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江苏音符”里的红色记忆
在江苏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和流传了一批经典红色歌曲,不仅记录了江苏人民热血奋战的峥嵘岁月,也极大地鼓舞了当时从事革命或生产的军民,给人以无限的精神力量。著名音乐家如冼星海、贺绿汀、何士德、沈亚威等都在此写下了载入中国音乐史册的重要作品。近日,记者采访了一批专家学者,一起来聆听这些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歌咏队在表演,左二为张茜(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供图)
《黄桥烧饼歌》的曲作者章枚(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供图)
新安旅行团在排练节目(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供图)
反映英勇作战 鼓舞广大军民夺取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江苏是华中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是新四军的主要根据地。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广大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量反映部队作战、根据地建设等敌后斗争生活的歌曲,这些歌唱遍大江南北,对鼓舞广大军民抗日斗志,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
“莫回顾你脚边的黑影,请抬头望你前面的朝霞。谁爱自由,谁爱自由,谁就要付予血的代价。茶花开满了山头,红叶落遍了原野,谁也不叹息道路的崎岖,我们战斗在茅山下。”这是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歌曲《茅山下》。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副馆长周再兴告诉记者:“这首歌记录了新四军挺进苏南茅山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的作战过程和日常工作生活情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
据了解,《茅山下》的歌词改自中国现代战争文学的开拓者丘东平同名小说《茅山下》的题记,是一首现代小诗。1910年,丘东平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新四军,后随粟裕率领的先遣队挺进江南敌后。1941年7月,在盐阜区反“扫荡”的战斗中不幸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1岁,身上的布包里还装着《茅山下》前五章的手稿。”周再兴说。
《茅山下》的曲作者是著名军旅艺术家陈大荧,他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首部队歌曲,参与创作的《淮海战役组歌》(七首中的两首)获得部队创作最高荣誉特等奖。“父亲年轻时在广东潮阳的一所中学当过音乐老师。1941年,他参加新四军,从事音乐创作。1946年3月中旬,三野的陈辛仁寄来丘东平的遗作《茅山下》,要父亲谱曲,父亲于3月15日谱成此曲。”陈大荧的爱女——国家一级演员、“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的两度得主陈海燕告诉记者,“这首歌实现了歌词与曲调的完整结合,包含了悲壮、激励等情感,是战争年代杰出的音乐作品。”
抗战期间,大江南北流传着一首“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打仗总是打胜仗,从来不欺老百姓……”的歌曲,据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馆长张燕介绍,新四军挺进苏南,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改变了苏南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革命斗争形势,有力阻击了日伪军的进攻,部队与当地群众也结下了鱼水深情。《白菜心》歌曲由此诞生。
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六师分会副会长刘志庆告诉记者,《白菜心》是南方民谣,在南方各地流传,但不是歌曲,开头的一句话就是“吃菜要吃白菜心”,是民谣的起兴部分。红军时期流传在湖北洪湖的《洪湖渔歌》,把民谣变成了歌曲,歌词为:“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就要当红军,穷人跟着共产党,黑夜有了北斗星……”根据久已流传的民谣和红军时期的歌曲,文艺兵涂克他们反复酝酿修改,很快写成了全歌,又及时谱好了曲。
“根据涂克的回忆文章,这是第一首以‘白菜心’为主题词的新四军抗战歌曲,产生于江南指挥部时期的溧阳地区,极大地鼓舞了溧阳地区人民的抗日热情,同时激发了苏南抗日根据地百姓的参军热情。溧阳民众在歌曲的感召之下,参军的人数急速增长。”刘志庆说。
“春风飘飘,湖光闪耀;江南绿野,劲旅新成立。军民齐欢唱,军民齐欢唱。进步的力量蓬勃发展,让敌人发抖吧,让敌人发慌……”这首《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成立歌》创作于1941年3月,由许彧青作词,田芜作曲。
