一个儒商家庭,后来客居通州(今南通)。她的父亲沈椿,勤奋研习书史,深入钻研盐法,曾在浙江任盐官一职。沈椿酷爱文物,收藏颇丰,后来开了一个古董铺。沈寿的母亲宋氏,生有三男二女,沈寿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自幼便跟随父亲识字读书。家中丰富的文物字画收藏,给予了她丰富的艺术熏陶,悄然拨动了她心中对美的感知琴弦。


IMG_263


苏州的刺绣向来享有盛名,尤其是苏州城外的木渎一带,几乎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堪为“苏绣之乡”。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彼时,以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在绘画艺术领域大放异彩,推动了刺绣艺术的蓬勃发展。清代,苏绣已广泛普及,成为苏州地区常见的家庭手工业。小时候,沈寿常去木渎的外婆家,在那里,奇妙的苏绣艺术深深吸引了她,使她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在姐姐沈立的引领下,沈寿七岁开始摆弄针线,八岁正式学习刺绣,就此开启了她为之奉献毕生心血的刺绣生涯。二十岁时,她与浙江绍兴人余觉(名冰臣,又名兆熊)成婚,婚后定居苏州。余觉出身书香世家,擅长书法与绘画,家境颇为优渥。婚后,夫妻二人携手合作,一个以笔作画,一个用针刺绣,画绣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余觉曾写过,“余无妻虽智弗显,妻无余虽美弗彰”。


IMG_264

沈绣博物馆


“针神”“绣圣”


沈寿天资聪慧,又勤于钻研,刺绣技艺进步神速。起初,她绣些花草之类,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绣品。后来就将家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蓝本,开始绣制艺术性作品。十六七岁,她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已颇有绣名。婚后,她除操劳家务外,总是闭门刺绣,从不间断。


IMG_266

纪录片《凤凰:她的传奇》视频截图


沈寿天资聪慧,又勤于钻研,刺绣技艺进步神速。起初,她主要绣制一些花草之类的实用性绣品。随着技艺日益精湛,她开始以家中收藏的名画为蓝本,着手绣制艺术性作品。十六七岁时,她已然成为苏州城内赫赫有名的刺绣能手,声名远扬。婚后,沈寿除操持家务外,其余时间总是闭门潜心刺绣,从无间断。


1903年,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在观她的绣品后,欣然题下“针神”二字。清末民初,社会各界对她的刺绣技艺推崇备至,赞誉其技艺已达登峰造极之境,故而赠予她“绣圣”的美誉。就连大力推崇西方画法的大画家刘海粟也曾称赞:“中国第一个画素描的,不是我刘海粟,而是沈寿。她是用绣针画出的素描。” 


IMG_267

沈寿刺绣作品罗汉屏


慈禧赐名“寿”


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正值慈禧太后的七十寿辰。清政府下令各地进贡寿礼。余觉得知消息后,听从友人们的建议,决定绣寿屏进献,他们从家藏古画中选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作为蓝本,迅速勾勒画稿,并请了几位刺绣能手一齐赶制,沈寿在这些绣品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见到《八仙上寿图》和另外三幅《无量寿佛图》,赞不绝口,称其为绝世神品。除授予沈寿双龙宝星四等商业勋章外,慈禧太后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余觉夫妇。自此,沈云芝更名“沈寿”,余觉也改名“余福”。


IMG_269

慈禧赐字“福”“寿”


创新“仿真绣”


刺绣工艺,从功能上一般分为服饰类和陈设类。刺绣不仅能够增添服饰的艺术美感,更是生活水平提升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妇女心灵手巧、智慧的集中体现。陈设类刺绣,主要以摹写书画为核心内容,通常被称为画绣。它以针代笔,通过各种针法技巧,将书画章法、意境表现出来,是民间刺绣技艺与士大夫文化深度融合的结晶。


