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培训 >>> 地情研究

正本清源——三山堂族史考

2025-04-11    

三山堂是中华民族姓氏家族堂号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堂号,张、赵、宋三姓一堂,信奉着一个至今不明的原祖(为便于区分,本文将三姓共祖称为原祖,分姓后一世祖称为始祖),人员大多分布在濉河两岸即睢宁、泗县境内,随着社会的发展,三山堂族人向外延伸速度比较快,安徽灵璧张集、大庙,安徽泗县黄圩、大庄,固镇、五河双庙、嘉山、明光、凤阳、怀远、蚌埠、合肥,江苏徐州、铜山、邳州、新沂、连云港、泗洪、宿迁、沭阳,苏州、南京,河南洛阳、上海、西安、广东、山东、新疆、黑龙江、香港、台湾等地都有居住。


IMG_256

      

 不论是史料记载还是民间传说,三山堂的张、赵、宋三姓始祖为同胞兄弟,始出一脉,为使后代不错宗忘祖,故命名三山堂。至于祖源姓氏、从哪里来,谁为长幼至今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主要原因是缺少详细的史料记载。一说原祖为皇亲贵族,因朝代更迭,全家被朝廷追杀,逃至睢宁境内,藏于张山、赵山、宋山,隐姓埋名,指山为姓;一说原祖因故被害,原祖母带三子迁徙睢宁,后因赋役繁重而分姓;这两种说法在族人中都有认可,各有道理。本人就这一问题做一深入探讨,不对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及族人批评指正。


一、隐姓埋名说


      该种说法,主要出自光绪丙午年(公元1906年)《光绪睢宁县志稿》(第182页)即第四卷山川志第27页中“...张家山...赵耳山...宋家山也,昔元宗室兄弟三人来此隐居指山为姓即在其间”[1]及民间传说。


(一)睢宁县志


IMG_257    

   从《光绪睢宁县志稿》这一县志文献资料中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1.张家山、赵耳山、宋家山,山名已经存在,张宋赵始祖三兄弟光绪朝之前已在此居住。


2.为什么张山、宋山中间加的是“家”字,而赵山中间加的是“耳或而”字?赵氏始祖是“耳”?还是“耳或而”通“二”,预示赵氏始祖为排行老二?


3.“昔元宗室”中的“元”可理解为“元朝”也可理解为“原、始、第一、开头、为首”;“宗室”可理解为“皇族血统”也可理解为“同一宗族之人”。


4.“兄弟三人”可意指张宋赵始祖同胞三人,这是族人共识。他姓研究者认为张赵宋是否像刘关张一样是“桃园三结义”,这种说法得到三山堂族人的否定。


5.“隐居”为什么?


6.“隐居指山为姓”,是之前没有姓氏还是姓氏不能公开?可见这种隐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功成名就后的平淡归隐,而是需要埋名改姓方能生存的隐居!这正是至今不知原、始祖姓名和出处的主要原因。


(二)民间传说


传说一

        

睢宁高作王宗道讲述[2]:


IMG_258


传说二


       泗县黄圩宋宏峰讲述:有一年有一天,也不知是公仇、私恨,还是战争、灾荒,从京城里逃出来一位达官贵 人,带着三个儿子和家眷,当他们逃难到了江苏省睢宁县官山镇一带。由于连日里奔波劳顿,风餐露宿,一家人蓬头垢面,饥寒交迫,这位达官贵人哪里吃过这么多的苦啊,他更是疾病缠身,体力不支; 眼见就要山穷水尽了,这位达官贵 人知道自身性命难保了,就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眼泪汪汪地说,孩啊,本来指望我们一家人生在一起,死在一块,没想到今天前无粮草,后有追兵,就要困死在这了。与其死在一起,不如你们各求生路,跑到山中躲藏起来吧!若能存活下来,就以山为姓,你们三人要记住,不论你姓什么永远都是一家人。说完,这位达官贵人一命归天。弟兄三个含着泪草草地埋葬了老父亲,然后连夜分头逃散。后来老大跑到现在的江苏省睢宁县张山脚下安家,指山为姓,姓张;老二跑到现在江苏省睢宁县赵山一带,以山为姓,姓赵;老三跑到现在江苏省睢宁县宋山一带,以山为姓,姓了宋。弟仨谁都没想到,到此地没多久,外面风平浪静,就慢慢有了安稳日子。多年以后,弟仨碰头一合计,说,我们仨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我们张、赵、宋三家是一个老祖宗发生,但是后辈人越过越远,家族大了,时间长了,到时候说不定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都不认一家人了。就按老父亲说的,三家三姓,续一样家谱,统一用“三山堂”的堂号,后代子孙起名叙辈都以本家相称。[3]

