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地方年鉴编纂运行机制的思考
提 要:年鉴现行编纂运行机制对进一步提高年鉴质量形成了制约,应当以建立一支专业撰、审稿人队伍为突破口,创新年鉴编纂运行机制。
关键词:年鉴编纂 运行机制 专业撰审稿人队伍
笔者有幸多年参加年鉴的审稿工作,并且平时也注意查阅了一些省级乃至国家有关部门编纂出版的年鉴。感觉各类年鉴的编纂都有自己的风格,具有了一定的质量和水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信息反映不充分;报喜多、报忧少,理性、有深度的分析更少;少数栏目设计滞后;撰稿质量参差不齐等。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表层现象看,是各栏目撰稿人的自身素质差异,根子却是与现行年鉴编纂运行机制存在的某些弊端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地方年鉴编辑主要是政府行为。其操作运行的一般模式是:每年先由编委会及编辑部门拟出一份年鉴栏目提纲,经政府主管人士审定后,通过文件和会议动员等方式下发至各系统或行业主管部门,由部门安排专人撰写各栏目内容初稿,经主管领导审定同意后上报,再由编辑部门约请专业人士审稿。基本敲定后,再报经编辑委员会及有关领导审定。这样的编纂机制其好处是:有利于充分运用现有的政府各类资源,有利于调动各部门、各行业的积极性,防止出现重大的失误,能保障年鉴工作顺利进行。但其缺隐也是很明显的。
一、现行机制限制了年鉴编辑部专家的指导功能。年鉴编辑部是专门的职能机构,对各个栏目设计和初稿的撰写是应当发挥指导作用的。但由于各部门都是在年鉴撰稿任务下达后才临时安排人员撰稿,有关部门确定了撰稿人后,个别条目的增减和条目的具体内容则是由各部门及撰稿人自主确定。编辑部无法和撰稿人进行指导和沟通,即使专家在审阅初稿时发现有些栏目和条目内容需要调整,或者发现稿件质量有问题,由于时间和人手紧,也很难再另起炉灶发回重写,而只能小修小补,或者寄希望于审稿阶段处理。
二、现行机制限制了年鉴编纂信息渠道的畅通。年鉴内在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是否尽可能多的包含了有价值的信息。然而目前的编纂机制问题恰恰就在于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因为撰稿人是每年的年鉴编纂启动后才由主管部门确定并开始工作,初稿完成并上报后使命基本结束,大部分时间里与编辑部并无组织联系,因而编辑部平时很难及时、全面地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只能依赖各部门及撰稿人对有关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有些年鉴编辑部在进行年鉴大纲设计时,也曾增加了一些新颖栏目和条目,但由于对有关信息的处理和把握有时不够准确,在撰稿和审稿时很容易引起争议,限于时间又难以很快统一认识,结果往往落空。想有所创新,却走了回头路。
三、现行机制限制了对年鉴编纂价值认知和统一。一部地方年鉴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从理论上讲,编辑委员会及其编辑部追求的是年鉴的社会价值和整体效用。而具体到一个部门,追求的则是本部门的价值,单位的领导,尤其是一把手,都希望以年鉴编纂为载体,尽可能多地宣扬政绩和成果。撰稿人也常常基于个人隶属等利害关系,对领导意图全力贯彻,报送的年鉴初稿内容几乎都是报喜不报忧,甚至使用大量溢美之词,有价值、有深度的表述和分析则较少。
四、现行机制限制了有识之士的改革创新意识。因为对编辑委员会及其编辑来说,按现行机制运作轻车熟路,成本低,几乎无风险。而如果作大的改革,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党政主管部门认可的程度,社会各方面接受程度以及编辑部本身的能力等,都要考虑。有一项关键条件缺少或者不配备,都可能使改革半途而废。因而维持现行运行机制就成为无奈的选择。
笔者认为,要使地方年鉴有所创新,必须改革现有编纂运行机制。近期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党委、政府领导及编辑委员会主要职能不变,现行政府经费投入的渠道暂不改变,逐步实行政府投入和自筹经费相结合的年鉴编纂经费保障机制;实行主编负责制,强化编辑部的职能,建立权、责明确的年鉴编、审工作机制。目前可以从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专业撰、审稿人队伍入手。因为建立这支队伍可以起到“立竿见影”、“对症下药”和易实施、风险小的综合效果。
