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杨春雷:“泗洪”县名由来探析

2025-11-20    

泗洪县位于淮河中游,隶属江苏省宿迁市,南临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西接安徽省泗县、五河县,东濒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图1)。泗洪历史悠久,殷商时,境内属徐。然而,“泗洪”作为独立的县级行政单位出现较晚,系民国时期的新建县。1947年6月,泗南县与洪泽县西部地区合并,成立“泗洪县”,旋即于同年11月被撤销。1949年4月29日,泗洪县正式建立,县名沿用至今。


b520a9f3-4071-4e6b-bf00-d8c103b18c08.png


“泗洪”县名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泗”字大抵有泗水、泗州、泗县、泗南县四种来源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江苏省》《中国地名辞源》《中国地名掌故词典》认为,“泗洪”取泗水和洪泽湖首字命名。《江苏省泗洪县地名录》《宿迁掌故》载,“泗洪”取泗州、洪泽湖首字定名。《中国新编地方志总目提要》“泗洪县志”条记“分别取泗县与洪泽湖首字为名,建立泗洪县”。《江苏地域文化》载,“1947年6月,泗南县(时属安徽省)与洪泽县湖西部分地区合并,建立泗洪县,取两县首字而得名”。“洪”字来源比较统一,除《江苏地域文化》称“洪”源于“洪泽县”外,专家学者们更倾向“洪泽湖”来源说。此外,《宿迁风物志》对县名来源进行了模糊表述:“原为古泗州地,民国38年(1949年)4月建县时名为泗洪县。至于当时为何以‘泗洪’为名,无资料可查。可能是该地既原为古泗州地,又濒临洪泽湖,姑记之。”


为梳理“泗洪”县名演变背后的脉络关系,本文对“泗”“洪”两字的来源、发展和变迁进行研究,以期全面、准确掌握演变背后蕴含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动因,还原泗洪历史的本来面貌。


一、泗洪“泗”字的由来


(一)因水更名,从古泗水到泗州之“泗”


b1482274-9cec-41d7-9a19-8f8e8e12a166.png


谈及“泗”字,首先要厘清古泗水变迁及其与泗洪的关系。古泗水是“四渎八流”中“八流”之一,也是淮河重要的支流,历史上常“淮泗”并称。其中,徐州以下至淮河交汇处为其下游。《汉书·地理志》载“泗水东南至睢陵入淮”。据谭其骧考证,西汉时古泗水流经今泗洪县域,其入淮处在睢陵故城(今泗洪东南)(图2)。在此之前,黄河下游以东北流注渤海为主,虽偶有泛滥侵入泗水,但未产生较大影响。约东汉后期,古泗水入淮口发生转移,“三国初年泗口已迁至淮阴对岸”[1],不再流经泗洪。


南宋建炎二年(1128),东京留守杜充掘开黄河阻止金兵,此后“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主溜由徐州入泗,至淮阴注淮入海,开黄河长期夺泗夺淮之先河,古泗水下游成为黄河南下入淮的通道。元代开济州河、会通河后,“徐州以南的泗水,既成为黄河水道,又兼为运河航道”[2]。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东北流入渤海后,古泗水徐州以下河段多已变成废黄河故道。历史上著名的泗水,至此只剩下今山东段,即现代的泗水。


除东汉前直接流经外,从三国初至南宋初的约900年间,因入淮口北徙,古泗水对泗洪地区影响甚微。建炎二年(1128)至咸丰五年(1855)720余年间,因黄河经常性夺泗夺淮,“现在的泗洪归仁镇以北、朱湖以北、金镇经常成为漫流区”[3],影响范围有限。总体来说,古泗水对泗洪直接影响较小,却极大影响“泗州”的得名。


泗州设置,始于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淮河沿线的“中间地带”成为南北政权争夺的焦点,所隶政权和政区名称变更频繁。梁天监八年(509),改北魏南徐州为东徐州,治宿预。东魏武定七年(549),东徐州改名东楚州。武定八年(550),东楚州属北齐。陈太建七年(575),改东楚州为安州。《元和郡县图志》“泗州”条记载,北周“大象二年(580),改为泗州”,州治在宿预(亦作宿豫,今宿迁市东南),这是泗州历史上第一个治所。


7cd71ce6-0daf-4110-9c85-25d0fddbd098.png


此时的宿预“其地东临泗水,南近淮水”[4],是南北朝时的重镇。《水经注》云:“泗水又径宿预城之西,又径其城南。”徐学林《安徽建置沿革》更是直接指出“泗州名以境内有泗水而名”。《宿迁西楚文化》也认同此说:“由于倚泗水而建,故称‘泗州’。”“泗州”得名源于古泗水,在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


