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庄安正:大生纱厂最早的一份广告

2025-09-16    

广告,即广而告之,向社会公众告知某件事情。企业广告一般为商业广告,是为介绍企业形象,推销企业产品而开展的一种宣传方式。近代爱国企业家张謇创办企业初期就非常重视广告的推介作用。大生系统三十多家企业中,大生纱厂创办时间最早,是大生系统的核心企业。大生纱厂最早的一份广告——《通州大生纱厂告白》,无疑是整个大生企业最早的一份广告。


一、《通州大生纱厂告白》的主要内容


大生纱厂自1897年11月28日起,在《申报》《新闻报》上同时连载《通州大生纱厂告白》(以下简称《告白》),全文如下:


光绪二十一年冬,署南洋大臣张(之洞)奏以通州在籍绅士张季直殿撰经理通海一带商务,议就通州兴设纱厂。始听商办,集股不就,更议用南洋商务局所购四万余锭之机器,中间复因人事乖迕,展转稽迟,至本年七月,乃与盛杏荪(宣怀)太常定议,与商务局重订合同,各分机器之半,而于上海之浦东别设一厂,太常主之。其机器之归通州者,作为官本二十五万两,集商股二十五万两,共计官商成本五十万两,业已如数招足。节略登报,以供众览。一,厂在通州西门外,与内河外江两便之唐家闸地方,名曰大生;一,官商股本五十万两,分作五千股,每股计规银一百两,皆以银到之日,按年八厘计息。凡从前已入股,领有收据而未领股票息折者,请至上海新北门外天主堂街本账房换给;一,商务局机器作为本厂股本二十五万两,逐年获利,按股均分。如有亏折,亦按股摊认,利害相共,永远合办,立有官商合同,咨总理衙门存案;一,厂中用人理财,全归张殿撰选举商董经理,商务局不更干预;一,机器由南洋派‘威靖’兵轮船装送通州,业于十月十八日开运;一,本厂行栈夏初竣工,厂屋今归木作曹庆章包造,取有承揽保书,即日开工赶办;一,未开机以前,绅不取公费,董不取薪水;一,本厂议于正股二十五万外,由张殿撰、盛太常合招新股十五万两。诸君愿入股者请赴本账房交银,领取股票息折,由盛由张票内签明,以登报之日始四个月为限。逾限不收,限内股满不收;一,本厂刊有详细章程兼及议办本末,欲阅者可至本账房面取。


上文所引用为《新闻报》刊载,《申报》所载除有个别文字存在不同外,基本一致。按常规,商业广告一般每次只有几十个字或一二百字,《告白》却长达593字(含标点),主要是新生的大生纱厂初次面对社会各界,欲通过自报家门全面介绍企业,吸引各界关注。《告白》主题是招股,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纱厂的特殊背景与体制。一开始即表明纱厂由“署南洋大臣张奏以通州在籍绅士张季直殿撰”领衔筹建的特殊背景,然后介绍纱厂进入“绅领商办”第三阶段后,企业中官权有限、商权舒张,尤其是绅权主导的特殊体制。这些内容无疑蕴含着借此吸引绅商投资,参与筹建的强烈期盼。


二是基本厂情与筹建进展。厂情包括厂名、厂址、股份总额,筹建人“不取公费”“不取薪水”,官商股本“按年八厘计息”,官方机器“逐年获利,按股均分。如有亏折,亦按股摊认,利害相共”等内容;进展包括机器已开始装运,厂房订有“承揽保书”,限期建造等内容。两方面信息汇总,向社会各界呈现的是一个筹建人员勤奋清廉、纱厂筹建顺畅、前途光明、可以期待的形象。


三是上海社会各界缴股须知。广告特别申明纱厂老股“业已如数招足”,今欲与盛宣怀“合招新股十五万两”。为方便“愿入股者”,上海社会各界可往纱厂在沪“账房”缴股。还告诫缴股后应注意“领取股票息折,由盛由张票内签明”,缴股时限“以登报之日始四个月为限”。如欲关注纱厂更多信息,则提醒“账房”还会提供“详细章程兼及议办本末”等。又提醒老股仅“领有收据”之人,同样可往“账房”换领“股票息折”。


