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影音江苏 >>> 方志大讲堂

《典籍里的中国·尚书》的台前幕后|江苏方志大讲堂

2021-06-21    

当下,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时代,《书》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尚书》的现代诠释显现出巨大的张力。《尚书》屡次被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引用。第27期“江苏方志大讲堂”,由省志办与三江学院共同携手,邀请了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特聘专家钱宗武教授为我们讲解《典籍里的中国·尚书的台前幕后》。


主讲人:钱宗武


IMG_263


钱宗武,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尚书》研究专家,师从章黄传人、《尚书》学大家周秉钧先生。国际《尚书》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尚书》学文献集成与研究”首席专家,中宣部《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首批解读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古汉语研究》《先秦文学与文化》《Macrolinguistics》等学术期刊编委。曾先后赴欧美、日韩、港澳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多次主持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学术讨论。学术经历和学术成就最早见于九十年代初原国家教委社科司主编的《中国100所高等院校青年教授概览》,后陆续见载于《世界名人录》等著述。出版著作24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参与或主持的研究成果曾获“中国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要内容:


《尚书》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唐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刘知几曾经指出:“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精此书,次览群籍。”

《尚书》对于传统文化诸元素的始创性论述最为广泛深刻,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是华夏文明一些重要思想、理论、概念、观点的源头。诸如,《舜典》第一次提出中国著名的文学理论术语“诗言志”,第一次提及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华夏”一词最早见于《武成》,“中国”一词最早见于《梓材》。《尚书》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尚书》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政书和史书。


《尚书》是方志之肇始。


《虞夏书》的《禹贡》实际上就是一篇《九州志》。《禹贡》把全国分为九州。分别详细记载各个州的山川河流、水土治理、土质肥瘠、赋税等级、风物特产、交通贡道。


《尚书》是最早外传的中国典籍之一,对世界影响深远。


最早的拉丁文《尚书》译本:刊行于1626年,为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所译。18世纪,来华传教的法国耶稣会士们翻译了《尚书》,包括巴多明和宋君荣的《尚书》全译本,马若瑟的《尚书》部分语篇选译。马氏的《尚书》译文被收入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全志》,德国俄国分别于1749年、1774年刊行了其译本。


一、台前节目的总体设计,精益求精


《尚书》是“上古之书”,其文献性质就是中国最早的政史资料汇编,号称“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所以,《典籍里的中国·尚书》必须紧紧围绕政治和历史展现《尚书》的内容。《典籍里的中国·尚书》的两个戏剧部分的演绎,一个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一个是“牧野之战的故事”,前者是政治,后者是历史。


《尚书》的核心价值和现代意义如何表现?


《禹贡》的“大禹治水”,故事本身的核心价值是强调华夏九州的多民族性和大一统思想。现代意义:多民族的九州,物产丰盛的九州,自古一体的九州。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大团结。台湾必须统一。


《牧誓》的牧野之战,核心价值强调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现代意义:我们共产党人执政理念为什么是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在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为什么能扛得住外界强大的压力,因为我们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


《尚书》文本的文体特征:


一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史料,分4个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二是有四种文体:典、诰、誓、命。


记载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禹贡》属于《夏书》,是“典体”。记载牧野之战的《牧誓》属于《周书》,是“誓体”。


二、幕后史实的考定,严谨惟真


《典籍里的中国》对幕后节目史实的考定惟实求真、严谨科学,立志将历史的原本面貌还原出来展现给屏幕前的观众。钱宗武教授指出,要做好幕后节目的史实考定,必须要有语言学的知识素养,同时必须要有方志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在《尚书》里。” 蒙曼说,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也是中国……


《尚书》书名号的错误标识的例子:《今文尚书》、《古文尚书》,正确的标识应该是:“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牧誓》篇并未提到姜太公参加“牧野之战”,但《典籍里的中国》姜太公参与了戏剧表演里的“牧野之战”。钱宗武教授还给我们介绍了古、今《尚书》里的地名的古今不同之处,理清了古、今《尚书》的界限混淆。


1.说《尧典》第一次出现“礼”,后又讲到“民本”二字来自于《五子之歌》。混淆了今、古文《尚书》的界限。应该说《舜典》第一次出现“礼”,今文《尚书》的《尧典》包括《舜典》,古文《尚书》的《尧典》不包括《舜典》。《舜典》属古文《尚书》本,《五子之歌》也在古文《尚书》本,这就统一了。


2.书名号怎么标识:


