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学澜和他的《吴郡岁华纪丽》
每当走过位于官太尉桥西堍的袁学澜故居,就会想起他的《吴郡岁华纪丽》,袁学澜(1804—1879)原名景澜,字文绮,元和县尹山渡桥村人。袁学澜先世系京西提刑观察使袁珦,随从宋高宗南渡迁吴,玄孙袁枢为郡马,元兵南下乃殉节。五世孙袁易(公元1262—1306年)字适甫,号静春,为元代著名文学家,隐居吴淞之滨,于苏州葑门蛟龙浦构“静春堂”,著有《静春堂诗集》(四卷)及《静春诗》(一卷)。传至袁洪愈于明代隆庆万历之间,任南京礼部尚书。历代祠墓俱在尹山赭墩,尹山袁氏子孙繁衍,聚族成村。
据民国《吴县志》记载,袁学澜虽然家境优渥,但自小“独苦溺于学”,成年后,“从吴江殷寿彭游”,于道光五年(1825)成元和县诸生,24岁时倡议组织了尹山吟社,常与殷兆镛、叶调生、潘钟瑞等人酬唱,“以能诗著,声著吴下”。他曾先后八次参加乡试,屡试不第,于是绝意仕途,隐居村庄,构建“静春别墅”(即适园),更字春巢,自称巢史,“著书课事,暇或朋友觞咏,足迹稀入城市”,“兵燹后,奉母迁居城中,课子若孙,所著诗文皆自刊定,”据民国《吴县志》艺文考:“袁学澜适园古文二卷;骈文二卷;赋稿二卷;西泠游草一卷;金陵游草一卷;春归词一卷;观潮集;柘树道补;春秋宫词一卷;十国宫词一卷;詠古诗一卷;詠物诗二卷;譺古诗一卷;消寒杂詠;寒夜杂赋;所闻诗;落叶唱和诗;题画诗一卷;乔羽嘤鸣集一卷;乐闲娱集四卷;适园杂俎四卷;遗秋集五卷;消夏集二卷;滬上题补集;编年薄;零锦词二卷;”一生著述颇丰。武进人董康《书舶庸谭》评论他,中年以前“才华丰蔚,词旨幽研”,“晚年颇颓唐”。存世诗文有《南宋宫词》《姑苏竹枝词》《苏台揽胜百咏》《田家四时绝句》《游吴郡西山诗》《编年诗》《零锦词》《虎丘杂事诗》《岁暮杂咏》《吴郡岁华纪丽》等。《吴郡岁华纪丽》则是其记录苏州社会生活和民俗的文化力作。
袁学澜在社会公益方面亦有好的口碑,殷兆镛在《适园丛稿》序言中说:“承办兵差,保卫梓乡,宣劳费怠,捐赀助饷,大宪(李鸿章)奏奖詹事府主簿职。”晚清的詹事府,实乃翰林院之辅佐机构,主簿从七品,是个虚职,无实权。袁学澜友人董康说袁“晚年阅历沧桑,长歌当哭”,张鸿卓在同治四年(1865)与袁“相遇于狮子林边,十年不见,忧患磨人,齿脱鬓苍,颓然老矣”,其时的袁学澜正好60岁,说明绝意仕途的袁学澜没有就任詹事府主簿之职。
太平军占领苏州后,袁一度寄居上海,在太平军撤离苏城后的第二年(1865),他返苏购下城内官太尉桥西堍卢氏旧宅,营为宅园,自题“双塔影园”,并作《双塔影园记》,是为渡桥袁氏迁苏先驱。现官太尉桥袁氏故居尚存,并于2000年得以修葺。
再说袁学澜著《吴郡岁华纪丽》版本,从作者“自序”可知,该书成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董兆熊、亢树滋、俞樾分别于1856年、1863年、1873年为该书作序,其时,该书尚未刊印出版,只有手抄本。民国《吴县志》记有该书书目,并在注解中说:“后人以五百金售其稿本与美利坚人。”所以,有学者认为,孤本已售至美国,国内不存。直至1972年大海出版社出版《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中国善本书目》之后,才发现民国《吴县志》所载有误。《书目》中记有《吴郡岁华纪丽》提要:“是书售与美人者为日本文求堂,非其后人,《县志》有误;而卷内标价仅四百元,非五百元,则董氏误也”。解放初期,苏州果然出现了该书的“袁氏适园抄本”,后由苏州文学山房书店购得并雇人分抄若干部出售,其中一部被南京图书馆所购。苏州博物馆甘兰经、吴琴以苏州文学山房抄本为底本,参照南京图书馆所藏清稿本及其他抄本点校,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据该书的前言所言:“南图藏本分装六册,大部分用‘三十六鸥丛稿巢氏手制’稿纸抄写,每半页八行,每行三十余字不等,正书,间用草字。有几页用‘适园丛稿’稿纸抄写,每半页八行,行二十四字,抄写颇工。本中有‘巢史’、‘袁学澜印’、‘鸥亭翰墨’等印鉴多枚,并有‘吴传杰较书’字样,题元和袁学澜,文绮、原名学澜。当为袁氏清稿本。苏州博物馆藏抄本,内容文字与南图清稿本一致。不过间有错字漏字,传抄后,有人加校勘,并改正了部分错漏字。”。并认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抄本。实出自南图清稿本。”谢国桢先生在他的《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引用书目中有此书,注为传抄本。
