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落户为契机, 助力打造文化高地
摘 要:2021年,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正式启动,它将立足方志,从地方志的视角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丰富内涵,研讨江南文脉的传承创新。分馆的建设,对于厚植融合发展的深厚根基、守望长三角共同的精神价值、塑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软实力、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江南文化 江南分馆 文化高地
一、背景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
《纲要》明确指出了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刻意图:“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江南文化成为文化领域研究的热点,同时也对以江南文化为根基着力打造江南文化高地、发挥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引领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为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重筑苏州人民的精神家园,列入苏州《“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的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正式启动。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将立足方志,从地方志的视角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丰富内涵,研讨江南文脉的传承创新。对于厚植融合发展的深厚根基,守望长三角共同的精神价值,塑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软实力,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江南分馆选址于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吴中博物馆)东侧,将与已建成的吴中博物馆及周边环境建立起良好的对话关系,为进一步推动挖掘江南运河文化内涵,提炼大运河文化独特基因与精神内核,推动江南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区域发展新动能发挥积极作用。
二、“江南文化”与吴中区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差异,“江南”的概念在地理上时有变化,其内涵也不断丰富演变。开放务实、博学包容、谦和雅致、创新担当成为其最主要的文化符号。
(一)何处是江南
从先秦到西汉时期,“江南”一词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地理概念,尚不是一个专有的地理名词,所指地理范围也十分广泛,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包括现在的湖南、江西及湖北等地都属于江南区域。从东汉时期开始,“江南”多指吴越地区,接近于后来狭义的“江南”概念。三国及魏晋六朝时期,由于孙权割据东南建立吴,同时永嘉晋室南迁,南朝偏安江左,江左又称江东,三国两晋开始,江东文化、经济开始繁荣发展起来,至唐代以后逐渐被“江南”的概念取代。“江南”概念逐渐代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唐代“江南”的概念开始有了较为确定的地理范畴,指称逐渐稳定下来。到了元朝,“江南”不再作为行政地区的正式名称,但“江南”多指“吴”地区。清顺治二年(1645),将明代的南直隶(即现今的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改为江南省。此后虽然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域合并、分离,但以长江下游地区为中心的“江南”的地理概念得到普遍认同。江南文化则是以长江下游为中心区域的文化。
(二)吴文化是江南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何以最江南,君到姑苏见。”苏州市吴中区位于江南腹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吴地已有先民生息繁衍。3000多年前泰伯在吴地建“勾吴”国,始有历史记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置“吴县”,县名沿用至21世纪后改为“吴中区”。吴中区境域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江苏省传统村落25个(含中国传统村落12个),名胜古迹星罗棋布,1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和活态传承。吴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吴中的主要精神标识,并同江南文化一起赋予了吴中崇文、包容、开放、创新、致远的城市底蕴和文化特质,其旺盛的生命力延续至今。
三、江南分馆落户吴中区的现实意义
吴中区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的重要阵地。
(一)打造区域特色“地标”,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
吴中历来是苏州大运河文化版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大运河从吴中区澹台湖穿境而过,孕育出商贸、人文的勃勃生机。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入推进及江南分馆的建设,古老运河两岸的繁华盛景将重现在世人面前。未来江南分馆与已建成的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吴中博物馆)呈一体两翼,相互映衬在澹台湖畔、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宝带桥遗产点旁,达到建筑与建筑之间、馆和馆之间、馆和人之间、馆与澹台湖景区之间的共荣共生,必将成为苏州城南的璀璨地标。大运河文化带苏州吴中段将被打造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地标”,成为世界读懂吴文化、读懂江南文化的“最美窗口”。
(二)固化江南历史,展望江南未来的桥梁纽带
“以志证史,以史载文,以文育人。”方志承载着一地文脉。江南分馆立足于方志,立足于江南历史长河,立足展示江南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地情特色,是研究江南地情、挖掘江南文化的学术平台,也是集中展示、宣传推介江南悠久历史文化和当代建设发展成就的最大平台,对于准确把握江南文化内涵、江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江南文化和方志文化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通过挖掘传统非遗、名镇名村、数字文创等资源,江南分馆将“最江南”的特色文化与“运河文化”记忆充分融合,打造传统与现代碰撞、古韵与时尚交融的展览标杆。未来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吴文化博物馆、宝带桥—澹台湖景区等景点或以网红集群点等旅游产品的形式得到关注。并通过持续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打造成新的网红打卡点。
江南分馆落户吴中,不仅是地方志事业服务地区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立足长远、造势未来,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伟大战略目标的重要体现。
江南分馆对江南风土、风光、风情的挖掘,无不体现着“最江南”的特点。江南文化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特点,是江南文化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最好阐释,同当下世界局势大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和而不同”“融合发展”的理念相吻合。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有助于构建长三角地区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对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仍然可以与时俱进,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探索与思考:推进江南文化保护与传承,以江南文化之“魂”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如何挖掘、阐释江南文化,让江南文化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惠及“一带一路”,形成“民心相通”的文化共识,构建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中国与世界融合发展,值得我们探索。
(一)深入挖掘方志资源,推进江南文化保护与传承
深入研究江南社会文化,离不开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离不开对江南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集中挖掘和整理。
1.立足方志传统,传承江南文脉
地方志是一地之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是地域文化的基础、源头和主脉,与国史、家谱等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以地方志的视角,研究江南文化更易追溯事物的本源。