传说三


       元末明初,成吉思汗(姓:奇渥温,讳铁木真)一后代因朝代更迭,被官兵追杀,沿途跑到睢宁官山(原名墓山,元明时期属于仙乡湖山社)一带,隐姓埋名,指山为姓,老大姓张、老二姓赵、老三姓宋,为后代牢记一脉相承,故名“三山堂”。明朝初中期,因朱元璋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见《谕中原檄》),因此族人更不敢说出自己原来的身世,继续过着隐姓埋名指山为姓的生活,致使今日无史料记载、无家谱可循。 ”


       这些流落在睢宁、泗县一带的民间传说也验证了光绪年的记载。


二、赋役繁重分姓说


       这一说法主要根据现已保存的民国年六年泉清带修的“三山堂宋氏族谱”中 乾隆45年张廉洁的谱序[4],见下图


IMG_259IMG_260IMG_261IMG_262

       

该谱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资料,是《三山堂宋氏族谱》中引用最多的文献资料,也是引发族人不同解读,导致族人产生矛盾的根源。


1.标题注明是“宋氏族谱序”,骑缝处印有“三山堂”,说明这个族谱是三山堂一个支谱---宋氏族谱,其中没有涵盖张赵两个分支,所以不能算完整的三山堂族谱。


2.谱序前几句,是说续修家谱方式与方法及续修家谱艰辛与无奈。


3.“睢邑宋氏其七世汝登(注:五修及六修宋氏族谱中译成海登实为错误)字冠武者,悯族谱之未修,自始祖下失名字数世无传,至高祖世豪始有可考,后人即奉世豪继始祖为大宗,于是纠集族众创修支谱一册,以为后日增修之地,其用意至深且远,非第为一时敬宗收族计也。”这段话有几个信息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汝登为七世祖,该七世如果是从原祖续下来,其高祖世豪应为三世,如果是从始祖续下来,其高祖世豪应为四世?从1995年续修的《三山堂宋张赵族谱》及2020年续修的《三山堂宋氏族谱》谱系来看,应该是从继始祖世豪续下来的,因为1995年续修的《三山堂宋张赵族谱》及2020年续修的《三山堂宋氏族谱》中将世豪归为五世,汝登归为11世,正好相差7世。这样将世豪归为五世,“自始祖下失名字数世无传”就能说得通,但仍存在一个疑问就是:排世比己高7辈人怎么能称为高祖呢,应称列祖才对,高祖与己是五代人,而不是七代?(上九代称呼为: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天祖父,烈祖父,太祖父,远祖父,鼻祖父)。二是按世差18-25岁、汝登为11世计算(中国人口统计世差平均为22.5岁),原始祖来睢时间距离乾隆45年(庚子年、公元1780年)应该是195年至325年,即250年左右,如果考虑长子出晚辈,11个世系最多相差3辈;再考虑原祖或始祖来到睢宁时的年龄及汝登当时的年龄等因素进行推测,原祖或始祖来到睢宁时间应该在公元1455年至1585年即明朝早中期天顺至嘉靖年间),这一时间推断与睢宁县官山镇张集村道光25年三山堂老墓碑记载的族内辈高年长、德高望重的立碑人为10世“培”、“继”字辈、11世“云”字辈、12世“克”字辈及2024年最晚世系24世系进行推断时间相近。三是从落款“张廉洁谨序”来看,张廉洁不属于三山堂族人,只是一个文人或有一定官职的人,他的年龄比汝登大,因此称汝登为“第”。张廉洁何许人也,官居何位,本人对其进行了查考,查遍《光绪睢宁县志稿》没有张廉洁的记载,倒是发现同朝有个叫“张清珻”(举人,癸酉恩榜怀远县教谕)的,两人是不是同一人,“清珻”是不是张廉洁的配字或名号,《光绪睢宁县志稿》没有专门介绍,为此本人查考了《清嘉庆怀远县志》,其上记载张清珻睢宁人,岁贡,(乾隆)十五年七月任训导[5],别无详介,是否一人难以认证。


IMG_263

IMG_264


4.“谱成爰以序属予按宋氏始祖待铜由河南迁睢兄弟三人已其長也因赋役繁重遂分姓一为张氏祖一为赵氏祖虽异姓而实为一脉此著姓之由”。就是对这句话的不同解读,才使族人有所争执。