据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王路奇介绍,新四军成立初期,有4个支队,1万多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所属部队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共9万多人。活动在苏南的新四军部队改编为第六师,下辖第十六旅和第十八旅。1941年4月28日,第十六旅在宜兴闸口成立。
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政委、国家一级作曲方之光告诉记者:“这首歌具有典型的军旅歌曲特点,歌词简练,明白好记,曲调明快,朗朗上口。歌曲很好地表达了新四军将士不折不挠、信仰如磐、铁心跟党、敢打必胜的革命精神。”
“徐州是古来的战场,英雄的故乡。挺起胸,拿起枪,冲锋前上。日本帝国主义一定灭亡!血泪洒成河,国旗放光芒,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这是抗战时流传于徐州的歌曲《徐州是英雄的故乡》。
据徐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欧知柏介绍,1937年秋,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冼星海来到徐州,亲眼感受到徐州人民的抗战激情风起云涌,创作了这首抗战歌曲,极大地激励了徐州人民为保卫家乡、保卫祖国奋不顾身、杀敌向前的斗志。
欧知柏认为这首歌是冼星海的即兴之作,“这是由冼星海作词作曲,全长仅22秒,但结构完整,歌词铿锵有力,便于传唱,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欧知柏说,“冼星海一般只是完成作曲,由其他人作词,而这首歌他既作词又作曲,很是罕见。”据了解,经过欧知柏改编的《徐州是英雄的故乡》还亮相于徐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歌咏大会,之后由冼星海纪念馆永久珍藏。
“同学们,别忘了,我们的口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拼命地做工拼命地跳,一边学习一边教,别笑我们年纪小,我们要把中国来改造,来改造……”这是抗战时期《新安旅行团团歌》,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馆长顾学让向记者介绍了歌曲背景。
1935年10月,新安旅行团成立于淮安县河下镇私立新安小学。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关怀指导下,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走向社会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他们从14人到600多人,足迹遍及22个省份,历时17年,行程5万余里。1936年4月,新安旅行团应田汉先生邀请来到南京公演,公演过程中,田汉为团员们撰写了《新安旅行团团歌》歌词,当年6月22日,张曙为《新安旅行团团歌》谱曲。
顾学让说:“歌词和旋律激昂有力、乐观向上,立即成为团员们宣传抗日的有力武器。”此后,新安旅行团不但每次开会时必唱,而且每次演出活动都以它开头,用《义勇军进行曲》结束。1937年,这首歌和冼星海作的《救国军歌》等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行销全国。
新四军进入敌后抗日,处境异常艰难,但国民党顽固派不容新四军有立足之地,必欲除之而后快,新四军忍无可忍,只能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顽军的进攻实行自卫反击。
“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哩!烧饼要用热火烤哎,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这是黄桥决战中诞生的《黄桥烧饼歌》。
1940年10月3日至6日,陈毅、粟裕指挥新四军7000余人,在黄桥地区人民的支援下,歼灭国民党主力军12个团共1.1万多人。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馆长周希洪告诉记者,当时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也随军进驻黄桥,服务团副团长兼剧团导演李增援、作曲家章枚、党支部书记林琳和编剧王于畊在黄桥镇上的一家小饭馆吃饭,被黄桥镇上老百姓如火如荼的拥军支前场面所感染,李增援随手拿起一块烧饼说:“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接着,林琳、王于畊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吃完饭后,王于畊、林琳提议创作一首歌。于是,由李增援动笔把大家的联句整理成六段歌词,章枚立刻谱曲。
“就这样,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黄桥烧饼歌》诞生了!很快,战场内外,从前线到后方、从百姓到战士,都唱起了这首《黄桥烧饼歌》。战斗结束后,这首歌又随黄桥战役的胜利喜讯一起传向四面八方。”周希洪说。
赞美祖国和家乡 谱写一曲曲壮丽的战歌
抗战时期,一批歌曲既以优美的歌词、曲调歌颂了家乡风光,表达人民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又展现了抗日军民同仇敌忾的勇气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战歌。