首先,聘请专业撰、审稿人,并接受编辑部的管理和指导,人事关系上相对超脱,制约因素明显减轻。尤其是撰稿人,根据编辑部的交办从事本行业数个部门的年鉴栏目和条目的撰写任务,彻底改变了部门领导交办、撰稿只是种好自家“自留地”的原有模式,可以从根本上纠正撰稿时报喜不报忧、重形式不重内容的老大难弊端,从而为提高年鉴编纂整体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可以激活编辑部的创造性潜能。编辑部可以在平时就加强与撰、审稿人的联系,及时获得各行业、各部门最新的重要发展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撰、审稿人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可以就年鉴发展创新以及重要栏目和条目的设计提前与撰、审稿人沟通、研究,并及时调整和修订,对栏目和条目设计中遇到的专业性较强的新知识、新问题可以与专业人士共同研究。由此,可以使年鉴编纂由以前人员的松散型、信息传输的单向性转变为人员联系的紧密型和信息沟通的双向性,从而实现编、撰稿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再次,有利于形成撰稿人队伍的良性竞争。过去的栏目撰稿人都是由部门领导临时确定,撰稿人只能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初稿交上去任务就完成了,质量高低似乎没有必要再去理会。但是一旦建立了专业撰、审稿人队伍,被聘用者自然就会产生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起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精心撰写稿件。编辑部专家再适时加以引导,就会使追求年鉴编纂的高质量成为所有参与者的自觉的信念和行动。
第四,有利于按照满足社会需求和提高年鉴质量内在要求进行策划和组稿。编辑部门有了一支专业队伍,就从组织上、全局上和时间上牢牢把握了年鉴编纂工作的主动权。可以在认真调查研究、详尽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年鉴编辑的规律和各行业发展实际状况进行栏目和条目的设计,合理分配版面资源,突出重点,组织深度报道。彻底改变以前由各部门自行组稿、各自为阵、条目重复、内容雷同等现象。每年的年鉴出版后,可以组织专业撰稿人总结和研讨,从而使编、撰稿人素质的提高和年鉴编辑质量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选择建立专业撰、审稿人队伍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是因为实施的难度不大,对提高年鉴编纂质量能够产生直接的功效,各方面认识容易统一。而一旦建立了这支专业队伍,编辑部就要履行管理、指导和培训的职能,相应的工作机制就要建立和变化,编、撰、审以及发行方面的原有格局和相互关系也会随之逐步发生变革。维系其成败的操作要旨是:一定要打破过去单一的行政隶属关系,撰、审稿任务直接由编辑部领导,每部门聘请三四名特约撰稿人,指定其中一人负责统筹,详尽搜集资料。再确定二三名负责撰稿,实行本单位栏目、条目内容撰稿回避制。稿件完成后,由栏目设计者初审。清样出来后,再由未承担撰稿任务的一人负责二审。这样既可以发挥集体力量,又鼓励发挥个人才智。编辑部也没必要再搞一年一度的集中部署和审稿,客观上减少了这方面的精力投入和经费负担。平时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多做一些准备工作,避免出现二季度特别忙,其它时候有力又难用上的状况。
建立专业撰、审稿人队伍需要做的几项工作是:
1、制定聘用专业撰、审稿人的资格标准,实行单位推荐和编辑部推荐相结合,严格按照标准选人,宁缺勿滥。
2、制定专业撰、审稿人工作规程,以党委、政府文件下发执行。保证专业队伍有充足的时间和必需的物质资源履行职责,尽量减少非正常干预现象。
3、制定专业撰、审稿人激励机制,保障专业撰、审稿人能够忠诚、敬业,完成编辑部交办的各项任务,并防范和约束有些撰稿人可能出现的违背职业操守现象。
4、严格实行撰、编、审责任制。一旦专业撰、审人队伍建立,新的编纂机制正常运行,今后各个栏目和条目的撰稿文责自负,没有必要再加盖单位公章。
(联系地址:中共泰州市政法委员会 邮编:225300)
(责任编辑 徐瑞君)
- 上一篇:《江阴市志》总纂的主要做法
- 下一篇:方志工作者与地方志文化先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