      一是1995年《三山堂宋张赵族谱》修谱参与者中部分宋氏族人对“已其長”这句话解读为:自己为长。因此得出“三山堂祖源姓宋,张赵从宋氏分出,宋氏始祖待铜为老大”及“天下宋氏出商丘”的结论。为此他们把“河南”缩小到“商丘”,不顾年老体衰,不辞辛苦,多次商丘,抱谱寻根,最终查到了商丘古宋族谱中“有六十五世元亨利贞在朝为官,三四两门利贞二公因奸臣陷害,贞公被杀,其三子隐居江苏山区一带,利公而后也率子到江苏山区一带隐居”的叙述,又将“江苏山区一带”缩小为“睢宁官山一带”,顺理成章的将贞公认定为三山堂原祖,待钢、待铜、待银也成为贞的三子,变为了张赵宋三姓的始祖,这一结论得到古宋商丘理事会的认可并纳入宋氏大宗中,也将世间口口相传的三山堂张赵宋改为三山堂宋张赵。


IMG_265IMG_266

      

 二是持上述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的人认为,上述人士存在认知错误,该文应理解为:“汝登把家谱编写好后,托我给写个谱序,宋氏始祖待铜由河南迁睢,兄弟三人,已经长大成人,因赋役繁重,遂分姓,一为张氏祖,一为赵氏祖,虽异姓而实为一脉,此著姓之由”。这部分人认可文中叙述,对张廉洁文人气节充分肯定,也承认待铜是宋氏始祖,但对他人认可的“三山堂源于宋,宋为老大”不予认可,理由是:


①他们把“已其長”理解为“自己为长”(“宋为老大”之说,在1995年《三山堂宋张赵族谱》中是肯定语,但在2020年《三山堂宋氏族谱》不再坚持)。


②这段话并不能确定“三山堂源于宋”,试想一下,如果张廉洁或其他人为三山堂支谱--张(赵)氏族谱写序,将会写成“张(赵)氏始祖XX由河南迁睢,兄弟三人,已经长大成人,因赋役繁重,遂分姓,一为宋氏祖,一为赵(张)氏祖,虽异姓而实为一脉,此著姓之由”。如果这样叙述,同样也不能认为三山堂祖源姓张或姓赵。


③如果“三山堂源于宋”,隐姓埋名之说无法解释,民国之前始祖无考无法解释,古谱无记无法解释,指山为姓无法解释。


④对“分姓之说”存在质疑:一是分姓就可以避免赋役繁重吗?赋役繁重也是安居生活状态,虽说张(家)山、赵(耳、尔)山(县西南30里)、宋(家)山相距很近,但康熙年记载的官山(县西南20里)、金山(县西南20里)、李家山(县西南25里)、大湖山小湖山(县西南32里)、银锭山(现名窦山)(县西南33里)及光绪年记载的龙头山、豆(家)山、魏山、荆山、大山、轴山、土山(县西南15里)相距也不太远,有的还居于张山、赵山、宋山之间,为何分姓时偏爱张、赵两姓?二是自元明以来,就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说法,古人如不是迫于无奈,过继、入赘都不愿意改姓,更何况平常生活状态下因赋役繁重而改姓!


       本人查阅了众多县、镇、村志、他姓家谱及网络资料,历史上有“赐姓”之说,即皇帝对有功之臣奖赏准姓皇帝之姓,如唐朝开国功臣李绩,其实其本姓为徐,后被赐姓为李;宋朝赵姓皇室改姓宋,明洪武皇帝为元朝蒙古族归降的战俘赐姓宋(见《皇明异典述》)、“石”改“拾”。也有“明令更改”[6]之说,如《钟吾映雪堂.孙氏族谱》中记载:“元末明初,朝廷明令带有“孙”字的复姓改为孙姓”[7]。还有因“生僻字电脑无法录入”之说,如云南丽江一支以鸟为图腾的家族姓“nià”(“nià”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横的“鸟”,下半部分是“甲”),因为姓氏罕见,电脑系统无法识别,全村改姓“鸭”。由于“鸭”姓无法寄托传统nià姓的真正含义,“鸭”姓男子娶妻生子后小孩随妈姓,姓鸭的女孩嫁男后,小孩就随男方姓。最多的是“逃避满门抄斩,不得不分姓”之说,如同宗的“廖、缪、颜”,“区、欧、欧阳”,潮汕地区“邢、连、颜”,“赖、罗、傅”,畲族的“蓝、雷、钟”,河南光邑“董、何、邱”,洛阳、福州一带的“辛、柯、蔡”,“方、雷、祁”,“沈、叶、尤、冼”,“苏、周、连”,“韩、何、麦”《凯(恺)氏家谱》中记载的“东、南、西、北、岂”,.....