“天苍苍,水茫茫,石臼湖上是家乡。野鸭满天飞哟,渔帆列成行。……我们生活在湖上,我们战斗在湖上。”这首《石臼渔歌》是新四军歌曲中的一首抒情歌曲,它所诞生的1943年,正是抗战最为艰难的年份。
据词作者孙海云回忆,他当时是新四军第一师服务团的青年文艺兵,刚从苏中渡江南来,经过石臼湖时,眼前水天一色,野鸭成群,渔帆排列成行。他触景生情,顺手捡起一块贝壳,在沙地上写下了《石臼渔歌》的歌词。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涂克,经过连夜“突击”,谱好了曲子。从此,《石臼渔歌》的歌声,就在部队和群众中传唱开来。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是孙海云的女儿。据孙晓云介绍,父亲生前非常喜欢这首歌,经常在她们面前唱。在他96岁去世的时候,追悼会上从头到尾放的就是《石臼渔歌》。
“《石臼渔歌》产生于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对敌斗争异常残酷和艰苦,在这种情况下,有这样一首美好的抒情歌曲,唱出了美景,唱出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反映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对鼓舞抗日军民的斗志,坚定必胜的信念,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金实说。
“洪泽湖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就在洪泽湖的水中央。春夏秋冬不管热和凉,从早到晚,不管风和浪。划着船带着网,打得鱼儿养活爹娘和儿郎。……洪泽湖是我们的家乡,我们不能让鬼子到这里来胡闹乱抢。”这是一首抗战期间流传于淮北、淮海、洪泽湖周围的抒情歌曲《洪泽湖渔夫曲》。
宿迁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原主任、《宿迁市志》主编孙正龙告诉记者,这首歌的词作者叫沈其生,原名叫沈肇华,江苏泗阳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调鲁南,任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宣传科干事,不久,又调任苏皖纵队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在此期间,创作《洪泽湖渔夫曲》等抗日革命歌曲。“这是为话剧《洪泽湖渔夫曲》作的插曲,具有民谣风,歌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既有对家乡洪泽湖的赞美,又唱出了人民生活的艰苦,紧密联系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实际。加上曲调优美抒情,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受到广大军民的欢迎。”孙正龙说。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呀吹的那个风车转哪,蚕豆花儿香呀麦苗儿鲜。风车呀风车那个咿呀呀地唱哪,小哥哥为什么呀不啊开言?……”这首《九九艳阳天》是电影《柳堡的故事》的插曲,歌曲描写了冬天九九结束时的初春美丽景色,成为纯朴、真挚、缠绵爱情的象征。
1950年,胡石言的小说《柳堡的故事》发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连副班长李进与柳堡少女二妹子渐生情意,为了革命事业,他们暂时搁置儿女情长,投身革命斗争,几年后重逢,有情人终成眷属。1957年,同名电影《柳堡的故事》公映,主题歌《九九艳阳天》也风靡全国。这部在当时相当罕见地描写军人爱情的影片,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一抹温柔”。
“歌曲结构简单,通俗上口,大量运用了民间的素材和民歌中赋比兴、问答和重复等表现手法。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曲调活泼委婉,歌词真挚淳朴,充满着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民歌情趣。”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政委、国家一级作曲家方之光说。
“千条船呀万条船,千条万条来往像梭穿。布朝北呀米朝南,朝北朝南只报一道捐。除了解放区,别处哪儿有,哪儿有咿呀喂。”这是作于1945年的歌曲《别处哪儿有》。
南通市委党史工办副主任张建明介绍,这首歌的词作者史白是南通人,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深受刘海粟等人的器重。他常常向鲁迅先生请教,鲁迅先生欣赏他的木刻作品。新四军东进后,史白先后担任苏中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四专署文教科长、华中文化协会一分会驻会委员等职,1946年去世。
据了解,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史白接到上级命令,前往如皋筹备华中文化协会一分会。他从南通乡间出发,看到河面上的船只来来往往的,只要缴一回税,商人们喜气洋洋。相比国统区的萧条、苛捐杂税,苏中解放区繁荣的场面瞬间触发了史白的创作灵感,一气呵成完成了这首杰作。作曲家沈亚威谱曲后,很快在苏中解放区不胫而走,口口传唱。