1998年版《吴郡岁华纪丽》
封面
封内
序题词目录
俞樾序
那么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究竟是本什么书呢,《吴郡岁华纪丽》是一部记述苏州岁时风土之作,自元日记至除夕,以月设卷,共12卷304条,比《清嘉录》多55条。此书的校点者甘兰经先生曾把《纪丽》与《清嘉录》作过比较,他在《纪丽》的“前言”中说:“苏州历史上风俗著作颇多,和顾禄所著《清嘉录》相比较,《纪丽》引用材料及所收条目,都较《清嘉录》为宏富,自有其特色。《清嘉录》在八月中,所收条目为17条,而《纪丽》为23条;在十月中,前者为7条,而后者又多收《十月应小景》《洞庭霜桔》《田家嫁娶》等7条,共计14条。正如袁氏所申述的,有些内容已超越了风俗的范围,如涉及学校书院、收租完粮、漕赋水利、祭旗兵制等。”此书对苏州历代习俗的记载做了梳理,同时所涉内容宏富,条目比《清嘉录》详细众多,是《纪丽》的特色之一。特色之二,是每卷附诗作多,在每条目之末皆附以前人和自己的诗作,对吴中之风土、节令、时俗作进一步深化之描写,其中袁氏自作诗词居多,诗词清丽脱俗,有锦上添花之美。可贵之处还在于书前还专章“吴俗箴言”对社会铺张攀比、好奢游惰及赌博、马吊、淫祀等陋习作了痛斥,提出了:“民生于勤,业荒于嬉”的主张。对百姓愚昧无知则流露出忧伤的情感。更难能的是许多忧民、悯农之文字,如《哀泽鸿》《米贵谣》《拽纤夫》《缝衣》《制棉》等诗歌,对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官吏的贪酷尽显笔端,以针砭时弊可称“诗史”。
袁学澜所著《吴郡岁华纪丽》,是一部与顾禄《清嘉录》相类记载吴地风俗之专著,但比其宏阔深厚,《郭巷镇志》著者称其为“诗集”,有误。
主要参考文献:
1、民国《吴县志·艺文志》、《列传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1年版。
2、民国《吴县志》卷68《列传》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1年版。
3、文中所涉及历史人物:
殷兆镛(1806年—1883年),字补金,一字序伯,号谱经。江苏吴江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授编修,任大理寺少卿,充湖北、陕西、顺天考官,督直隶学政。历任礼、户、兵、工、户、吏部侍郎,自叙年谱称“侍郎”。工诗文,著有《松陵诗经》《玉尺堂诗文集》等。
叶廷字爱棠,号调生,一号苕生。晚号蜕翁,蜕庐病隐,十如老人。江苏吴县人,诸生,陈文述之婿,嘉庆十七年补县学生,道光五年贡成均。著有《花庵诗》《吹网录》《鸥陂渔话》《劫余所见诗录》《华盦日记》等。
潘钟瑞(1823(一说1833年)—1890),字麟生,号瘦羊,别署香禅居士。嗜诗词,篇章很多,为咸同年间著名吴派声律派词人,有《香禅词》。亦能篆刻。并精于金石考证。有《奉思录》《虎阜石刻仅存录》《苏台麋鹿记》《庚申噩梦记》《香禅日记》等著作。
董康《书舶庸谭》(苏州博物馆藏):董康字授经,又字绶经、绶金,号诵芬室主人,江苏武进人,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光绪进士,本书是董康于1926年至1936年四次扶桑之行的日记集。他沉痛于古籍善本的东流,梦想将古籍收辑,因此在往来于京都、东京之间,勤访旧椠孤本,记其版式,存其题识,终成这部日记,被傅增湘誉为"足为馈贫之粮、夜行之烛"的名著。
张鸿卓:晚清词史名家,著有《绿雪馆词》《海塘记》等名于世。
4、陆复观等编撰《郭巷镇志·人物卷》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5、袁学澜著,甘兰经 吴琴校注:《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年12月版。
6、江澄波《袁学澜与双塔影园》《苏州杂志》2004年第3期第69-70页。今双塔影园位于苏州官太尉桥15号至17号。苏州文学山房后人著名古籍收藏鉴定家江澄波回忆说“记得该书经我手售于南京图书馆,成为江苏地方文献中的精品。”
- 上一篇:李亚雄:写准一个人物 绘就一方世象——读孙炜新作《唐伯虎传》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