错误标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


正确标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


3.《牧誓》篇没提到姜太公参加“牧野之战”,戏剧表演姜太公是否可以参加


《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


《吕氏春秋·贵因》: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


4.古、今《尚书》里的地名的古今不同之处


例如淮海惟扬州:“海”一般译作“黄海”。不准确,因为《禹贡》的“扬州”不是现在的扬州市,范围很广。东海包括了今黄海和东海,但基本不包括今南海。


三、台前幕后剧本的修改,一丝不苟


据节目组统记,《经典里的中国·尚书》单期节目就有585人参与制作,咨询相关专家65位,查阅相关书籍68本、论文上千篇,整理资料几百万字,剧本打磨了53个版本。


例如——


1.伏生:我再给你们说说《牧誓》,相传是周公所作,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名叫姬发,周公是他弟弟,名叫姬旦。


撒贝宁:“姬旦”读成“鸡蛋”。我们常说周公解梦,就是这个周公。周公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坐标。解说不妥当,也没有必要。


2.老年伏生:我壮年时曾为秦博士,秦起焚书之火,民间(天下)的《书》多焚毁了(大都被毁),只剩下(。)(我只知)国家的藏《书》(一部),我家也存有一部。项羽入咸阳。(大屏:大秦图书馆烧起)老年伏生:一把大火,国藏之《书》,化为灰烬;(,)我家藏(中)之《书》,或(成)为仅存(我仅知)的一部。《书》是我们的命根子,为避(不让《书》毁于)兵火,我与妻子、儿女,将《书》装上马车,从咸阳回山东老家(,躲避兵火)。一路上,含辛茹苦,忍饥挨饿,颠沛流离(,流乱经年)。先遭乱兵,家财马匹,皆被劫掠,爱子以命相搏,保护书车,被乱兵杀死。后(又遭疾病,)我妻重病,那时天降大雪,我与妻子小女,受困荒野。饥寒交迫。《书》写在竹片上,一车《书》就是一车简册。逃难的人要帮我们烧一些书简,化雪解渴,围火取暖。(没有粮食,连一根柴火都没有。我想烧《书》。)


3.《左传》引《尚书》“茫茫禹迹,划为九州”,作“芒”、“画”,字幕该如何处理。


4.警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5.大年初一。下午14:38,赵媛媛打来电话告知《典籍里的中国·尚书》经国家语委专家和社科院历史研究院专家审查,尚有8个问题需我最后审定。


四、现场提问


《尚书》作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意义重大,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尚书》?


社会发展是螺旋式发展,历史也是螺旋式发展的历史,内容不一样但实质是一样的。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他三个文明古国都陨灭了,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方志。由于我们有非常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我们的祖先积蓄的智慧都记录在古老的文学里保存下来了,所以一代代人才能从文学里面吸取到祖先的经验和智慧。《尚书》代表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文化层次的东西,是教你怎么做人、怎么治理国家的学问。我们的祖先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虽然遇到挫折,遇到灾难,但是我们能够坚持下来,就是由于我们和其他的文明古国比起来有悠久的文化,我们现在也能够在典籍里面寻找这些经验。如今我们与世界接轨,与西方国家接轨,虽然在一些技术方面要向他们学习,但我们在精神文化方面一定不会比他们差,在与他们的文化碰撞交流的同时,有一部分人因为一味地吹捧和追求西方文化,而丧失了文化传统和精神,迷失了自我。《尚书》里从头到尾都讲民族、民生和民治,不学习感觉不到它的重要,真正学习了才会感受到它的重要性。作为大学生,特别是在像三江学院这样开展通识教育的学校,我们就应该抓住机会多读经典,多读名著,多思考。


钱教授,请问您对当代大学生读《尚书》或者了解《尚书》有什么建议?


《尚书》在我们的汉语里面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在所有的分析里,《尚书》是最难懂的,如果把《尚书》读懂了,那么再去阅读其他东西都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在有一种现象是:能者不为,为者不能。《论语》现在翻译成一百多种文字,但并不是每一种译文都值得去读的。因此,大家现在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最好的书,花最少的时间,和最好的大家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这样才能得到极大的文化享受。


《尚书》原文已经丧失,现多为他人编撰。刚刚听您讲今文《尚书》是公认为真的,想问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今文《尚书》的版本据说是伏生传承下来的,古文《尚书》的版本是孔子的后代传承下来的。清代阎百诗通过考证,证明了古文《尚书》是东晋人写的一本伪书,但是通过清代学者的艰苦努力,发现假的里面也存在着真的。因此,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讲,古文《尚书》也是非常重要的。


《尚书》的流传史是展现中华文脉薪火相传、不绝如缕的最佳代表。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尚书》总结的治政经验、历史规律和思想观念,具有时代超越性和真理延续性,经典的当代价值亦将日益彰显。读《书》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此次通识大讲堂钱宗武教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纷呈的讲座让大家受益颇丰,对《尚书》 的了解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