(二)废制更名,从泗州到泗县之“泗”


隋开皇三年(583),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泗州仍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大业三年(607),改天下之州为郡,泗州改为下邳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下邳郡为泗州(图3)。


开元二十三年(735),为加强通济渠管理,保障江淮、江南地区的物资顺利运转关中地区,泗州自宿预移治临淮。自此,除金朝短暂侨治虹县(今安徽泗县)外,直至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城没入洪泽湖中,其治所常设临淮。天宝元年(742),泗州改为临淮郡。乾元元年(758),临淮郡复为泗州。北宋初,泗州仍领临淮、徐城、涟水等县。端平元年(1234),金朝灭亡,泗州归属南宋。至元十三年(1276),泗州入于元。明洪武二年(1369),泗州直属中书省管辖。清顺治二年(1645),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泗洪地区属安徽省凤阳府泗州。


康熙十九年(1680)夏,淮河下游地区连续大雨,“淮大溢,外水灌注如建瓴,城内水深数丈,樯帆往来可手援堞口……官若浮鸥,民皆抱木而逃,自是城中为具区矣”[5],泗州城被洪水淹没。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泗州城彻底被泥沙埋没。由于泗州旧城离盱眙较近,州治被迫寄寓盱眙。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朝廷才批准“裁虹并泗”,泗州州治迁至虹县。此时,虽仍沿用泗州之名,但已远离泗水,故名实不副。


1912年,废除府、州、厅建制,泗州更名泗县(县域即原泗州直辖区域),隶属安徽省。至此,泗州作为行政建制单位不复存在。


关于古泗水与泗州、泗县的关系,1999年编纂的《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进行了阐述分析:“泗县名称源于泗州,泗州以泗水为名……故北周重置新州,以此水为名。自金国以后,泗水自徐州以下为黄河所夺,水的流向大变,已非原有水系。泗州创建迄今已有1400余年,治所四迁,现治所与行政区域已与古泗水无关,只不过是地名借用转移而已。”


(三)边区县调整,从泗县到泗洪之“泗”


cabcca9c-124f-474e-bf67-4a5f2cc78e3c.png


1912年4月,泗县划分为9个区。1914年6月,划属安徽省淮泗道。1932年10月,划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35年,全县合并为5个区,第三区驻双沟、第四区驻青阳、第五区驻半城(图4)。此外,“现泗洪境内归仁、梅花北部属江苏宿迁县,曹庙、界集东北、太平东北部边缘、金镇及其东部属江苏泗阳县”[6]。


1938年11月,日军侵占泗县县城,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孙伯文逃跑。是月,国民党委任盛子瑾为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区司令兼泗县县长。共产党员江上青、赵敏等随盛子瑾到达泗县,秘密开展党的统战工作。1939年3月,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1940年2月,受国民党顽固派排挤打压,盛子瑾被迫率部出走。同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


1940年10月,抗日民主政府撤销泗县建制,以泗县为中心结合邻县边域,成立泗东、泗南、泗宿、泗北、泗五灵凤等办事处。1941年4月起,“办事处先后撤并为泗南(治今江苏省泗洪县双沟、罗冈一带)、泗宿(治今泗洪县臧桥)、泗五灵凤(治今五河县申集)、泗灵睢(治今泗县黄圩区三侯家)4个边区县,均属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所辖”[7]。这些边区县是抗日战争特殊时期,在泗县、宿迁、五河、灵璧、凤阳、睢宁等县边缘地带,建立起来的根据地人民政权。一般来说,边区县命名常采用“行政县首字+方位”(如泗东县、泗南县)或“几个行政县首字相加”(如泗宿县、泗五灵凤县)等方式。


1945年9月,抗日民主政府撤销边区县,恢复泗县建制。1946年11月,面对国民党的大举进攻,华中七地委主力撤往运河以东。1947年1月,淮北挺进支队重返淮北解放区,经数月苦战基本恢复泗南、泗宿等边区县政权。1947年4—5月,淮北陆地再次被国民党占领,游击战争异常艰苦。


1947年6月,为依托洪泽湖向西发展,淮北七地委撤销洪泽县,将其湖西区、淮河区和泗南县合并,成立泗洪县。“泗洪县”第一次出现,取泗南、洪泽两县首字得名。同年11月,撤销泗洪县,恢复泗南县和洪泽湖管理局建制。泗洪县的首次设立、撤销,均与洪泽湖地区革命斗争形势密切相关,系临时性、过渡性的县级民主政权。


