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核雕的“前世今生”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舟山村位于风光秀丽的太湖之滨、穹窿山麓,山明水秀,风光旖旎。在这里,舟山核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的代表,近年来持续发力,用精湛的刀法为小小的果核雕刻出了一片崭新天地。
舟山核雕村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探讨舟山核雕技艺的源头,当追溯到香山帮的营造技艺。从文化工艺传承而言,舟山核雕的技艺可谓得益于香山帮营造技艺及其营造的艺术氛围。
香山帮艺人是一个以木匠领衔,集木匠、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传统建筑中全部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香山帮工种的划分越来越细致,除了传统的“八大作”外,还包括了家具、观赏石、木雕、砖雕门楼、漆器、楹联、花窗地罩等工艺门类,并由此延伸室内装饰、室内摆件等雕刻制作。
《香山小志》中记载: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黄杨、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核桃、橄榄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称赏。
舟山核雕艺人自古以来就潜移默化地浸润在香山文化营造出的浓厚传统技艺氛围中,从彩画、石雕、竹根、象牙等雕刻中汲取着技法和营养,并一代代传承和创新,将一枚小小的橄榄核雕刻得精细入微、美妙可人,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苏作艺术品。
“放不下心中的那把刻刀”
“史称‘康乾盛世’的清代初期,社会经济繁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沿海城市的对外贸易繁盛,一些民间工艺作坊和古玩市场麇集于市。橄榄核雕逐成西人猎奇之物。清末象牙雕刻的生意清淡,一些牙雕艺人改用橄榄核雕刻念珠。从事此业的艺人,大都来自苏州的吴县舟山农村……”在1984年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中有这样的描述。
民国初年,殷根福(1885-1939)与他的永兴斋,成为了近代舟山核雕,乃至整个中国核雕复苏的先声。殷根福初学竹雕,继学牙雕,年未及冠,便在舟山村崭露头角。其刀法挺秀雄健、形简意赅。成年后闯荡上海,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工艺品店。随着他开设的“永兴斋”生意越来越红火,为满足市场需求,他回到家乡舟山村组织艺人雕刻,实行批量生产。
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限制,舟山核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低迷阶段,很多核雕艺人转而投入到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核雕技艺濒临失传。
不过,依然有一些人,出于对核雕艺术的热爱和肩负的传承责任,他们即便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刻刀,也没有真正放下心中的那把刻刀。
“沉寂已久的核舟重新驶入众人眼前”
1967年,舟山人高国石召集民间雕刻艺人,倡议成立舟山雕刻组。1968年,舟山雕刻组凭借大队40元的经费支持,正式成立。1970年,更名为舟山雕刻厂。1971至1972年,建造了厂房,招聘了散落在民间的核雕高手,招收了首批雕刻学员。这个“队办厂”,即是当时乡镇企业的雏形。
1973年,20余名舟山艺人赴东山参与创办吴县东山雕刻厂。他们按各自专长,分为舟山橄榄核雕刻、冲山木雕、郁舍书画三个生产车间,由他们亲自任教、带徒传艺。这一时期,舟山核雕从业人员达百余人,现在的众多名家,都是当时的学员。由此,年轻一代核雕艺人学习传统,开拓题材,锤炼功力,为后来舟山核雕的繁荣做足了准备。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980年以后,作为社队办企业的工艺品厂逐渐凋落,最终解散。一些核雕技艺守望者,在市场黯淡的艰难阶段,一边从事其他门类的工作,一边继续核雕技艺的训练,最终等来了属于他们的新时代。
“在新时代重焕生机、蓬勃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艺术品市场的升温,核雕从业者开拓市场的努力终于迎来了丰收。京津沪地区有着最火爆的文玩市场,舟山核雕在那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获得了丰富的“名利原始积累”。
面对舟山核雕发展的喜人势头,政府不断加大对核雕行业的引导与投入。近年来,舟山村启动改造提升工程,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中国核雕第一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舟山核雕人,也在检视自身长处与短板中,调整发展模式,共同推动核雕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
着眼于舟山核雕的传承与发展,2022年“蓝园·太湖度假区舟山村文旅产业园”项目启动,项目以核雕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以文旅、休闲为配套,着力建设贸易集市、电商平台和“网红”经济孵化基地,不断丰富业态层次,汇聚核雕文化消费发展动力。
舟山核雕老厂区经改造升级后成为“蓝·苏核精雕”创意产业园
可以想象,凭借千百年来传承的雕刻工艺和现代的不断创新,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下,这里的产业集聚度将愈发明显,为“历史有根、文化有脉、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舟山核雕注入源源不断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舟山村
- 上一篇:苏轼与南京一相逢,诗情地名扑面而来
- 下一篇:溧水东庐山,百里秦淮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