IMG_271

纪录片《凤凰:她的传奇》视频截图


清末民初,中国古老的刺绣工艺,有过一次大革新,沈寿是其中的关键人物。文人画传了一千多年,追求意趣和神韵,却不仿真。西方的摄影术和油画,追求的是仿真,他们善用光影制造立体感。画绣依画而绣,画不同,绣就不同。沈寿将绣稿从传统的中国画变成了西洋照片和油画,意味着需要创造出一套全新的刺绣语言。这些经验被总结在《雪宧绣谱》中:“影因光异,光因色异,执一色以貌之而不肖……潜心默会,乃合二三色穿于一针,肖焉……旋悟虽七色可合而和也,分析之虽百数十色亦可合而和也……”


IMG_272

沈寿绣《倍克像》


清政府将沈寿刺绣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皇室。这是西洋写实技法融入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首次尝试,并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刺绣风格——仿真绣的诞生。


沈寿曾自信地宣称:“但入吾目,无不可入吾针,即无不可入吾绣。”


代表作品


沈寿前期作品用针齐整、配色平实,是为典型的苏绣风格,如《八仙上寿图》等作品可体现苏绣经典的用针齐、绣面光、线条直、构图匀、绣线薄、绣品顺、走线密的特点。后期创新发展仿真绣,将西方美术的明暗、光影、用色多样组合的特点与传统刺绣技艺相结合。


IMG_274

纪录片《凤凰:她的传奇》视频截图


意大利皇后像是首幅以仿真绣技法创作的西方人物肖像,被清廷作为国礼赠予意大利。1910年,《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获南洋劝业会一等奖,并获意大利都灵博览会特等奖金钻表。时人评价:“而于此劝业会陈列中,可以为嚆矢者,如余沈寿之《意后像》,询为工细之作,为近世所罕见”“京畿馆之绣《义国皇后爱丽那》像镜一具,真堪称为‘绝绣’。夫绝绣,岂不出于人工乎?无非遍观各馆之绣品,无有出其右者耳。……其衣裳之纹理,及皮服之形式,并面貌之神情,何能逼肖如生哉?!”(《南洋劝业会报告书》)沈寿在报纸上被冠以“大美术家”之称。


IMG_275

《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


耶稣像以西方油画入绣。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国际大奖,现为南通博物苑镇馆之宝。


IMG_276

《耶稣像》


教育贡献


沈寿是中国近代刺绣职业教育的先驱。她先后在北京、苏州、天津、南通等地创办或主持多所刺绣传习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14年应张謇之邀创办的南通女工传习所。


1905年,沈寿、余觉夫妇公派赴日本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绣和绘画艺术,为最早出国考察的刺绣艺术家。1906年,清政府农工商部设立绣工科,沈寿和丈夫同时获得官职。余觉担任总办,沈寿被任命为清宫绣工科总教习。这是中国第一所正式的绣艺学校。


IMG_278

南通女工传习所第一届学员毕业照。张謇(前排中)、沈寿(前排右二)


辛亥革命后,绣工科停办。沈寿与丈夫先后在天津、苏州等地创办刺绣学校和绣品公司。


1914年,沈寿应张謇邀请赴南通,任女工传习所所长兼绣织局局长。该所是中国第一所系统化教授刺绣的职业学校,分设速成班、普通班、研究班,课程涵盖刺绣技法、国文、绘画等,旨在培养兼具技艺与文化素养的女性人才,开创现代刺绣教育先河。


IMG_279

南通女工传习所旧址 图源:沈寿艺术馆官网


张謇是清朝状元,高中那一年正值甲午战败。他自觉做官无用,实业才能救国,于是回到家乡南通,创办民族工业。刺绣一直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优势项目,大力发展刺绣,正是那个时代的潮流。为满足人才需求,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女工传习所。