我们三山堂始祖改姓的原因肯定比“赋役繁重”更严重!如不改姓埋名有可能会“家破人亡,祸灭九族”,如真是这样的话,宋姓如作为三山堂姓源就不可能保留下来,这也印证了“隐姓埋名”“始祖难考”之说。


三、族谱考


       族谱是民族史及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文、历史、地理,人口、统计、经济、迁徙等诸多信息,是普通百姓的史料,更是一个家族团结和睦的象征,也是家族史考证的主要来源。


1.康熙(48-61)年(公元1709-1722年)族谱

     

 张氏祠堂记中记述:“三山堂族谱始创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同年建张氏祠堂位于张集东北隅”[8];

     

  1995年修订的《三山堂宋张赵族谱》及2020年修订的《三山堂宋氏族谱》宋玉民的族谱序中记载:康熙48年维垣首创草谱一册。


2.乾隆45年(公元1780年)族谱


      根据乾隆45年张廉洁谱序介绍,汝登纠集族众创修支谱一册。


3.道光25年(公元1845年)族谱


       根据立于睢宁官山张集《三山堂始祖》碑文及据睢宁县官山镇张集村宋以凯、张德民两位老人介绍:听祖上老人传说,在道光25年,曾有人召集分布在江苏睢宁、安徽泗洲、五河等地三山堂有识之士及有一定威望的族人五六十人在张集吃住一个多月,整理编写一部《三山堂族谱》手抄本供奉在张集三山堂祠堂里,后被安徽五河小柳巷三山堂宋氏族人请去,至今下落不明,族谱虽找不到,但道光25年指定的八个辈字“云、履、金(今)、士(式)、以、德、芝(之)、宏(红、恒、庆)”确被三山堂族人严格采用,这也是三山堂族人辈分不乱的主要功劳。


4.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雅斌率众修谱,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再修谱。


       以上族谱虽有记载但已失传,现存世的族谱有:


5.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泉清率众续修《三山堂宋氏族谱》,一套五册。


     该族谱完整的保存在睢宁宋洪昌、宋明德、宋庆余处,晓张庄张德元保存本房手抄谱一册, 朱集宋庄宋德华完整保存民国六年由宋以兆、宋德玉等人刻制的四修谱谱版,姚集高党村廷清、以传保存老谱,桃园马庙宋庆朱家族藏有老谱版,岚山乡倪营村宋广玲保存6卷全套族谱,宿迁市三棵树乡罗土塘村以荣保存族谱一套,高集乡集西村庆恩存有族谱,朱集宋庄宋以福、宋以培保存民国六年刻制谱版一千余块。


6. 1995年族谱


       一套《三山堂族谱》五卷五册,由赵金举、赵金山、赵以志、张德杰、宋以玲、张之文、张德亮、宋德华、宋以凯等人组成编写出版。


       一套《三山堂宋张赵族谱》七卷九册,由宋以传倡导,宋俊德,宋洪昌、宋友禄、宋明德、宋献金、赵以志等人组成编写出版,自称为五修谱。


7.2020年《三山堂宋氏族谱》


       该族谱上中下三册,由宋恒昌、宋庆余、宋芝武、宋明德等人组成编写出版,自称为六修谱。


四、原始祖考


       对始祖的考证及一个家族史的考证,不外乎从有关史记及相关考古发现中查询。史记包括地方州府县镇村志及民间历史典故和族谱,族谱是家族史考证的主要来源。


       对现存的民国六年《三山堂宋氏族谱》及1995年两套族谱(一套《三山堂族谱》五卷五册、一套《三山堂宋张赵族谱》七卷九册)和2020年《三山堂宋氏族谱》研究,可以发现一些不同之处。


(1)民国六年宋氏族谱

IMG_267IMG_268IMG_269

       从民国六年宋氏族谱世系总图可以看出:待钢、待铜、待银三人为二世祖,各自独立且无一世祖标注,三人是否是同胞兄弟无法证明,结合张廉洁谱序,待铜为宋氏始祖,待钢、待银是否是张赵始祖不得认知,需要从后人世系中加以考证。


(2)1995年《三山堂宋张赵族谱》


IMG_270     

 1995年修订的《三山堂宋张赵族谱》明显之处,是将三山堂宋氏支系纳入商丘宋氏谱系中,并将一世祖“山”改为“利”,将待钢、待铜、待银三人确认为同胞兄弟,其父为“贞”,在后续中将待钢确认为张氏始祖、待铜确认为宋氏始祖、待银确认为赵氏始祖,世豪为张氏五世祖。


