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老厂房,半部常州近代工业史
今年夏天,常州古运河畔的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下文简称“运河五号”)因夜市的走红刷爆朋友圈。运河五号位于钟楼区三堡街、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常州段南岸,前身为创办于1932年的常州恒源畅厂(后更名为常州第五毛纺厂),是常州早期机器织布厂之一。
运河五号全貌
一座老厂房,半部常州近代工业史。如今这座历经沧桑的厂房被改造成为文青们最爱打卡的“创意圣地”。这座“伴河而生”的老工业厂房早已成为常州人触摸历史、寻找乡愁的精神家园。
常州纺织工业近现代历史,可以在这里找到缩影
“这里的建筑横跨了六七十年的时间——最早的上世纪30年代,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一直到90年代的都有。”刘霖是运河五号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在她眼里,恒源畅老厂旧址不仅是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还是大运河常州段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缩影。
在这里,至今保存着一些纺织工业老设备,包括上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纡子车、印染轧机等。不仅如此,这里还完整保留了建厂初期至今的史料,共计四万多份。
运河五号保存的恒源畅旧纺织设备
2019年,恒源畅厂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核心物项包括:纺织车间2栋,电工间,高配间,木工间,锅炉房,机修车间,清末砖木结构建筑,办公楼5栋,工人食堂,女工宿舍,医务室;梳毛机和水喷淋空调装置,印染轧机和定型设备,纡子车,石槽2个,恒源厂界碑,雷明顿英文打字机,双鸽牌中文打字机;清光绪二年土地买卖契约、冯玉祥题写厂名牌匾拓件、民国三十六年的产权证明单等历史档案。
如今,这些设备和历史档案都被完好地保存在恒源畅历史陈列馆里。据介绍,该陈列馆是常州首家工商业历史陈列馆。
老厂的历史都写在了工业遗存里
2015年,恒源畅的工业遗存纸质档案规整完毕。在这些纸质档案上,名字出现最多的3个人是汤梦熹、荆春生和费定庵,他们就是该厂的3个创办人。正是因3人合资办厂,才把恒源畅最初命名为“三和”。
资料记载,上世纪30年代初,木材店老板汤梦熹、荆春生、费定庵集资办起“三和布厂”,在古运河畔选定厂址,主要生产四十码白细布和白斜纹布。1933年,润源色布店的老板毛锡章接手“三和布厂”,更名为“恒源布厂”。1936年,恒源畅染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原厂名后加了个代表兴旺发达、财源旺盛的“畅”字。
恒源畅老厂门
解放以后,恒源畅转变为公私合营的恒源畅染织厂。1966年,工厂转变为完全国营的常州第五棉织厂。1980年,考虑到产品的更新和丰富,再度更名为常州第五毛纺织厂,成为能生产纯化纤、混纺和全羊毛毛毯的全能工厂。上世纪90年代末,产业结构调整,一批曾经辉煌的国企纷纷陷入困境,“五毛厂”开始走下坡路。2007年,常州“五毛厂”完全停产。
2008年底,常州工贸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常州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这片旧厂区进行总体规划,打造成为设施完备、功能完善、服务全面、氛围独特的文创园区。这座历经沧桑的厂房被改造成为文青们最爱打卡的“创意圣地”。
“古运河畔老工厂”成为“常州文化新码头”
2008年以后,依托恒源畅厂旧址建立的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先行先试,写出了常州工业遗存整体保护利用再生的点睛之笔。
刘霖介绍,运河五号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常州市档案馆下属的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合作开展工业遗存和工业档案抢救、保护与开发,先后接收整理破产关闭企业档案60万卷,征集到老照片1100余张、产品实物200多件,为濒危的破产、关闭企业档案“安了个家”。
运河五号夜市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
今年6月起,运河五号与三堡街联动,紧抓“夜经济”发展契机,培育夜市、夜游、夜食、夜展、夜剧、夜宿等夜间文旅消费产品,让运河夜经济成为常州老城区的颜值和消费力担当。尤其是运河五号夜市,在夏天成为常州夜市的顶流,最高单日客流达4万多人次。
“目前,‘古运河畔老工厂’已成为‘常州文化新码头’,运河五号已成为江苏最美运河地标、运河工业遗存保护的‘常州样本’。未来,我们将加大智慧园区的打造,转型升级数字化园区建设。”刘霖说。
作者单位:常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