IMG_280

南通女工传习所


沈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在教学中,她主张“外师造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绣花卉,她就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看一面绣。绣人物,她则要求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的精神。强调“绣理与画理同源”,将西洋绘画的透视、光影原理融入刺绣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针法的同时理解艺术表现规律。在沈寿的精心教诲下,南通女工传习所培养了许多刺绣人才。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沈寿的《耶稣像》获大奖章,施宗淑、施宗洁的《牧马图》获银奖,金静芬的《肖像》《双狗图》获铜奖,女红传习所十多件师生作品在会上展出。


IMG_281

《刺绣花鸟图》沈寿 上海博物馆藏


沈寿主张“女子当自强自立”,通过传习所培养女性经济独立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专业刺绣工作或自主创业,绣品远销海外,形成了产业规模。这种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闺阁绣”的家庭局限,使刺绣从“女红”升华为职业艺术。推动苏绣从传统闺阁艺术转向现代职业化、国际化。


沈寿在南通“授绣八年,勤诲无倦”(张謇语),不幸积劳成疾,张謇“惧其艺之不传”,便在延请名医为沈寿治病期间,征得她的同意,亲自动手记录整理她的刺绣艺术经验。


IMG_282

张謇所题《雪宧绣谱》


沈寿将自己的绣艺口授张謇,由张謇执笔出版了较完整的一部刺绣理论著作《雪宧绣谱》。1920年,南通翰墨林书局出版发行《雪宧绣谱》。此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共八章。从线与色的运用,刺绣的要点到艺人应有的品德修养,以至保健卫生,都有比较完整的阐述。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化的刺绣理论著作,总结了她创立的“仿真绣”技法(如虚实针、旋针等)及“审势、配色、求光、肖神”四大核心原则。书中还强调“绣德”,如节俭用线、注重细节等,被誉为“刺绣圣经”,成为近代刺绣教育的经典教材。张謇在绣谱的序言中说:“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书,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


1921年,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四十八岁。根据沈寿生前的愿望,张謇将她安葬于南通马鞍山墓地,墓门石额上镌刻着张謇的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墓后立碑,碑阳镌刻着张謇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碑阴雕刻着沈寿遗像。


IMG_283


社会贡献


纪录片《凤凰:她的传奇》讲述了李清照、武则天、解忧公主和沈寿四位女性在封建社会的重重约束中表现出杰出的女性力量的故事。影片中,沈寿代表了那个年代成功的“娜拉”。她没有被过时的婚姻和家庭吞没,在社会的重压下寻求自己的艺术突破和创新,并通过艺术作品流传青史。


清末民初,刺绣是中国为数不多具有优势的出口商品。在发展实业的目标刺激下,刺绣成为女性谋生自立的重要技能,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女性职业之一。沈寿任教的南通女工传习所,以技能训练为主,辅以文化教育,目的是让当地的贫困女性,能以刺绣为职业,获得自立。


IMG_285

《古观音像》 沈寿 南通博物苑藏


沈寿以艺术成就和教育实践证明了女性在公共领域的价值。她不仅是首位获得清廷“双龙宝星”勋章的女性艺术家,还担任农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成为官方认可的职业女性代表。她的作品在国际舞台获奖,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创造力与专业精神。晚年病重时仍坚持创作,临终前完成《美国女优倍克像》。沈寿通过教育让数千名女性掌握谋生技能。南通女工传习所的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名家,形成“沈绣”流派。她将刺绣从“妇功”提升为“艺术”,通过《雪宧绣谱》,她将女性经验转化为知识体系。


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为女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一样的空间和机遇。从沈寿的传奇人生,我们看到民国女性从“绣中天地”到“绣立天地”,感受到其中丰盈的“女子力”,这对于当代女性而言,依然具有极为深刻的启发意义。


IMG_287

作者:洪蕾

吴中区档案馆副科长,从事年鉴编纂和档案征集编研工作。


播  讲:徐 钰

IMG_288

徐钰,江苏新闻广播主持人,一级播音员,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播音主持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