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坚志》里溯源寻迹淮安古地名
淮安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向来有“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冲”的美誉,是白居易诗中的“淮水东南第一州”,是苏轼笔下的“自古涟漪佳绝地”。历代文人墨客都钟情于淮安,留下众多歌咏淮安的诗词歌赋,又无数次地将淮安写入小说、戏曲的故事或场景中,使淮安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明清平山堂刻本《夷坚志》
《夷坚志》是南宋洪迈用时六十年编纂的中国最大的文言志怪小说集,它以数千篇短篇小说展现了宋宁宗嘉泰年以前宋代社会的种种世相和人情百态,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和时代风貌,是宋代社会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三十余篇与淮安有关,写到的淮安古地名,有的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有的现在仍有迹可循。
北神堰
北神堰在《夷坚志》中多次提到,这是个非常古老的地名。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开凿邗沟时,为解决淮河水位低、邗沟水位高的水位差问题,在邗沟入淮的交汇处修筑了北神堰,拦蓄邗沟之水以防止其过多地泄入淮河,保证航道的畅通。北神堰,俗称末口,意为邗沟的末尾。
中国漕运博物馆内的开邗沟群雕
北神堰扼邗沟入淮之口,为江、淮、河、济四大水系的枢纽,不但是交通运输的要冲,更让淮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资治通鉴》记载:五代周显德五年(958),柴荣计划自淮入江,制造了巨大的“齐云”战舰数百艘,水陆并进。可因北神堰堰口狭小,无法通过,他动员民工在楚州(今淮安)西北的老鹳河开凿新水道,才使战舰能够顺利进入邗沟。
宋初,北神堰舟船出入,仍用盘坝方式。“堰度舟,岁多坏。”转机发生在天圣二年(1024),淮南转运司向朝廷报称:“楚州北神堰、真州江口修水闸成功。” “以时启闭,漕舟果便,岁省堰卒十余万。”
日本高僧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记述了作者乘船从淮河通过北神堰旁船闸的全过程:“熙宁五年(1072)九月十六日,乘船过北神堰,乘潮涨时开闸,先入百余只;亥时出船,依次开第二水门,船在门内宿。十八日戌时开水闸出船”。根据成寻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此船闸是“三门两室”,每个闸室可容纳舟船百余只,过闸耗时接近三天带一夜。
正因为北神堰处于这样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造就了其附近饭店、旅店、商店和人力及畜力转运行业的繁荣。这在《夷坚志》中有充足的反映。如《张充家怪》中的主人公张充是宿豫角城人,后来搬到山阳(今淮安区)北神堰,开了一个很大的酒店, 家境富足。《吴臯保义》中的吴臯是个活跃于宋金边境淮河两岸的盗匪头子,借助宋金地带双方的微妙关系以自活。在他去盱眙聚集一批亡命之徒从事打家劫舍的勾当之前,曾经在北神堰住过一段时间。《尹二家火》中的渔民尹二的家在北神堰新河的东边。
除此之外,还有几篇小说没有写明是北神堰,但都与堰有关。如《楚州陈道人》的主人公“异人”陈道人寒夜大雪天躺在堰岸边的泥沼里鼾声如雷。《董成二郎》的主人公董成住在楚州北堰的虾疃巷。这里的“北堰”是否就是“北神堰”,不能确定。《盐城周氏女》中一个姓周的女孩子嫁给了神堰的渔家刘五的儿子为妻,却因为不会针线活,被婆家轰出了家门。周女回家后,她的父母已经死了,她无以糊口,只能沿街乞讨。有个叫朱从龙的官员看这女孩可怜,就经常招呼她来家里干点烧火做饭的杂活,给她口饭吃。朱从龙是洪迈的朋友,《夷坚志》贡献者,有些卷整卷都是朱从龙说的,而他就住在北神堰附近。
如此多的小说与堰坝等水利设施相关,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淮安水利科技的发达以及漕运枢纽的重要地位。
梁红玉击鼓坛雕像
而到了南宋时期,楚州成为边关重镇。经过多年的兵灾、旱灾,楚州一片废墟,民众流离失所。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亲自织簿为屋,韩世忠招抚流散民众,通商惠工,让楚州逐步恢复生机。清代山阳人张鸿烈为此还写了一首诗,题为《北神堰韩蓟王扬国夫人梁氏》:
