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锋:康熙帝的苏州“特种兵”之游 | 江苏方志大讲堂回顾
苏州府志卷首设置“巡幸”是《[康熙]苏州府志》的一个独创,记录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第一次南巡。《易经》所说“省方观民设教”,即上位者巡视考察各个方国,深入民间,观风俗,推教化。其时康熙帝已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海内升平。于是,在臣工的提议下行帝王巡狩之制,驾车东巡,祭祀泰山之神,并南巡河务。
皇帝南巡,被认为是尧舜以来数千年未见之盛举,而且沿途费用均出自官中,不惊扰城镇市集,百姓夹道欢迎,在志书中记录下来。在南巡出发之前,康熙帝还蠲免了江南各省田租的三分之一,并且把銮驾所经地区的人丁税也免了。康熙帝北归后,江南地方官府在江南总督驻地江宁府、江苏巡抚驻地苏州府、安徽巡抚驻地安庆三处立碑,以纪念康熙帝的南巡盛况。苏州府选择在胥门外护城河与胥江交汇处建造万寿亭,矗立丰碑,以纪念康熙帝的第一次南巡。
主讲人
张学锋,1962年11月生,江苏苏州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兼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六朝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三国—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东亚古代文化交流史。著有《东晋文化》《中国墓葬史》《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江苏通史·隋唐五代卷》等。2024年6月,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张学锋总校的《〔康熙〕苏州府志》由广陵书社出版。
主讲内容
苏州府志卷首设置《巡幸》是《〔康熙〕苏州府志》的一个独创。因为皇帝巡视非常特殊,所以不能像传统志书那样从卷一卷二开始,因此专设了“卷首”。此后苏州乾隆、道光、同治时期的三部府志同样在卷首设置了《巡幸》。
清代,康熙帝共巡幸苏州6次。《〔康熙〕苏州府志》最终刻成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只记录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的第一次南巡和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第二次南巡。其中卷首《巡幸》明确记载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第一次南巡途经苏州时的概况。
康熙帝为何巡行江南

康熙在位前期清朝政治格局示意图
纵观康熙帝的一生,巡行活动占据了他漫长人生相当大的比例。经统计,自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六十一年的42年中,康熙帝每年出巡的时间超过两百天的有11次,一百天以上的更是高达24次。康熙在位61年,3次北巡祭祀祖陵(沈阳),5次西巡上五台山(传说中的寻父),6次南巡下江南,10多次巡行畿甸阅视海口工程,29次观白洋淀水围,45次东巡拜东陵(顺治帝陵),57次北巡塞外行围等。所以,江南,只是其频繁出巡的目的地之一。那么,康熙巡幸江南的目的是什么?
据说康熙帝在乾清宫的柱子上挂了张条幅,条幅上写了三件事情:治河、通漕、三藩。他把三藩、河务、漕运当作亟待解决的三件大事。三藩平定后,还剩两件大事——治河、通漕。这关乎国家财政问题,换言之关乎国家的存亡问题。在6次南巡中,康熙5次视察河工,4次视察海,《康熙南巡秘记》里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名义之一:治河

自南宋起,黄河就“夺淮入海”,这让江淮地区受到了水患的严重威胁。明清时期,黄河下游的泛滥、改道更频繁,治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清朝建立后,黄河泛滥的情况越来越厉害。据统计,顺治年间(计18年),黄河大决口就有十五次;康熙初年,从 1662 年(康熙元年)到 1677 年(康熙十六年)这段时间,黄河决堤的次数更是吓人,足有六十七次。
明朝花了大力气整治黄河,把黄河从泗夺淮的路线基本固定了下来。黄河夺淮奔向大海带来的麻烦就是淮河水系压力变大,遇上大水年份,黄河水跟淮河水一起往运河里灌,很长一段时间,黄河水抢夺里运河(邗沟)直奔长江入海。苏北地区尤其是废黄河沿线和里下河地区的困穷,就是各种水患造成的。

康熙帝为治黄河水患,提拔陈潢、靳辅两位治水能人。历经半个世纪的栉风沐雨和朝政风波,君臣逐渐平定河患,留下了为后世称道的丰功伟绩。
康熙十五年(1676 年),黄、淮并涨,奔腾四溢,砀山以东黄河两岸决口21处,黄河倒灌洪泽湖,高家堰决口34处,淹了淮、扬七个州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孝聪有一段精辟的总结:“中国治河工程史上成就最大的时代莫过于明清之际,工程最为复杂的地段莫过于黄河、淮河与运河相交汇的清口。”黄河河道在清口以下到河口长三百余里严重淤积,河道、运道均遭破坏。康熙帝让工部尚书冀如锡去查看河工情况,冀如锡查看完后报告说问题相当严重。一是河道长期未修,遇大水则泛滥成灾;二是官员的贪腐,河道总督王光裕挪用治河公款,欺上瞒下,许多工程烂尾;三是缺少治河能手。康熙看了报告后,立马撤了王光裕职,康熙十六年,任靳辅为河道总督,担起治河重任。
治河的目的:保漕(清朝经济命脉)

明清两朝每年大约都有四百多万石的官粮,经由大运河,由南方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地区,这种水上运输称为漕运。

