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域 >>> 城市风情

让古运河重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使命

2021-08-20    黄 杰 程雨璠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扬州运河三湾文化生态公园时指出:古运河还要重生,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全面而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最新指示精神内涵,对下一阶段指导江苏进一步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9e0e82bb-04af-4cd5-aa38-331497dcda8e.jpg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效果图

一、“古运河还要重生”的精神内涵


理解“古运河还要重生”这一内涵需要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把握:从历史维度看,站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高度审视大运河,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长达千年经济文化重心的“运河时代”。古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挖,至今已超过2500多年的历史,一部运河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尤其是隋唐大运河开挖贯通后,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沟通南北经济往来、促进南北文化交融、推动国家统一的巨大作用,它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又起到了促进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作用,同时,因为古运河又是事关封建王朝统治命运的漕运、盐运的重要通道,因此,古运河可以说是一条集经济之河、交通运河、文化之河和中外交流之河为一身的国运之河。对于江苏而言,大运河贯穿江苏8个地级设区市,支线网络覆盖其他5个设区市。大运河江苏段的城市或是大运河航道的枢纽,或是国家漕运的管理中心,沿河流域的吴文化、淮扬文化和楚汉文化,都是江苏地域文化的主要代表;大运河沿岸还诞生了江苏最早的城市和乡镇,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在近代成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

从现实的视角看,中国大运河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在江苏,京杭大运河江苏段长达600多公里,约占整个京杭运河通航里程的四分之三,仅从以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施桥船闸2020年统计:该船闸通过船舶总量3.34亿吨,保持着强大的运输能力。同时,江南运河是当代乡镇企业的摇篮、苏南模式的发源地;大运河苏北段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工程主通道,并承担涵养生态、文物遗产保护、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江苏在大运河申遗中始终走在沿运省、市的前列,扬州作为申遗牵头城市,与其他城市相互配合,经过上下努力,大运河申遗历经8年终获成功,江苏为此贡献突出。在大运河世界遗产名录里,大运河江苏段也因为遗产点、段数量最多,保存质量最好,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充分肯定,而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所在地和世界运河历史文化组织秘书处所在地设在江苏扬州,体现了国家对江苏大运河地位的认可和信任。所以,江苏在大运河全线完全具备了大运河率先重生的基础。

“古运河还要重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以来有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系列指示精神的延续与深化,如果说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批示,是发出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动员令,那么,“古运河还要重生”则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提出的有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显然,“古运河还要重生”不是要恢复其漕运、盐运的功能,而是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一步延续和放大其历史上发挥的促进南北、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下,要通过构建运河文化带、运河生态带、运河旅游带,推动大运河沿线长三角、黄淮海、京津冀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这一战略性资源在南北之间的合理调配,为大运河沿线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江苏实现古运河重生需要做好六篇大文章


作为中国大运河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江苏段,自国家启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来,一直走在沿线省市的最前列。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古运河还要重生”的新要求,江苏理应继续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以系统性思维统筹谋划和推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运河沿线其他省市提供“江苏示范”,为此需要做好六篇大文章。

(一)做好文化引领江苏创新协调发展的大文章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我国提出的以文化引领实现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的最新重大创新举措,在现阶段之所以提出这一发展思路,这是因为:第一,当今世界,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影响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广泛而深刻,目前大运河地区进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迈向实现现代化进程转折的关键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人心和激发创新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提升区域发展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只有注重文化引领,努力使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升,才能为增强经济硬实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沿运河地区虽然总体属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但同样也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矛盾冲突,以及区域内发展失衡的问题,如同在运河沿线的苏南与苏北的发展差距就比较大,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工作的重点。

所以,在江苏省进入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的历史机遇,提高对文化引领实现区域创新协调发展这一问题的认识,结合江苏实际,积极开展有益的探索。随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正式颁布实施后,给江苏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有效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好国家战略。当前,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等在江苏汇聚,要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开拓区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将四大战略协同建设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统筹谋划,形成相对统一、相互呼应和配合的战略规划,用系统思维来协同推进,妥善处理好全局与局部、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要强化协同机制的作用发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序推动和促进沿江八市和沿河八市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市场机制与行政力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江苏文化+创新+生态的优势,使大运河江苏段成为新兴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特色独具魅力、生态环境令人艳羡、百姓生活幸福安康的新发展典范。

(二)做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管理试点的大文章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在一定的物理空间内,展示最有辨识度、生命力和传播力的文化景观,将为世界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提供中国方案,有利于体现文物保护、资源利用和文化传承的统一,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更是我国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创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吸收了国家公园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保护等经验之后的一种传承创新。既有理论创新价值,也有实践指导意义,还是构建中国特色国家文化公园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一次重要实践,是中国对国家公园制度的重大创新。江苏作为首个试点省份,做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这篇大文章责无旁贷。

江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一般国家公园不同,它将面对的是几千年人类活动最活跃、人口分布最密集、生产生活最发达的区域,即长三角地区;还将面对更多的居民、企业、单位和不同级别的政区,不同职能的部门,建设的难度可想而知,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将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有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有针对性的基础研究更是缺乏,亟待加强,同时,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国家公园体制,探索新型管理体制治理,不仅必要,而且势在必行。根据国家印发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协调推进文物与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挖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和数字再现五大重点基础工程。下阶段需要研究四大功能区的细化定位和五大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特别要重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的投入和先进资源的集聚,建立健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开发投入的社会参与机制和融资平台,吸引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大运河文旅产业,实现投入多元化制度和风险共担机制。