(3)2020年《三山堂宋氏族谱》


       2020年《三山堂宋氏族谱》中虽收录了1995年《三山堂宋张赵族谱》部分谱序及商丘宋氏世系总图及睢宁地区三山堂宋氏世系总图外,又重新编制了一份宋氏支系总图。


IMG_271

      从这份宋氏支系总图来看,2020年编修《三山堂宋氏族谱》的人员采用折中的方式,不在强调“利、贞”二公为一世祖,但仍将待钢、待铜、待银三人视为一母同胞,甚至将“辅”划为“待银”之子,将“璟”划入“辅”之子。将“辅、璟”错划但愿是排版、印刷、校队之错,不是故意为之。从部分人员的六修谱序中还是可以看出他们仍坚持“祖源姓宋”之说。


(4)1995年《三山堂族谱》


IMG_272

       从1995年《三山堂族谱》族谱中不难看出,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五世祖与1995年《三山堂宋张赵族谱》及2020年《三山堂宋氏族谱》名讳各有相同,其出处有待考证。


五、结论


       通过以上论证,本人更倾向于原祖为元宗室之说,因为《光绪睢宁县志稿》毕竟是政史,一是时间距离原始祖来睢时间最近,误传、诈传的可能性更小;二是“...张家山...赵耳山...宋家山也,昔元宗室兄弟三人来此隐居,指山为姓,即在其间。”虽用《游睢宁诸山记》的方式记载在《光绪睢宁县志稿》中,但其总采丁显(字西圃)是山阳(今淮安)举人,自光绪元年(1875年)起一直担任训导或县学教谕,一个外地外姓具有一定学识地位的人写出此言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加以考证后认为比较重要才记录在此的,可信度非常高。三是《光绪睢宁县志稿》编者认为朝代已经更迭,记录这些信息不会对三山堂族人产生人身伤害。四是本地外姓老人对三山堂历史的陈述相信是不带偏见、中立、公正的。


       这样不但能解释“隐姓埋名”“指山为姓”,还能理解历代族人担心种族矛盾,害怕他族歧视,宁愿不记,也不招惹是非,祖在心中,不予言表的心态,致使谱无记载。


      至于始祖来睢时间,定为公元1455年至1585年,即明朝早中期天顺至嘉靖年间为宜,这样可缩小范围,有利于后续考证。


       很遗憾,本人因能力有限,资源限制,对三山堂原祖姓名、来睢具体时间虽没能确定,只能等待今后继续考证古籍尤其是家谱,这就需要族人通力协作,将家中收藏的相关资料奉献出来供大家分享;三山堂始祖指山为姓,考证张山、赵山、宋山,三个山名变更史,即可判断始祖来睢宁时间;有条件时寻找张集清康熙六十一年张氏祠堂石碑及一世祖坟上的古墓碑,我相信这些石碑都没有消失,是被一些人用做房屋基石,只要认真询查还是能找到的。


       以上研究得到族人(直呼其名,请恕不敬)宋庆阳、张恒林、张宏元、宋以凯、宋洪昌、宋明德、张德民以及徐州市史志学会李世明、泗县档案局万涛、泗县文史研究者张文德、怀远县档案馆陈士龙、睢宁图书馆王昆玲、睢宁官山武装部洪浩大力帮助及业务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以上这些是本人的粗浅的看法,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有一天考古发现或通过更加科学的手段(如基因鉴定等)等手段解开三山堂未解之谜。


       由于本人学识浅薄,言差语错冒犯之处敬请族人原谅!


       本人坚信:为人子是上天注定,您我无法改变,只能认命。祖宗可以不认,但千万不能错认!


       无论原祖是元朝皇族还是普通百姓,现在的我们早就像具有四分之三的鲜卑血统的唐太宗李世民那样被汉化,承认自己的民族为汉族!经过大交流、种族大融合、地球村的变迁,肤色在融变,种族难分辨!只要我们三山堂张赵宋承认一脉相承,精诚团结,和睦相处,一定会兴旺发达!


参考资料:

1.光绪丙戌年(公元1886年)《光绪睢宁县志稿》

2.《睢宁县民间文学集成》

3. 《彭城晚报》

4. 民国年六年《三山堂宋氏族谱》

5.《清嘉庆怀远县志》

6.《皇明异典述》

7.《钟吾映雪堂.孙氏族谱》

8.《三山堂族谱》

9.《三山堂宋张赵族谱》

10.《三山堂宋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