淮安漕运总督府遗址
漕运的安危关系到清朝中央政府和周围军队的粮食问题,所以异常重要。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国家的经济命脉是漕运,把保证漕运畅通视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因为一旦中央财源中断,政权就会受到威胁,甚至整个统治体系都会坍塌。对于这条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生命线,任何政府都不会等闲视之。康熙帝自然十分懂得这个道理,这一点无需多言。
历史学家公认的目的:评估中心省份对清政权的态度,对汉地、汉人展现怀柔态度
史学家史景迁说:“虽然皇帝注意到河道事务这一点,但第一次南巡,某种意义上是侦察探险。虽然打着巡视治河的旗号,但皇帝对河工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关注。”
康熙这一趟南巡的真正目的是衡量、评估江南重要省份对清朝统治的态度。清军入关后,曾大肆屠杀江南人民,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洗江南,激起了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斗争持续了20年之久。反清斗争虽失败了,但人心未附,很多江南士大夫拒绝与清政府合作。


左:民国旧书,蟫伏老人著;右:亲历者王秀楚撰《扬州十日记》
第一次南巡时,三藩之乱结束才三年,台湾也才平定一年,满人统治的江山是不稳的,康熙的胆量再大,也不敢直接暴露在上万汉人子民之中。所以,康熙一路南巡的路线是经过极其缜密地考量的。绕开了1645年清兵屠过城的扬州,没有到苏州以南战斗更残酷的杭州。
而南京作为前朝的旧都,也是明朝遗民反清复明思想最浓烈的地方。康熙避无可避,只得硬着头皮进入南京。进城后,也只敢住在防备森严的满城内。满城就是城中八旗兵卒的驻屯地,可理解为城中城,清朝共在二十座主要城市中设置满城,南京的满城就是原来明朝的皇城,今南京蓝旗营、标营、马标等地名都是当年满城遗留的痕迹。
到达江宁后,康熙先派内阁大臣去拜谒明太祖朱元璋陵寝(明孝陵),没问题了后再亲自前往。康熙在祭明太祖朱元璋陵时,亲自行三跪九叩头礼,敬三奠酒。第二次南巡祭奠时,他写下了“治隆唐宋”四个大字,引得上万围观百姓感怀涕零。
正如康熙本人所言:“古人之君,居深宫之中,不知民间疾苦者多,朕于各处巡行,因目击之故,知之甚确。”

南京明孝陵内康熙帝御书“治隆唐宋”碑
康熙第一次南巡期间
在苏州的24小时
康熙第一次南巡,随行人员包括亲王、皇族、侍从、侍卫、军械士、上驷院、京城八旗兵丁、内阁学士、翰林院、各部尚书、各司郎中、监督、御医以及起居注官员等,总人数超过两千人。


苏州府志卷首《巡幸》
苏州府志卷首《巡幸》节选:
(十月二十有六日戊午,驾抵浒墅关……及西郭,上乘马入自阊门……驻跸织造府。)己未日昳(次日,十月二十七日。昳,dié,日过午偏西),驾发,仪仗备列,观者塞路。出阊门,次虎丘。屏卤簿,周览殿阁,徘徊良久。
次日(庚申,十月二十八日),幸锡山。命巡抚臣汤斌曰:编修汪琬,文名甚著,近又闻其居乡,不与外事,是诚可嘉。赐御书一轴,汝当颁赐,勿令陈谢。

《康熙南巡图》中的浒墅关钞关。浒墅关,明宣德四年(1429年)户部设钞关于此,是明清时期运河七大钞关之一。钞关是明代征收内地关税的税关之一,主要设在运河、长江、沿海等交通枢纽处。清代,浒墅关经济愈加繁荣,“为十四省货物辐辏之所,商船往来,日以千计”,成为江南运河沿岸商品集散地,长期保持“运河第一钞关”地位。

民国时期的浒墅关。与《康熙南巡图》中的浒墅关相比,河道、堰坝、桥梁格局几乎未变
康熙于十月二十有六日戊午(1684年11月15日)驾抵苏州浒墅关,一路经过阊门、拙政园等地,后暂停苏州织造府,次日(1684年11月16日)离开苏州前往无锡。康熙第一次南巡,在苏州府城只待了24小时。
康熙帝的第一次南巡报告
(重要讲话)
苏州府志卷首《巡幸》节选:
……
越二日,甲子,(十一月三日)回銮。出石城门,至下关,官民送者数万人。上停舟,谕(江南省)总督王新命,(江苏)巡抚汤斌、(安徽巡抚)薛柱斗等曰:朕向闻江南财赋之地,今观民风土俗,似觉充盈,至于乡村之饶,民情之朴,不及北方,皆因粉饰奢华所致。尔等身为大小有司,当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务令敦本尚实,家给人足,以副朕望老安少怀之至意。钦此。

万寿亭
康熙帝北归后,江苏巡抚汤斌立碑详记其事并筑万寿亭,俗称皇亭,街以亭名。此后乾隆两次南巡,均有诗作,刻碑立于左右。今亭已毁,仅存三碑。2014年,皇亭御碑被公布为苏州市第四批控制保护建筑。
1684年11月15—16日,即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廿六—廿七日,这24小时的“特种兵”苏州之游正如史景迁所言,某种意义上是侦察探险。康熙作为创业之主,兢兢业业,利用南巡(尤其是第一、二次南巡),安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基础,并能躬行节俭。其南巡为进一步稳定清王朝的安定,使之由乱而治,由弱转强起到重要作用。
来源:江苏方志大讲堂第109期
- 上一篇:李继锋:新四军与全民族抗战 | 江苏方志大讲堂回顾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