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马头?码头?

2024-04-08    花文斋

2018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的“码头镇”改为了“马头镇”,受到社会的关注,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很多人不禁问,这镇名到底是“码头镇”还是“马头镇”?这两者有何区别?

马头镇太山村

马头镇太山村

《淮安市淮阴区志》中写道:“码头镇位于淮阴区城区西南12千米处……镇政府驻码头街。”《淮阴县志》中写道:“码头镇位于县城西南十二公里处……码头,原称马头。”现在的官方文书中皆作“马头镇”。一个地方乡镇名称,缘何会在“马头”“码头”之间游荡转换?

在1989年出版的《辞海》中,“码”通“马”,如“码头”本作“马头”,即水边伸出以便兵马上船的建筑物。《辞海》的依据是《资治通鉴·唐纪》:“穆宗长庆二年……于黎阳筑马头,为渡河之势。”据胡三省注解的意思是:两边排列木桩,中间填充土石,由河岸延伸至河水渐深可以停泊船只的地方,以便于兵马登船,这就是马头。此外,《中文大辞典》中有:“马头,水岸泊舟之处也,码头,埠头。”原来马头是这样和码头搭上关系的。

鉴于马在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马”字出现较早,而“码”字出现相对较晚。“马头”(船只停泊处)始见于《五代史》,实物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而笔者始见“码头”于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所以今天需用“码”“玛”等字的地方,早先都写作“马”,譬如《资治通鉴》之“于黎阳筑马头,为渡河之势”,又如曹丕的《马瑙勒赋》等;反之,今天需用“码”“玛”时就不再用“马”,而径用“码”或“玛”了。所以,《淮阴县志》说:“故时人将马头又称码头。”但是,这只是大概而言之,马头与码头同音同义,口语中何时称马头为码头是无法考证的,而在文字书写中,至少民国著作《淮阴风土记》还作“马头”,而非“码头”,可见那时“码头”在书面语中还没普遍使用。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与演进,砖石材料建成的“马头”陆续涌现,由“马”而衍生出“码、玛”等字自然出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淮安府·清河县》中写:马头镇,在县东七里,其下为马头渡。淮阴区(原淮阴县)码头镇之得名,应该是缘于其具有“船只停泊处”功能的特质,所以“时人将马头又称码头”,也是因时顺势而为,无可厚非。至于作为行政单位的地名,是尊古写作“马头”,还是从俗写作“码头”,并不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清晰认知,也不会引起社会成员思想混乱,所以是无关紧要的了。

作者单位:淮阴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