1948年6月,江淮区党委成立,泗南、泗阳、泗宿和洪泽湖管理局划属江淮二地委。1949年4月,撤销江淮行署,泗南、泗宿、洪泽湖管理局划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此时,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原边区县不再适应形势发展,亟需调整。4月29日,“撤销泗南、泗宿县建制,将泗南、泗宿大部,泗阳(淮北)一半及洪泽湖管理局合并,正式建立泗洪县,治青阳镇”[8]。自此,“泗洪”作为县级行政单位正式建立,取泗南、泗宿、泗阳(淮北)和洪泽湖管理局首字而得名。


关于泗洪县成立的原因及区划调整,1949年5月18日《拂晓报》进行了详细报道:“为迎合目前胜利形势急剧发展,领导上更加统一集中,便于继续支援过江人民解放军,彻底消灭蒋匪残余军事力量,努力进行各种民主建设起见,皖北区党委、皖北行署、皖北军区特决定将我三分区及原江淮二分区与豫皖苏之六分区一部,统划并为宿县地委、专署、分区领导……原二分区之泗阳之龙界区及泗宿南部、泗南大部、洪泽湖全部划归为泗洪县。”此时的泗洪县,包括泗南县上郑、峰山、双沟、车门、雪枫、崔集、管镇、鲍集8个区,泗宿县朱湖、重岗、归仁、金镇、青阳5个区,泗阳县龙集、界集2个区及洪泽湖管理局,共16个区(局)。


此后,泗洪县的行政隶属和辖区范围虽偶有调整,但辖区主体未发生变动,其名称沿用至今。


二、泗洪“洪”字的由来


(一)潴水成湖,洪泽湖的形成及其千年变迁


地壳断裂形成的苏北凹陷区,是洪泽湖形成的自然因素,历史上便形成了破釜涧、富陵湖、泥墩湖、万家湖等小湖群。大业十二年(616),隋炀帝改破釜涧为洪泽浦,“洪泽”一词由此而来。《元和郡县图志》载:“洪泽浦在盱眙县北三十里,本名破釜涧,炀帝幸江都,经此浦宿,时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为洪泽。”《读史方舆纪要》亦载:“炀帝幸江都,道经此,久旱遇雨,因改今名。”至唐代,“洪泽湖”才正式得名。


黄河夺淮,是洪泽湖形成的客观因素。建炎二年(1128),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揭开了黄河夺淮的序幕。明昌五年(1194),黄河南支由清口汇淮河入海,“河夺淮流而洪泽始大”。明弘治七年(1494),刘大夏筑太行堤,北流断绝,形成“黄河全流夺淮”的局面。由于黄河居高临下,倒灌入淮,黄河、淮河之水潴积在洪泽湖区。


大筑高家堰是洪泽湖完全形成的人为因素,也是关键性因素。明隆庆、万历年间,潘季驯修筑高家堰旧堤,致使“洪泽之水愈大,遂旁合万家、泥墩、富陵诸湖而为一”[9]。康熙十七年(1678),总河靳辅又“创建王家营、张家庄减水坝二,筑周桥翟坝堤二十五里,加培高家堰长堤”[10]。此后,洪泽湖只能向西向北扩展,向西扩展最终淹没了明祖陵和泗州城,向北扩展使今溧河、安河和成子湖中的小湖与洪泽湖连成一片(图5)。


b05152b8-534f-42bc-87a3-33883e5e8551.png


咸丰元年(1851),黄河、淮河并涨,决开洪泽湖大堤经芒稻河直入长江,“从此淮河干流由与黄河汇流入海改为入江”[11]。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东北流入渤海,此后洪泽湖水域面积不断萎缩,尚不及康熙时大。清末至民国时期,其水域面积进一步缩小。


洪泽湖是在淮河、黄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演变中逐渐形成的大湖泊。泗洪县、泗阳县、洪泽县等湖区群众,不但拥有“水漫泗州”等共同的水患记忆,而且其生产习俗、宗教信仰、岁时节庆、饮食文化、文学艺术等都呈现出高度一致性,深受洪泽湖影响,泗洪人民更是视其为“母亲湖”。时至今日,泗洪县依然拥有洪泽湖近40%水面、55%沿湖岸线,洪泽湖湿地更是洪泽湖对泗洪人民的恩赐。


(二)湖区斗争,边区县的设置及其更名调整


洪泽湖地区具备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先天条件,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江北的洪泽湖地带……应该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不久,“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洪泽湖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当时局势动荡、政区变化难测,洪泽湖地区大体分属淮北苏皖边区和淮南津浦东地区”[12]。