(三)做好以法治化推动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大文章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实现古运河重生,还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法治保障。在国家层面有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法律尚未制定,只有一个相关行政性规章文件的情况下,江苏应在地方立法工作方面作出表率和示范,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国性立法提供经验。实际上,江苏省一些地方或部门已经开展了一些探索,如扬州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早在2015年3月就制定了《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办法》,在全省率先以行政规章的形式,保护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点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并先后打造卲伯法治文化馆等十余个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将法治元素有机融入大运河沿岸的文化旅游开发中。江苏省司法厅在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八市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法治文化带建设摸底调研工作,制定了《关于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前期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吸纳了国内外在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上的法治经验,并结合这次《规划纲要》的要求,出台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使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全面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下阶段,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决定》落实的监督检查和完善上面,并启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地方立法工作。

(四)做好江苏大运河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大文章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非遗文化”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苏是大运河非遗文化非常丰富的大省,做好大运河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十分重要,这不仅可以提升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水平,还为其他运河省份开展这项工作提供范例。从现有非遗保护的现状来看:单一的生产性保护、生活性保护、生态性保护,都无法有效应对新时代“非遗”保护面临的新挑战,必须结合“非遗”项目本身的特点、公众的社会需求和传承人的实际情况,推广综合保护。一是加大生产性保护的力度。包括但不限于打造“非遗”项目品牌、开发文创产品等。将“非遗”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是“非遗”保护的一种新思路、新举措。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以物质形态多元化地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将会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文创产品的开发,根据青年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重新设计“非遗”文创产品,为不同的“非遗”项目设计其独有的产品形式,通过广受青年欢迎的“非遗”文创产品实现“运河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目标。二是优化生活性保护。主要是包括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传承机制创新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应当打破门户偏见和性别偏见,广纳门徒,创新传承方式。传承人可以开班教学,或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体资源吸引年轻人关注和学习。要深入落实“非遗”进校园,学校特别是教育部门要提高对保护“非遗”重要性的认知,加强对“非遗”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知识的辅导培训,争取用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来弥补“非遗”传承人精力不足的缺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将“非遗”教师培养为传承人。三是完善生态性保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统筹调配“非遗”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重复配置、资源闲置和利用率低下等问题, 使有限的“非遗”保护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防止重利用、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倾向;需要在社会民众中做好活态传承,真正走进民众生活;有序推进“大运河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吸引多主体参与,建立健全“大运河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五)做好以运河文明互鉴推动江苏高水平开放的大文章

水文明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除了自然河流所孕育的文明,运河所孕育的文明也不可忽视。据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编写的《世界运河名录》介绍,目前世界上有500多条运河,如被誉为“世界桥梁”的巴拿马运河,连接德国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的基尔运河,连接北美五大湖的伊利运河,当然还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这些人类的伟大工程滋养着沿岸3000多座运河城市,如纽约、阿姆斯特丹、莫斯科、威尼斯、曼彻斯特、北京、扬州、苏州和杭州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动璀璨的世界运河文化景象。今天,我们面对这些人类共同的运河文明,如何守护好运河,做好河道、航运、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好运河城镇和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世界上所有运河国家地区的共同责任与担当。随着2019年2月中办、国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由此进入实施阶段。如何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大运河的故事,传播优秀中国文化,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必须回答的重要命题。当前,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以运河为纽带,构建文明互鉴的世界运河城市命运共同体,应该是思考和回答这一问题的重要选择。

江苏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秘书处在扬州,是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体制中“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下一步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在视察扬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2019年全国政协双周座谈会上鼓励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在“国际运河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作用”的讲话要求,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着力落实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有关部署,聚焦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文化多样化、文化遗产传承等人类共同面临问题,贡献运河城市智慧,增强世界运河城市的身份认同,打造世界运河城市命运共同体。发挥好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世界遗产运河古镇合作机制以及世界运河精品景区合作机制三大平台作用,提升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含金量和时代感,打造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永不落幕”论坛,推动论坛上升到国家级,努力将论坛办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地区性国际论坛,通过建设高水平运河文化国际交流平台,高水平服务江苏对外开放战略。

(六)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扬州示范区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视察扬州,对下阶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新的部署,扬州作为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运河第一城、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以及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办公室和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秘书处所在地,地位十分特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提出鼓励沿运河各省市先行先试,为其他地区提供示范。近年来,扬州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值得总结和研究,这对推动全省和全国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

下阶段扬州应继续按照《世界遗产公约标准》,恪守申遗承诺,严守保护责任,最大程度保持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做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典范。同时,要在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博物馆建设上形成亮点。扬州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先导段,要为其他地区提供示范,就要在具体规划和建设中应正确处理好整体性展示与特色性体现的关系;物质性展示与精神性传播的关系;项目建设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规划评审与事后监督之间的关系;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并在运河古镇保护复兴和运河文化旅游发展上形成突亮点,挖掘古镇特色、防止“空心化”和整体推进上进一步强化探索工作,同时要推进运河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挥好世界遗产的国际影响力,以“全景运河”为理念,规划确立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将大运河扬州段打造成城乡、河湖、江河相连的旅游发展轴,让扬州成为全球运河旅游的第一目的地。扬州更要在服务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和建设京杭大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上下功夫,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南水北调工程要“确保工程运行平稳、水质稳定达标,优质高效完成后续工程任务,促进科学发展,造福人民群众”的指示精神,把服务南水北调工程的“江淮生态大走廊”规划建设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工程”和服务全国、全省绿色发展的战略性工程,重点实施区域生态红线保护、植树造林、河湖湿地生态修复和流域水污染防治,把大运河扬州段打造成清水走廊和绿色走廊。总之,把大运河文化带扬州示范区建设好,为江苏乃至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作者简介:黄杰,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
委员。程雨璠,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