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江苏省委党校的前身

——苏北区委党校

2022-03-09    顾 伟

苏北区委党校旧址位于泰州市海陵区苏陈镇苏陈社区苏陈路北端。1949年5月,中共苏北区委党校在泰州东郊苏陈庄成立,前后共举办党的基本政策学习班、整风学习班、整党建党骨干学习班和文化学习培训班11期,参训学员5650人。苏北区委党校为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整党整风、推进社会主义过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定苏北政治生态等方面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给泰州这片红色沃土留下了宝贵的红色“烙印”和精神“富矿”。

早在渡江战役之前,中共中央、华东局即考虑江苏解放后的工作。鉴于江苏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是老解放区,苏南和南京是新解放区等情况,经中共中央批准,决定在江苏实行小省制,在江苏相继建立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和南京市,且二区一市均为省级行政区,隶属于华东区(新中国初期六大行政区之一)。1949年4月15日,经中共中央和华东局批准,华中工委、华中行政办事处抽调一批干部,在泰州西郊塘头(今属扬州市江都区郭村镇)成立中共苏北区委员会。萧望东为书记,赖毅为第一副书记,万众一为第二副书记。苏北区党委下设秘书处(后改为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民运部、青年工作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后又增设统战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城市工作委员会、工业部、农村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等机构。4月21日,苏北行政公署在泰州西郊张家坝(今属海陵区九龙镇)成立,它是苏北行政区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下设泰州、扬州、盐城、淮阴、南通5个专区,下辖泰州、扬州、南通3个县级市和35个县。贺希明、惠浴宇先后任苏北行署主任。

96cd39ba-958f-4a4f-8f5f-d32164ece0ad.png

苏北区委党校旧址

苏北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淮海战役后基本解放,但在新解放区,党和政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和复杂。一方面,要接管新解放的城市,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另一方面,要开展土地改革,肃清反革命残余,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关键要靠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各级干部。当时,苏北行政区有党支部6325个,党员数量总计294804人,其中1949年4月至1950年4月新发展党员118523人,占党员总人数的40.2%。在文化程度上,文盲、半文盲党员人数占党员总数的75%。同时,苏北大部分老干部被抽调出去支援和开辟新区,一大批从基层提拔上来的党员干部缺乏工作经验,不熟悉党的政策,有个人主义思想倾向,甚至产生领导作风上的官僚主义,执行工作中的命令主义、形式主义,存在以功臣自居、骄傲自满情绪,少数还有贪污腐化、贪图享乐的不良倾向。

为有计划地迅速培养大批本地干部,1949年5月,中共苏北区委党校在泰州东郊苏陈庄成立,首任校委会书记、校长由中共苏北区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郑平兼任,主要任务是培训提高党的干部的思想水平,领导苏北人民迅速建设苏北。苏北区委党校选址泰州东郊苏陈古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苏陈地处苏南苏北行署的中间位置,群众基础好,且与苏北区党委、苏北行署连成一条线,紧依泰州城;二是苏陈老街北首有一个刚接收的两处连片地主庄园(当地人称为郭家大场),这里是一片清代古民居建筑群,有房屋100余间,可供学员学习及住宿之用,大门外又有6000平方米左右的大广场,可作学员上大课、听报告之用;三是该处曾作为中共地下工作秘密联络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文化局局长、省文联主席的李进曾以教师身份为掩护长期在此处从事地下工作,是颇有影响的红色资源。

经过前期紧张筹备,1949年7月12日,苏北区委党校第一期培训班正式开班。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萧望东、苏北军区司令员张震东、苏北区委组织部部长兼党校校长郑平和全体教职工及轮训班学员306人出席了开学典礼。萧望东作主题报告,指出苏北区委党校学习的内容,一个是学习领导生产,更好地为建设事业服务;另一个是学习如何健康大家的思想。张震东在致辞中要求,学习要反对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并指出了学习毛泽东思想,划清阶级界限的重要性。校长郑平最后强调了学习态度问题:“一切为人民,一切为人民事业,学习也是如此。谁要是稍微忽略了这一点,谁就一定学不好,谁就要落于现实的后面。”自此,苏北区委党校教学工作正式步入轨道。

当时的办学条件很差,学校办公室、教室因陋就简适当改造,学桌座凳东借西凑,宿舍不够就近分散安排到农户家中。生活条件艰苦,学员们就一边学习,一边开荒种地,自己动手解决吃饭问题。党校教职工全部由各地各部门抽调而来,没有办学经验,不熟悉党校工作,都是白手起家、边学边干,在探索中前进。为适应学员集中学习需要,对旧址东轴线南三进房屋进行改造,将两个天井建起合棚组成一体,形成320平方米的“大礼堂”,供学员集中听报告学习,校外大操场则供学员日常操练。初期的学员以准区级干部占多数,准县级极少,文化水平高低不一,资历方面既有1939年入党的党员,也有刚入党的新同志。大家在学习上热情高涨,一些同志放弃休息时间读书看报,抄写笔记;在生活上表现愉快,都能自觉遵守校内的规章制度;在文娱活动、生产劳动时既相互勉励,又相互竞赛,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通过学习,各级受训干部在思想觉悟、理论知识和政策水平、文化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1950年1月,泰州、扬州两地委合并,称泰州地委。苏北区党委机关则由泰州迁驻扬州。同年5月,苏北区委党校也迁往扬州。195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于9月决定恢复江苏省建制,将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和南京市合并为江苏省。11月1日,撤销了苏北、苏南两个区党委,成立了中共江苏省委员会,中共苏北区委员会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953年1月中旬,苏北区委党校、苏南区委党校,在原南京市干部学校校址上正式成立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委党校的成立,标志着苏北区委党校告别了历史舞台,也标志着江苏省党的干部培养和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尽管苏北区委党校在苏陈从创办到开班教学仅一年左右时间,但它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基层干部,对苏北区党委将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全面医治战争创伤以及在接管城市、剿匪肃特、平稳物价、生产救灾、支援前线、镇压反革命、整党整风、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方面所作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苏北区委党校迁往扬州后,1950年秋,苏陈小学迁入办学,至今大部分建筑仍保持原貌。作为江苏省委党校的前身、江苏省内最早的党的教育办学基地,苏北区委党校是新中国诞生前后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并保存下来的重要实物见证。2021年2月,泰州市海陵区启动 “苏北区委党校”修缮工作,最大程度复原党校建筑原有面貌,收集整理学员名单、学习资料、学习笔记等珍贵史料,致力把苏北区委党校旧址打造成党史教育的实景课堂、党员培训的精品工程。修缮一新的“苏北区委党校旧址”占地3000多平方米,共有十几栋大小建筑。其中建有“反四风”党性教育馆,馆内设置有“苏北党校”及整风运动历史展厅,反形式主义、反官僚主义、反享乐主义、反奢靡之风四个展厅,民主生活会活动室以及配套设施等。6月16日,江苏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在“苏北区委党校旧址”正式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