1939年春,泗县五区更名洪泽湖特区,共产党员赵敏担任区长,很快便成为我党在泗县直接控制的第一个区级政权。1940年春,为加强洪泽湖周边的对敌斗争和各项工作,中共苏皖区党委宣布撤销洪泽湖特区。同年10月,皖东北地委成立泗东、泗南、泗宿、泗北、泗五灵凤等办事处。1941年4月起,办事处撤并为泗南、泗宿、泗五灵凤、泗灵睢4个边区县。


“洪泽湖是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解放洪泽湖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行动之一。”[13]1941年5月,新四军三师九旅旅长张爱萍率部基本肃清了高铸九、孙乃香、魏友三等顽匪势力,洪泽湖成为新四军四师和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依托(图6)。是月,成立中共洪泽湖工委和洪泽湖管理局(县级)。1942年4月,洪泽湖管理局改为洪泽县。


1946年2月,洪泽县划归苏皖边区第五行政区管辖。9月,“国民党占领高良涧、淮阴城,洪泽与五分区联系中断,中共华中分局决定将洪泽县划归七分区管辖”[14]。11月底,洪泽湖周边陆地全被国民党和“还乡团”占领,来不及撤离的地方干部和武装退入洪泽湖,并成立中共洪泽湖临时工委。


1947年1月,淮北挺进支队重返淮北,以洪泽湖为依托,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反复“拉锯”。6月初,洪泽湖西部地区战事再度紧张,淮北七地委临时成立泗洪县。同年11月,淮北战局好转,撤销泗洪县,恢复中共洪泽湖工委和洪泽湖管理局。


1949年4月,“撤销泗宿、泗南县,将泗宿、泗南、泗阳县各一部及洪泽湖管理局共16个区(局)合并,成立泗洪县,属宿县专区”[15]。1950年4月,经宿县专署批准,洪泽湖管理局改为泗洪县洪泽区。195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设置洪泽县,隶属江苏省淮阴专员公署。自此,洪泽县脱离泗洪县,成为独立的县级行政单位。


3670ed4f-321c-486f-90c5-7915b7e3ace5.png


环洪泽湖地区的泗南、泗宿、泗阳和洪泽湖管理局(洪泽县)等边区县,其设置与县治的选建,是战争时期基于军事斗争的客观需要和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做出的重要制度安排。由于对敌斗争的残酷和湖区形势的反复,其所辖地区、名称变动频繁。边区县作为准县级政权,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革命政权,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着加强党的领导、团结争取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等重要作用,为洪泽湖地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小 结


综上分析,在理清古泗水、泗州、泗县、洪泽湖以及边区县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笔者吸收、借鉴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尝试对“泗洪”县名由来进行了探索性归纳:“泗洪”县名滥觞于古泗水,孕育于泗州和洪泽湖,脱胎于泗县及邻县边域,最后形成于解放战争时期“边区县”区划调整和首字合并。在其演变形成过程中,古泗水文化、千年泗州文化、洪泽湖水文化、苏皖边区红色文化等相继影响、共同作用,厚植了其根脉、锻造了其肌体、丰富了其内涵。


(作者简介:杨春雷,泗洪县博物馆副馆长、馆员。)


栏目编辑:张 丽


参考文献

[1]邹逸麟.椿庐史地论稿[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185.

[2]孙天胜,汪腾.古泗水的变迁及其对流域社会的影响[M]//徐东平,董庆.皖北崛起与淮河文化:“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71-80.

[3]康乘愿,蒋仁,曾剑威,等.黄河夺泗事件在江苏泗洪的沉积记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5(11):1550-1574.

[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2106.

[5]莫之翰.〔康熙〕泗州志:卷5[M].侯明铎,陈琳点校.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16:35.

[6]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泗洪县委.刘少奇在泗洪[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330.

[7]方兆本.安徽文史资料全书:宿州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9.

[8]泗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泗洪县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30.

[9]姜加虎,窦鸿身,苏守德.江淮中下游淡水湖泊[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199.

[10]赵尔巽.清史稿:卷126 河渠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3721.

[1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编写组.淮河水利简史[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253.

[12]郭明珠.中国有个洪泽湖[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22:96.

[13]陈硕峰.洪泽湖在华中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M]//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驰骋江淮:纪念新四军成立60周年.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307-312.

[14]洪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洪泽县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16.

[15]《洪泽湖志》编纂委员会.洪泽湖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