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梦想的昆山地名
昆山在秦统一中国时称娄县,到了南朝时的公元507年才改称昆山。何来这个气度不凡的地名?有一种说法是——命名灵感来于玉峰山玲珑石的发现。
南朝流行《千字文》,其中有一句“玉出昆岗”的名言是说玉石出自昆仑山岗。这句与昆山相距“十万八千里”的地产佳句,竟引发了娄县的改名。当时,发现城里的玉峰山深处蕴藏着晶莹剔透的白石,由于质地精致,造型灵动,被爱称为玲珑石,并都认为可以和名闻遐迩的昆仑山玉石相媲美。于是有识之士就将秀峰拔高,进行了“张冠李戴”式的巧妙嫁接,傍上了“千山之祖”的昆仑山,删去“仑”字,就将地名改为响亮、大气的昆山。至今,亭林园前的牌楼上还刻有“玉出昆岗”的诗句,以昭示“昆石”与“昆山”存在的孕育关系。
改名有借题发挥的用意,是昆山文化人的攀高信仰所致,盼望着地名能依托名山的光环而誉满四方。1500多年来,昆山没有辜负“山”的形象,确实打造得像山一样挺拔、像山一样高耸。不是吗?起源于昆山的昆曲成为了“百戏之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蓬勃于昆山的经济成为了“百强之首”。可以说,好地名为昆山带来了好运气。
随后,既然“娄县”改名为“昆山”,那么县城所在地的镇名就顺理成章地叫作了“玉山”。按常理,地名常表明那里富有特产,如“铜陵”产铜,“盐城”产盐,而“玉山”根本不产玉,不了解内情的人总会判断失误。这好像在自欺欺人,其实不然,那是昆山人太爱昆石的缘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迎合国人爱玉的情结,把镇名叫作“玉山”后,就引来了趋之若鹜的人流。所以,当元末顾阿瑛要在正仪组织雅集时,也借用了就近的玉山而取名为“玉山雅集”,使之更有吸引力。不妨,再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解读“玉山”—因为“国宝”中都镶嵌了“玉”字,“玉山”确是国宝级的风水宝地。前几年,玉山镇已是全国“千强镇之首”的位置,好像当时取地名时就有名列前茅的先见之明了。
有时,好地名的获得还需通过邑人前赴后继地寻找,最生动的例子就是千灯的不断改名。千灯地名最早叫千墩,据说,秦始皇为了抗击外侵,在吴凇江畔建有许多瞭望土墩,数及昆山南三十里处的第一千土墩,秦始皇曾登高望海,该地就遂称“千墩”。这地名叫了两千多年,可能给人土堆杂立,荒芜杂乱的萧条感,于是一些乡绅苦思冥想,虔诚地将“千”字改成了同音的“茜”字。因为“茜”字解释为“红色”,期盼茜墩能从此红红火火起来。但改名后的茜墩仍未改变落后的命运。虽然,解放前曾有“金茜墩”的美称,但名不副实,徒有虚名。血吸虫病蔓延,民不聊生依旧。解放后,古镇还是没有起色,有识人士又对地名中的“墩”字犯起嘀咕来,是不是那个又土又小的“墩”字煞了风景?几经策划、几经推敲,当地有识之士重新拾起那个丢弃多年的“千”字,把“墩”字换成了近韵的“灯”字。从此,诞生了一个笔画简洁、字面谐和,听音相近、辩意新鲜的地名——千灯。人说万家灯火象征着丰衣足食,那么,亮起千盏灯,红起一片天,也能象征富庶和安康,这是千灯人赋予新地名的新内涵。这些年来,千灯在闪烁着亮丽,已成为全面繁荣的昆南重镇。
锦溪的地名也经过了一段曲折后才得以恢复。因辖区内原有一条灿若锦带的小溪穿镇而过,就取名锦溪。后来南宋陈妃随孝宗皇帝游览这个水乡泽国时不幸病故,就葬于镇边湖底,就此小镇改名为陈墓,虽有文化底蕴,但以墓穴命名总显得有些不太吉利。在外人眼里,与墓地打交道,总有一些忌讳,可能会影响发展。于是,改革开放后又启用了“锦溪”原名,顿时,地名充满了诗情画意,好感因此油然而生。自从改换地名后,锦溪已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
昆山有些地名常往“大”里喊、往“高”里叫,也寄托了当地人的远大抱负。如,一听“巴城”就让人感受到有“城”的繁华,一听“周市”就让人感受到有“市”的热腾,其实这两个地方都是农村小集镇,原本没有“城池”,也没有“市貌”,但经过了改革开放后的精心打造,现在确实分别有了“城”的规模和“市”的人气了。好地名为这两个地方引领出了好前程。
改革开放后,昆山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大路朝阳、新村林立,许多命名都与时俱进,引人入胜,如“渔家灯火”“昆山花园”等,一听地名就让人怦然心动。历史在延伸,昆山在发展,在“敢为天下先”的建设中,应该出现更多未见先醉的地名,寄托追求,编织梦想,然后能牵引眼球,引来人流,为魅力昆山锦上添花。
- 上一篇:“沪海”在行政隶属上三次一家亲
- 下一篇:燕雀湖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