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年鉴工作创新创优

2013-01-27    


       《宜兴年鉴》创刊于1989年,至今已连续出版22卷。我们始终牢固确立创新创优、追求卓越的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年鉴整体质量不断提高。由于出版及时,内容丰富,品位优雅,《宜兴年鉴》得到社会各界和业内人士好评。2007年卷获第四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评比特等奖,2009年卷获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比县区级地方综合年鉴特等奖和中国版协第四届全国年鉴评比装帧设计特等奖,并获首届江苏省年鉴评比综合特等奖。

       几年来,围绕打造精品良鉴的工作目标,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推进年鉴工作创新创优。

一、纲目设置个性化

        纲目是年鉴全书的“骨架”,纲目的创新是年鉴工作创新创优的前提和基础。设立年鉴框架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突出地方特征,使纲目设置个性化。我们在保持《宜兴年鉴》总体框架连续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认识宜兴的城市定位,努力突出宜兴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凸显《宜兴年鉴》个性。一是彰显地方特色。宜兴有7000多年的制陶史,有中国“陶都”的美名,紫砂、精陶、均陶、青瓷、美彩陶被誉为陶瓷“五朵金花”,其中紫砂为宜兴独有,名扬四海。《宜兴年鉴》特设《陶艺文化》类目,从紫砂文化、陶艺动态、陶艺展览、陶艺交流、陶艺传播、陶艺人物和作品等方面记录宜兴灿烂多姿的陶瓷文化。二是展现时代精神。卷首设《特载》和《专文》,收录当年度对宜兴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和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事务。特设《改革开放》类目,将原分散记述的改革开放内容归并记述,集中展示宜兴改革开放的成果。新设《市场体系建设》、《住宿和餐饮业》、《物流业》、《广告中介》等分目,突出反映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方志出版社评价为“给人与时俱进的感觉,无论内容、形式,都显出不因循守旧的精神和作风”。三是注重科学分类。每年注意从市委常委会会议纪要、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市委市政府文件、《党政信息》、《宜兴日报》及政府网站等渠道获取各种信息,根据科学性和合理性原则调整纲目。2008年起,《宜兴年鉴》按分类编辑法,设立特载、宜兴概况、陶艺文化、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统筹发展、党政社团、社会事业、镇与街道等大部类,使年鉴类目归属更加清晰,增强了整体感。

二、业务指导细节化

       条目质量的高低是评判年鉴整体质量的主要标志。为不断提升年鉴条目质量,我们注重从年鉴撰稿人员抓起,从业务指导细节抓起,增强业务指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是加强培训指导。针对年鉴撰稿人员变动频繁,新手较多的情况,每年都结合召开年鉴工作会议进行年鉴编纂业务培训,并印发年鉴基础知识学习材料。对涉及内容多、参与编写人员多的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面对面指导。专门编印《年鉴编纂手册》,收录年鉴写作方法、校对方法等年鉴编纂基础知识和工作要求,发至撰稿人员作为规范年鉴撰稿的工具书。二是提供参考条目。针对有些部门的年鉴撰稿人员不注意收集年鉴素材,造成提供稿件常规条目多、部门内部信息多、肤浅条目多的情况,我们主动收集和汇总可以纳入年鉴内容的信息,编写成《年鉴条目参考内容》,提供给撰稿单位参考。此类信息基本上包括全市年度要事、大事、新事、特事。采用这种做法后,条目内容明显丰富,信息量大大增加,条目质量也明显提高。三是加强交流沟通。要求责任编辑不能简单地“来稿编稿”,要及时和基层撰稿人员沟通、联系,一起确定入鉴内容和写作方式。收到基层撰稿人员初稿后,责任编辑必须在3天内修改到位并及时返回至作者。建立宜兴年鉴交流QQ群,加强责任编辑和基层撰稿人员、撰稿人员互相之间的交流沟通、学习探讨,确保年鉴工作中催稿、收稿、改稿、返稿等工作的快速落实到位。

三、装帧设计精美化

       近几年中,《宜兴年鉴》结合地域特色,不断创新装帧设计形式和内容,逐渐形成了庄重大气、精美雅致的“宜兴风格”。一是凸显地方文化。在年鉴装帧设计中,注重选用标志性元素,体现宜兴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宜兴拥有“教授之乡”、“书画之乡”、“中国陶都”、“梁山伯和祝英台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城市文化名片。为体现这些城市文化特点,我们在《宜兴年鉴》装帧设计中,通篇运用书法、国画及水墨痕迹,打造清新典雅、端庄大方的格调。在版面设计中选用紫砂、精陶、均陶、青瓷、美彩陶、宜兴市花——杜鹃花和代表“梁祝”传说的蝴蝶等图案。类目背景图片选取宜兴本土风景,展现宜兴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风貌。2009年起,设计由紫砂壶、宜兴年鉴字样等要素组成的LOG0,打造《宜兴年鉴》品牌标志。二是追求整体完美。为体现地方综合年鉴这一政府公开出版物在装帧设计上的庄重性和严肃性,强调整体设计,将清新淡雅的水墨风格贯穿全书。着力改变以往彩页设计花哨、杂乱及广告味浓等问题,统一规范彩页格式。在版式设计中摒弃毫无意义的杂乱衬底图案,将彩页基调色统一成简洁的白色或淡黄色,减少广告痕迹。同时,我们还注意保持装帧风格尤其是封面封底风格的延续性,使各卷年鉴的风格整体一致、局部微调,形成庄重大气的视觉效果。三是统一安排插图。以往,随文插图主要由各单位提供,图片质量难以把握。2006年起,制订《年鉴图片征集管理办法》,统一到宜兴日报社、宜兴网络中心、摄影协会等图片资源丰富的单位征集质量较高的图片。

