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培训 >>> 地情研究

方志浙江 | 从方志看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

2025-11-06    

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基因密码与历史脉络。天台方志中关于儒释道交融、民俗传承、人与自然相处的记载,系统呈现了和合文化“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核心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些历史积淀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焕发出关乎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文明交流的多元当代价值。


一、方志溯源: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历史基因与文献根基


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形成绝非偶然,方志文献清晰勾勒出其从思想萌芽到文化成型的演进轨迹。早在南宋《嘉定赤城志》等早期方志中,便已记载天台山佛教、道教相关寺院宫观及人物事迹——魏晋南北朝形成首次“三教共生”的文化雏形,为和合文化埋下伏笔。陈隋之际,高僧智顗入山创立天台宗,主张“止观并重”,确立“一念三千、三谛圆融”,这一思想被多部方志详录。


方志对民俗符号的记载更凸显其文化穿透力。明代《天台山方外志》载寒山隐居寒石山七十余载,与拾得“以诚相待,患难与共”的交往细节,以及二人诗作中“两人心相似,谁能徇俗情”的精神共鸣,成为民间和合理念的生动注脚。清雍正年间朝廷敕封二人“和合二圣”的史实,在《台州市志》中有明确记述,使这一形象从民间传说升为官方认可的和合象征,其“手持荷花、手捧圆盒”的造型经方志图谱传世,成为家庭美满的文化符号。此外,方志中关于刘阮遇仙的传说记述、济公扶危济困的事迹记载,共同构成天台山和合文化的文献谱系。


二、生态价值:“天人合一”的当代实践范本


天台方志中“环山带水,竞秀争流”的记载,勾勒出山水与城邑共生的图景,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印证了和合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理念的现实生命力。


方志中明确的生态保护规制更转化为现代生态治理实践。这一传统可追溯至唐景云二年(711),唐睿宗敕令“于天台山中,辟封内四十里,为禽兽草木长生之福庭,禁断采捕者”,清代张联元《天台山全志》亦延续了类似记载。如今,这份传承已结出硕果:通过公益林扩面与保护,全县公益林面积达87.27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59.9%,森林覆盖率随生态保护推进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陆生野生动物物种从1400多种增至1600多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42种,并建成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等2处市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这种从历史传承中绵延的生态保护观,使天台成为“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鲜活样本,为当代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地域经验。


三、治理价值:“和而不同”的基层善治智慧


天台方志中“调处息争”的记载,在当代升华为独具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天台县志》(1995年版)载“天台传统,民间细小纠纷由‘讲事人’就地调解”的民间治理方式,如今已迭代升级为跨区域的“和为贵”和合调解中心。如中部和合调解中心打破原有的行政边界,将调解服务延伸至三街道两镇一乡,专职调解员施仁利等人秉持“和为贵”理念,带领工作室年均化解各类纠纷300余件,他们“找准症结、对症开方”的调解方法,正是对志载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运用。


这种治理模式的成效在数据中得到印证:2021年至今,台州依托和合调解机制成功调处案件36.82万件,涉及金额超170亿元,相关工作法入选浙江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从方志记载的宗族调解到当代的多元共治,和合文化中的“包容共存”理念,已成为连接政府与百姓、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精神纽带。


四、文化价值:“和合共生”的文明交流桥梁


方志中关于天台文化对外传播的记载,为当代文明交流提供了历史脉络与实践路径。《天台县志(1989~2000)》详载唐代天台宗东传日本、两宋寒山诗远播海外的历程,形成和合文化对外传播的早期高峰。这一传播传统在当代延续为29家海外驿站的建立,通过出海企业、华侨华人等力量,将“和而不同”的理念融入国际合作。如日本东京和合文化海外驿站由天台籍侨领郑燕牵头成立,依托其创办的雅文化学院,将香道、书法课程与寒山诗解读、天台山和合文化阐释相结合,系统性向日本学生传递文化内涵,让“和合”从民间熟知的寒山拾得形象,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理念。


在文化传承与展示层面,方志记载的文化地标更成为文明交流的实体载体。寒岩明岩、国清寺、济公故居等志载地标,如今串联成“和合之源”文化线路,通过2023年“和合文化全球论坛”等平台,吸引多国政要、学者共探“和合文化与全球文明倡议”的关联。天台和合艺术团“送戏下乡”惠民演出,则让志载的和合民俗以乡音乡情的形式融入日常,成为凝聚人心的文化纽带。


天台方志中的和合文化记载,既非尘封的历史文献,亦非抽象的思想符号,而是能够转化为当代实践的宝贵资源。从生态保护中的“天人共生”到社会治理中的“和衷共济”,从乡村振兴中的文化赋能到文明交流中的价值传播,方志所承载的和合基因,在新时代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深入挖掘方志中的和合文化内涵,不仅能夯实天台“中华和合文化圣地”的地位,更能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深厚的历史支撑与实践智慧。


作者:杨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