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在全省年鉴业务培训班上的讲话

2013-01-27    



一、进一步认识年鉴工作的重要意义

        编纂地方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地方综合年鉴作为系统记述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年鉴工作,省政府办公厅多次发文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重视和加强对年鉴工作的指导,及时解决年鉴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2009年1月,经省政府办公厅同意,省地方志办公室下发了《江苏省地方综合年鉴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志部门年鉴工作的职责,明确了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要求、审批程序、出版时间等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提供了保证。年鉴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年鉴工作者的努力。多年来,广大年鉴编纂工作者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后代负责的态度,淡泊名利,辛勤耕耘,为我省年鉴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各地编纂的年鉴比较全面、系统、准确地载录了江苏和各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新情况、新成就、新经验,为各级党委、政府进行科学决策,为专业人员研究省情、地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加强年鉴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需要。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江苏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对地方志、地方志工作进行了界定,对各级政府及地方志工作机构的法律责任和义务进行了规范,使年鉴编纂工作步入了有法可依的发展轨道。《条例》明确将地方综合年鉴的编修纳入了地方志工作范畴,使年鉴工作的开展有了法律依据。各地方志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年鉴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条例》关于地方综合年鉴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经过近20多年发展,全省地方志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的工作体制,形成了修志编鉴、地情资料库与服务开发为一体的工作格局,培养了一支爱岗敬业、精通业务的年鉴骨干队伍,这是江苏年鉴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截至目前,全省各地编纂出版年鉴达220多种,其中省市县(市、区)综合年鉴108种,专业、部门年鉴120种,成为全国年鉴编纂出版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加强年鉴工作是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年鉴是反映和记载地情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当代历史、进行文化积淀的重要手段,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文化基础事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罗志军书记在为2010年《江苏年鉴》所作的序中指出:“《江苏年鉴》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突出时代特征、江苏特色、年度特点,比较全面、系统、准确地载录了江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展示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丰富实践和崭新面貌。”加快年鉴事业发展,地方志部门必须主动进位,把年鉴工作自觉纳入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部署,与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使年鉴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强年鉴工作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的关键时期。综合年鉴作为大型公报性资料,在信息功能、资政功能、服务功能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了解江苏、宣传江苏,对于掌握情况、指导工作,对于教育后代、传承优秀文化,加快我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加强年鉴工作是全省广大年鉴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年鉴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省广大年鉴工作者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发扬甘于奉献、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把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以辛勤的劳动和丰硕的成果为江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进一步提高年鉴编纂质量

       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政府主管、政府有关部门主办,具有“官修”的特点。年鉴编纂要讲政治、顾大局、谋长远,全面体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集中反映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举措,准确把握年度变化和经济社会进步的轨迹。要把质量作为年鉴的生命所在、价值所在,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高标准、严要求,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年鉴编纂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使年鉴做到可信可用,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要在求真、求精、求新上下功夫。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编辑工作,用正确的政绩观看待实践,用存真求实的态度明辨真伪,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全面、客观、真实、准确地记载历史。实施精品战略,严格遵循编鉴工作的基本规律,确保政治观点正确、体例结构合理、内容全面系统、资料翔实可靠、文字流畅精炼,确保年鉴具有较高权威性、学术水平和重要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加强对省情地情的研究、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研究以及编鉴理论的研究,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促进工作创新。推动编鉴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实现年鉴资源互联共享,提高年鉴的社会使用度和认知度。

       要在推动年鉴事业发展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切实加强对基层年鉴工作指导,着重了解和把握县区级年鉴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加强地方综合年鉴工作的具体措施,推动基层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逐步普及。通过质量讲评、业务交流、专题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年鉴编纂队伍的专业素质。为全面提高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质量,促进年鉴编纂规范与创新,省志办上半年开展了首届江苏省年鉴奖评选工作,南京年鉴等一批质量较好的年鉴获奖。在全国第二届年鉴奖评奖活动中,我省共有31部年鉴获奖,这充分反映了我省年鉴工作的成绩。目前,全省年鉴事业发展还不够平衡,个别地方综合年鉴管理体制还不够顺,少数市辖区还没有开展综合年鉴编纂工作,一些地方从事年鉴工作的人员紧缺,年鉴编纂队伍还不适应年鉴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这些都要引起我们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进一步加强对年鉴工作的领导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努力实现综合年鉴全覆盖。推动全省年鉴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努力实现省市县(市、区)三级都有综合年鉴,使年鉴事业发展与地方志事业发展相适应,与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目前,全省还有部分市辖区没有编纂综合年鉴。各地要认真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拿出具体的工作措施,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要求,切实履行好地方综合年鉴工作的法定职责。要按照《条例》的规定和地方志工作“一纳入五到位”的要求,为年鉴工作的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对于设立正式机构或者解决编制暂时存在困难的,可以先明确牵头部门,抽调人员,搭建临时工作班子。一些财政相对困难的地方,或者暂不具备公开出版条件的,可以先编纂内部出版的综合年鉴,积累经验,为正式出版创造条件。只要各地领导重视,认识到位,促进综合年鉴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完全可以逐步达到。

        二是加强工作指导,以完善的工作机构推动年鉴事业发展。江苏省地方综合年鉴数量较多,进一步加强对编纂工作的统一、规范管理,是促进全省年鉴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要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规范管理制度,推动全省年鉴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省地方志办公室主管全省的综合年鉴工作,负责对各市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政策指导、业务培训、学术交流、评比表彰等工作。各市地方志办公室履行本行政区域内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查的职责。各市、县(市、区)要逐步成立年鉴编纂的专门科室、机构,明确分管领导,协调落实人员、经费等。要加强工作指导,强化业务培训,推动年鉴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是要重视队伍建设,为年鉴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编纂年鉴是一项专门学问,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和队伍,编纂高质量的年鉴就无从谈起。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在专业化编鉴队伍建设方面下大力气。要完善培养、教育和奖励人才工作机制,为用好和引进优秀的专业人员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强编鉴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要选好精通业务、熟悉情况、具有丰富编鉴经验的主编和业务骨干,努力造就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素质又有较高业务素质的编鉴队伍。

(责任编辑 刘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