四、质量管理规范化

       年鉴编纂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质量管理是打造精品良鉴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我们在总结以往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和改进管理方法,使年鉴编纂质量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是加强制度管理。围绕打造精品良鉴的目标,我们经过认真总结和专题研讨,先后制订《宜兴年鉴编纂出版流程》、《年鉴编纂注意事项》、《责任编辑工作要求》、《彩页设计注意事项》等10余项制度,统一年鉴编纂工作质量标准。二是改革审稿方式。年鉴稿件由原主编一人审定改为外聘年鉴专家、执行主编、主编三人审定。审稿人员根据质量情况为每一份年鉴稿件评定等级,督促各责任编辑增强责任意识,提升编纂水平。实行稿件等级制度后,年鉴稿的记述内容、格式体例、语言规范等方面的差错明显减少,条目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三是完善校对管理。专门制订《年鉴稿交换校对注意事项》,统一校对标准和要求,督促各责任编辑通过四轮及以上的自校、互校和通校,减少差错,提升年鉴编辑质量。以往的校对以抓错字、漏字、别字为主。近几年,注重在“准”字上下功夫,对表达不准确、格式不规范、重复、矛盾、数据不实等都进行认真校改。四是强化进度管理。根据年鉴编纂流程制订《进度统计表》,每周统计并公布各责任编辑的编纂进度和稿件质量等级。通过这种形式,既能让领导全面掌握年鉴工作的整体进度和质量,又让各编辑增强全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编辑质量,加快编纂进度。近几年,《宜兴年鉴》每年3月底就完成编辑任务,5、6月就出版发行,编纂出版速度走在了全国前列。五是重视后续管理。针对年鉴工作后期拼版、出片、印刷、装订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专门委派年鉴编辑和美术设计人员跟踪监督,现场把关,及时发现和解决业务问题,确保设计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六是及时总结提高。每年年鉴编纂结束后,认真总结年鉴编纂中值得提倡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专门召开业务研讨会进行交流探讨,由年鉴科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及时形成年鉴编纂总结,指导下年的编纂实践。实践证明,及时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年鉴编辑工作总结交流,对提高年鉴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年轻编辑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宣传服务多元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读鉴用鉴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既是对年鉴工作的考验,也是年鉴工作有所作为,不断扩大社会影响的机遇。为此,我们将强化年鉴宣传和服务作为年鉴工作创新创优的重要内容,不断拓展宣传服务渠道,提高宣传服务质量,扩大宣传服务成效。一是增加实用信息。宜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增强《宜兴年鉴》的知识性和可读性,我们每年在附录中收录一些反映宜兴历史文化的小资料。为保证资料的准确,特约专业人员考证、撰写。近年来,《宜兴年鉴》收录了《宜兴方志》、《宜兴古代的四状元十宰相》、《古代宜兴籍的15位将军》、《古代曾任最高军事长官的宜兴人》、《宜兴古代40名六部长官》、《宜兴古代城墙》、《宜兴籍外交家》等资料以及相关链接资料,受到读者欢迎。我们还拟在年鉴中增加部分服务业电话、市区学校及其施教区、公交车线路及其营运时间等便民信息。二是创新宣传手段。为满足读者需求,出版1989—2006年卷《宜兴年鉴》电子光盘合集。2007年起,每年及时出版当年年鉴电子光盘,和纸质版《宜兴年鉴》同步发行。2010年起,《宜兴年鉴》首次上网。当年,2007—2010年卷《宜兴年鉴》登上互联网,方便了读者查阅年鉴资料,扩大了《宜兴年鉴》的知名度。三是扩大宣传范围。主动和其他城市的年鉴编纂单位交流年鉴,扩大《宜兴年鉴》影响力。和大型电子数据库、知名大学图书馆合作,针对不同需求为其提供年鉴的纸质版本和电子版本,方便全国读者查阅、检索。2009年起,年鉴由收费发行改为免费赠送,并做到送书上门,收到了基层单位的普遍好评。同年,首次向宜兴籍“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将军、知名教授等在外乡贤寄赠《宜兴年鉴》,为他们了解宜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关心、指导、帮助家乡建设提供地情资料。

       年鉴工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年鉴工作的创新创优永无止境。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创新创优实践,进一步提升年鉴工作水平,不断开创年鉴事业新局面。

(责任编辑:缪小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