北神堰枕清淮流,居人织苇堰上头。
蓟王夫人昔家此,随母播迁到润州。
此诗见于张鸿烈《淮南诗钞》,作者又有题注曰:“北神堰即今新城北门外迤西是也,梁夫人微时家此。”
磨盘湾
《夷坚志》中以宋金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不少,《淮阴张生妻》便是其中的一篇。在小说开头,作者交代了张生和他的妻子在淮阴磨盘湾开酒馆,日子过得很丰足。
磨盘湾,亦称磨盘口,据《淮安府志》记载,因据淮泗之冲,形如磨之圆转而得名。宋代磨盘湾运道枢纽地位的形成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古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到淮安境内经钵池山折向东南,绕经楚州城北,再东折过涟水至云梯关入海。这个大湾,因绕经钵池山之南,故称山阳湾。这个山阳湾“水势湍悍,运舟所过,多罹覆溺。”北宋初,淮河上年损失漕船达170艘。北宋雍熙年间(984—987),淮南转运使乔维岳开沙河,自末口至淮阴磨盘口,长60里,以避山阳湾之险。磨盘湾因沙河的开凿成为宋代运河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宋代南北漕运主要通过汴河,汴河入淮口在盱眙对岸的泗州临淮。从磨盘湾至盱眙还要经过100里左右的淮河,这一段风浪较大,于是在庆历年间,在淮河南岸又开凿了从磨盘口至洪泽镇(今已沉入洪泽湖中)接淮的人工运河,名新河,不久淤废。熙宁四年(1071)重加疏浚,次年竣工,恢复航行。元丰六年(1083)又开洪泽镇至龟山蛇浦的龟山运河。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宋廷每年从淮南、江南、湖广路运送600万石大米到京畿地区。龟山运河“不置堰闸,船只畅行,无风浪之险”,磨盘湾的枢纽地位由此益发凸显。
淮河暮色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在《过磨盘得风挂帆》一诗中写道:
两岸黄旗小队兵,新晴皈路马蹄轻。
全番长笛横腰鼓,一曲春风出塞声。
鹊噪鸦啼俱喜色,船轻风须更兼程。
却思两日淮河浪,心悸魂惊尚未平。
从诗中不难读出诗人的轻快心情,从磨盘口出入淮河,“船轻风须”,比较之前淮河里令人心悸魂惊的风浪,诗人感到鹊噪鸦啼都透出一股喜悦之情。
龙兴寺
《夷坚志》记录了当时大量的奇谈怪闻,这其中就包括众多异人。《山阳痴僧》中的行钦便是这样的人,他整天痴痴呆呆,碰见人就胡说八道,被大家当作“疯和尚”。他预见到一个士兵将结党谋叛,乘其不备,拔出士兵的佩剑将其杀死,将一场叛乱消弭于无形。显然,这位行钦有异能力,他不仅有预知力,还有行动力,直接干涉了因果,这在《夷坚志》记载的异人中,情况较少见。在这篇小说中,对行钦的出身写得很清楚,他是在楚州的龙兴寺落发出家。
文通塔影
龙兴寺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寺,据《淮阴龙兴禅寺志》记载,始建于西晋永嘉二年(266)。唐女皇武则天信佛,诏西域人僧伽大士来华传教。光宅元年(684),僧伽大士来淮并安居楚州法华禅院。景龙二年(708),唐中宗诏大士入宫,改法华禅院为龙兴万寿禅寺。自此,龙兴寺的名字一直流传至清代。
《夷坚志》记载了不少有关“僧伽大圣”感应的故事。僧伽大士因久居泗州,又享盛誉,故有泗州大圣美誉(宋雍熙元年即984年,宋太宗加封僧伽大师“大圣”谥号)。据说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唐之后的五代时期,全国所有佛教寺庙都要供奉泗州大圣像。宋代以后,全国到处都建泗州塔、泗州庙、泗州寺。可见,“僧伽信仰”在当时非常普遍流行。
唐代诗人綦毋潜曾有一首《宿龙兴寺》:
香刹夜忘归,松青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月传心静,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龙兴寺既有古刹的风貌,又有修行高深的僧侣,所以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作者单位:淮安区融媒体中心
- 上一篇:“江苏”之名究竟始于何时?
- 下一篇:江苏常州:汉语拼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