江南是全国地方志编纂历史最悠久、编纂频率最高,历代志书数量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三吴郡国志》《吴地记》《吴地志》《江东记》《吴郡志》等以吴地为记述对象的志书反复编纂,为江南行政实体以及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固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康熙《江南通志》、乾隆《江南通志》成为其中集大成者和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大力推进修志编鉴工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首轮、二轮志书编纂工程,并整理出版了一大批旧志。这些志书记述了江苏地域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变迁,是了解和研究江南文化的重要典籍。特别是近几年,编纂全媒体名镇名村志、传统村落志、自然村变迁志,对挖掘和阐释江南文化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2.夯实研究基础,打造文化高地
江南分馆作为集中研究江南地情、挖掘江南文化的学术平台,为弘扬江南文化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撑。可以定期举办地情讲坛、文化沙龙等文化盛会扩大影响力。
案例 近年来,江苏省方志馆与“交汇点”客户端合作,共同推出“江苏方志大讲堂”公益讲座。通过与高校签订战略协议,发挥高校人才高地优势,提升课堂品质,提高课程吸引力。“江苏方志大讲堂”围绕江苏地情、民间文化、风土民俗等知识精心编排课堂内容并同步线上线下,通过开展“云讲堂”“访谈讲堂”“户外讲堂”“校园讲堂”等各类特色活动创新讲堂形式,既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需求,又通过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等“六进”活动,走近一线服务;同时创新运营模式,以不同地域具备的特色文化为依托,通过开展“分讲堂”的方式,向广大群众展示江苏不同区域的特色精品文化,打造“展示方志魅力,宣传江苏地情,传承中华文明,讲好江苏故事”的文化品牌。
(二)加强馆际合作,提升江南分馆的公共服务功能
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员,江南分馆应主动从其他文化场馆的建设发展中汲取经验并建立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如与当地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场馆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各自优势资源,提供“特别展览”“非遗展演”“研学中心”“文创基地”等多样的服务,重塑江南文化记忆,为提升自身公共服务功能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案例1 合作办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这一指示为方志馆与博物馆进行创新合作指明方向。二者都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博物馆展览以实物为主,方志馆馆藏以文献资料居多,双方如能深挖地方志资料,进行学术研讨,共同策划展览、编写大纲脚本,利用多媒体、高科技展陈江南文化元素,充分展示馆藏文物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有利于增进人们对于地方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认知。
案例2 资源共享。吴中区地方志办公室在吴文化博物馆设立方志角,作为地情阅读和交流的打卡地。在吴文化博物馆内设“方志角”,集中展示吴中地方志书和地情书籍,作为吴中地情阅读和交流的平台。在丰富博物馆展区的同时,引导大家热爱家乡、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苏州市方志馆·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分馆上架地方志书、地情读物等600多部,展示古城旧影、古城新生、百姓生活和百业行当的老照片近90幅,让来自全国的学员能看到吴中、苏州的发展历程,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案例3 协同服务。例如南京市方志馆在寒暑假与南京市档案馆联合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验”活动,邀请学生参观方志馆和档案馆,让学生体验方志图书的分类和管理以及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和修复。方志与档案的碰撞、融合,让学生有更加全面、丰富的活动体验。这也是方志馆打破单一封闭的服务模式,转向与创新、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跨界合作,并充分利用各自亮点业务,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此外,还应整合资源,加大对外宣传,积极争取教育基地的申报工作,在方志馆服务中塑形象、提素质、强服务,以网络和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宣传造势;在运营服务上,可以将传统参观接待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将江南分馆的文化属性与地情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相结合,以方志馆特有的文化资源服务文旅融合发展。
(三)乘势而上,从江南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凝聚一体化发展力量
自古以来,江南文化总是最大限度地学习、引进、吸收各方面先进的文化,最终完成创新提升,带动区域的转型发展。不论是古代衣冠南渡带来的移民文化与江南本土文化的融合,还是现代外来人口影响下的长三角繁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证明了江南文化开放包容、创新协同的精神特点。
江南文化绝不是属于某一个地区独有的概念,而是不同地域文化的集合,主要包括吴越文化、海派文化、淮扬文化、金陵文化、徽州文化、皖江文化等。江南文化可以说是长三角地区共有的文化细胞和基因。“认同是深入到主体内部本质核心的概念,对于‘自我’与‘社会’的关联有着桥梁性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文化认同备受关注。”[1]对江南文化的认同,是联接长三角城市群最重要的“根脉”。
在推动江南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要有一种共建共享的胸怀,要有一种组团发展、引领发展、协同发展的意识。江南分馆的建设应尽可能多地融入江南文化在各地的元素,从江南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寻求长三角人共同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建成后应加强宣传,促进各地交流互动,实现共建共享,打造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名片,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中国历史上,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文化的传播,江南成为最主要的受益之地。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南迁人口带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使江南文化更加繁荣,其文化地位得到很大提升。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江南文化来源于中华文化,是在中华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江南分馆的建设,要从不同的区域和民族的文化中寻求共识,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提供表演空间,把一个更好的江南、更好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使江南文化反哺中原文化及整个中华文化体系。
大道至简。和而不同、共建共享、创新协同向来是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主流文化。今天的江南地区,在创建最优营商环境和商业文化上已走在国内前列,在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上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除此以外,公共服务、城市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消费,以及海纳百川的城市群品格,正全力为来自世界的创新创业提供舞台。这不仅与古代江南经济与江南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同时也与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的原则相一致。
结 语
江南分馆对江南文化渊源、江南文脉的梳理,为集中展示江南地方志编纂历史和编纂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集中呈现江南社会经济丰硕成果、宣传推介江南悠久历史文化创造了平台,为推动新时代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共有的历史财富,创新发展的江南文化将在更高层次和面对未来的意义上持续推进世界文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形成改革发展新布局。紧紧围绕苏州市委塑造“江南文化”品牌决策部署,以江南分馆落户为契机,着力打造文化高地,助力打响“最江南”文化品牌,激活赋能效应,重塑文化产业新优势,对于区域和国家的发展乃至世界格局的改变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翁丽春,任职于苏州市吴中区档案馆地方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