上述可知,《告白》虽然文字量较大,但内容丰富,言简意赅。《告白》并无署名,据现有资料尚难断定出自何人手笔。鉴于《告白》为纱厂首发广告,由企业筹办人张謇授意,“账房”负责人草拟并经张謇修订的可能性较大。另从《告白》发布时机以及媒体选择分析,由张謇作为企业筹办人身份作出决定,也比较符合常理。


二、《告白》的发布时机


张謇从1895年10月筹建大生纱厂,到1899年5月建成投产,艰苦创业长达近四年时间。这份《告白》在1897年11月发布时,时间上正处于大生纱厂筹建刚过半程,距离纱厂建成投产还有一年半时间。一般企业往往在建成投产后发布广告,张謇却选择在纱厂建成前发布广告,值得探究。


1897年11月,此时张謇已历尽艰辛,尝试企业采用“完全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无奈进展有限,进而带领纱厂进入了“绅领商办”的新阶段。大生纱厂筹建起步时,张謇鉴于洋务运动中“官能病商”的教训,追求纱厂的“完全商办”。但实践中因商力太弱,“完全商办”不足以自主。随后改为“官商合办”,“合办”过程又受官压,“官商合办”无法持久。为求得生存发展,张謇使出浑身解数,与刘坤一、张之洞展开多轮倾注大量意志力与智慧的交涉,结果获胜。表面上依然“官商合办”,但协议规定了官府除每年领取“八厘”官利外,企业“全归张殿撰选举商董经理,商务局不更干预”。双方如产生纠缠,则由张謇“通官商之邮”,即“绅领商办”。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是张謇所能期待的最好的一种结果,也是以往晚清“官商合办”企业中从未有过的个案。


如果说大生纱厂筹建中此前是雾霾满天,到此时东方天际已稍现亮色,故1897年11月是纱厂筹建的一个特殊节点。张謇在此时发布广告,既反映了内心对纱厂前景的信心倍增,又体现了一开始即重视企业经营策略的灵活运用。张謇利用的是时间差,打的是先手牌,期待大生纱厂一旦建成投产,便能尽快在产品销售与市场上抢占先机。


三、刊登媒体的选择


选择何种广告媒体,对于能否最大程度发挥广告作用关系极大,这也是充分理解《告白》价值必须注意的方面。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广播1920年才在美国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纸质报刊在国内媒体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张謇十分清楚,只有选择发行量大、面向全国的报刊,才能真正广告天下,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南通晚清民初出现过诸如《星报》《通海新报》等几种报刊,但主要面向本地,在外地销售量不大。何况《星报》《通海新报》在1897年11月时尚未问世,当时张謇尚没有本地报刊可以利用。而上海与南通仅一江之隔,在国内城市中报业最为发达,报刊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发行遍及全国,影响广泛。同时,上海又是大生纱厂资金筹集与纺织设备来源的主要地区,与纱厂关联最为密切。张謇选择了上海报刊作为广告媒体,自在情理之中。


在上海众多报刊中,创办时间最早,最具影响力的是《申报》,1872年4月开始发行。《新闻报》于1893年2月发行,时间较晚,但上升势头迅猛,不久便与《申报》并驾齐驱,成为上海报业两大巨头。此外,《申报》还具有在南通发行较早,遍及城乡的特点,据《张謇日记》记载,最晚在1884年5月16日,张謇在常乐镇便能方便地阅读《申报》。这说明在上海刊登企业广告,在南通本地亦能较好地发挥作用。故在《申报》《新闻报》上刊登广告,成为张謇此时选择纱厂最早一份广告媒体的首选。南通市档案馆现收藏有若干份大生纱厂初期的广告底稿,其中1899年5月10日与11日的《申报》广告底稿上还留存张謇的批示:“即交《申报》《新闻报》登报二日……共百二字,第一日每字洋五厘,第二日每字洋三厘。”


继大生纱厂最早一份广告后,还有四份以纱厂名义刊登在《申报》《新闻报》上的广告。其中,纱厂建成前有三份,分别为自1898年5月11日起,于《申报》上连载的《通州大生纱厂谨白》;自1899年5月9日、10日起,分别于《新闻报》《申报》上连载的《通州大生纱厂告白》;自1899年5月21日起,于《申报》上连载的《通州大生纱厂告白》。投产后一份,即自1899年7月15日起,于《申报》《新闻报》上连载的《大生厂告白》。这五份广告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大生企业史尤其是早期企业史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不应疏忽。


*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张謇与近代江苏水利事业研究”(2024SJYB12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庄安正,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栏目编辑:张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