缅怀牺牲战士 歌颂“英雄们还活着哩”
在烽火硝烟的战场,无数的英雄浴血奋战、舍生忘死,江苏也流传着一首首对英雄赞美和歌颂的歌曲。
“抗日救亡动刀枪,战斗在淮阴的刘老庄,八十二位英雄汉,抗击千余敌人小东洋。为人民战斗,为祖国解放,光荣的刘老庄连,万古千秋美名扬。”短短50多字,以质朴的语言构成了歌颂抗日英雄连的歌词。
2003年出版的《淮阴访胜》记载了《刘老庄连连歌》的曲谱,并且注明词曲作者为贺绿汀。贺绿汀,代表作有《四季歌》《天涯歌女》《游击队歌》等。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常浩如告诉记者,1943年3月,为掩护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转移,在江苏淮阴刘老庄战斗中,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第四连的82位勇士,与日寇展开殊死肉搏,连续打退敌人5次进攻,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反“扫荡”结束后,第七旅重新组建第四连,并命名该连为“刘老庄连”。当地人民群众为该连82位烈士举行公葬,修建了“新四军抗战八十二烈士之墓”的墓碑,并选送82名优秀子弟补入该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烈士,当地人民政府在烈士殉难处建立了刘老庄烈士陵园。
“反扫荡,反扫荡,延陵大捷血战繁昌。英勇牺牲的革命战士,壮烈殉国的吴副团长……”这首《反扫荡》歌是纪念年轻的吴焜同志,作曲家是何士德。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铁军》杂志社副总编辑姚定范告诉记者,吴焜于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调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副团长。1939年4月,第六团编为江抗第二路,他任江抗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司令员,率领所部激战黄土塘,夜袭浒墅关火车站、上海虹桥飞机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9月8日,他率部途经江苏省江阴县马镇乡湖塘里一带,突遭顽军一部侧击。作战中,他头部中弹牺牲,年仅29岁。
他的牺牲,让全军将士义愤填膺,作曲家何士德迅速谱了一首《反扫荡》,很快唱遍了新四军部队。
“真理的英雄们没有死,他们含笑矗立在铜山巅。让抗战的害虫们永远地摇头伤叹,让人民向真理的英雄们举手高喊。”这是为溧水铜山战斗死难烈士而作的歌曲《英雄们还活着哩》。
据溧水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卞新宏介绍,1943年4月12日,国民党顽固派调集12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向驻溧水地区的苏南新四军十六旅主力部队发起进攻。我军被迫自卫反击,苏南反顽战役打响。战役中,西线战斗打得尤为惨烈,抗大九分校坚守的阵地遭到了国民党顽军主力的猛烈攻击。他们坚守铜山、观山、芝山等阵地,与顽军殊死作战。最终,新四军十六旅和抗大九分校歼灭顽挺进军一个团、重创两个团,击溃忠救军和五十二师,此役歼灭顽军2000余人,我军伤亡300余人。
是年4月下旬,抗大九分校为牺牲战友举行追悼会,吴镇作词、沈亚威作曲,为苏南反顽战役铜山战斗中死难烈士谱写了歌曲《英雄们还活着哩》。吴镇当时为抗大九分校学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社长等职务。
链接:这两首著名红色歌曲也与江苏有关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歌唱祖国》唱得慷慨有力,听得热血沸腾,被称为“第二国歌”。由江苏无锡人王莘作词、作曲。
歌曲创作于1950年9月,适逢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王莘看着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随风飘扬、鲜花如海的热闹景象,脑海里反复酝酿,不久完成了此作品。1951年9月,《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歌唱祖国》的歌词,继而中央乐团在中央电台播放了《歌唱祖国》大合唱,从此这首歌流传到国内外。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这首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是由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寄明是苏州人。1958年底,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组成的慰问团来到厦门前线慰问部队官兵。13名“小八路”活跃的身影让慰问团的艺术家们感到惊讶。词作家周郁辉、作曲家寄明说要把他们的事迹写成歌。1960年10月,《英雄小八路》在厦门开拍,剧组演职员住进厦门三中,邀请“小八路”总辅导员王添成参观剧组,并赠送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的电影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1978年10月27日,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