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 看江苏

有心、有爱、有礼 掌声,也应该献给他们

2023-10-05    

由陈冠锋、谢震业、严海滨和陈佳鹏组成的男子接力队拿下男子4×100米接力项目金牌现场。新华日报特派记者 万程鹏 摄

赛场内热情的观众。新华日报特派记者 万程鹏 摄


镜头前,我们看到了健儿们拼搏的汗水和喜悦的泪水。当我们转过镜头,为每一位选手喝彩、做最温暖的东道主、传递中华文明的观众们,也是本届亚运会上最令人动容的组成部分。

喝彩,看台上一次次“破防”

本届亚运会,每一场比赛上座率几乎都爆满。为胜利者鼓掌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观众们在看台上绘制了一幅动人的文明画卷。

9月27日上午,男子1500米自由泳预赛中,其他选手早已触壁抵达,唯有15岁的蒙古小将图尔蒙赫·杜伦巴亚尔还在拼尽全力,力争游完自己最后的50米。全场4000名观众一起为他加油鼓劲,鼓掌呐喊。竞争激烈的游泳比赛中,暖心的一幕幕不停上演。女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越南选手武氏美仙被其他选手甩在身后,仅拿到了第八名。当她上岸的那一刻,迎接她的却是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和呐喊声。金牌固然重要,但永不言弃的精神,同样能收获观众们的真诚褒扬。

这样的瞬间,在杭州亚运会开幕以来俯拾皆是。9月27日下午,体操女子个人全能决赛上,日本选手牛奥小羽赛前热身时不慎受伤,当她躺在担架上离场时,现场观众用掌声为她送去鼓励;9月26日晚的排球决赛结束后,虽然中国队以1:3惜败于伊朗队,但中国球迷却拉着现场伊朗球迷的手,共同将两国国旗高举,祝贺伊朗队的胜利。体育是增进人民友谊的纽带,亚运会搭建起不同国度人民交流的桥梁。

即便是在比赛结束后,依然能够捕捉到感人的画面。田径比赛结束后,很多观众并没有立刻离去,而是拿着塑料袋,将观赛时产生的垃圾带走。这已经成为每一位观众自然的习惯。亚运看台上,观众们展现着古老中华的礼仪文化和当代中国人的文明风采。此起彼伏的掌声,不但属于争金夺银、奋力拼搏的运动员,也同样属于每一位文明观赛、热情有礼的观众们。

敞开怀抱,中国欢迎您

亚运精神不仅仅是竞技,更是友情、团结和爱的象征。赛场之外,中国人的热情与友善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个来宾,传递着礼仪之邦的待客之道。

9月25日,一条求助信息在临安多个微信群刷屏:“有奥运冠军的父亲很想见证女儿的最后一次亚运会比赛,求出门票。”这是热心的杭州人为泰国跆拳道选手、奥运冠军巴尼巴·翁巴达那吉的家人发出的求助。本届亚运会是26岁的巴尼巴亚运征程的最后一战,她的亲友团特地从泰国赶到杭州临安,为巴尼巴加油助威。然后,由于不熟悉流程,亲友们并没有买到比赛的门票。求助发出后很快就得到回应,在杭州市民的帮助下,11张票被凑齐。亲友团顺利入场,亲眼见证了巴尼巴再次收获一枚亚运金牌。赛后,巴尼巴激动地表示:“谢谢杭州的朋友,让我在赛场听到了爸爸的加油!”

9月27日晚,绍兴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垒球场,女子垒球比赛结束后,大屏幕上亮起了庆祝中国选手颜思语和菲律宾选手安托利豪生日的海报,全场观众立刻用中、英文齐唱《生日快乐》,为两位赛场上的对手送上生日祝福。安托利豪动情地说:“在异国他乡接受来自全场观众的祝福,这将是我一辈子难忘的经历!”

也是由于杭州人的热情,蒙古击剑选手哈什-额尔德尼·巴特楚伦才没有在本届亚运会上留下遗憾。9月26日,哈什-额尔德尼要参加男子个人重剑比赛。然而,比赛前3天,他却遇上麻烦事:自己击剑赛服一侧的标志不慎遗失了。根据亚运会击剑比赛规则,参赛选手服装两侧都需要有相关标志。9月25日下午4点,哈什-额尔德尼终于联系上位于杭州拱墅区的一家刺绣工作室,三位绣娘加班加点,不计报酬,连续工作五小时,终于用畲绣的传统技艺,将比赛服两侧的图案成功绣好,确保哈什-额尔德尼顺利参加当天的比赛。第一次参加亚运会的哈什-额尔德尼动情地用“Warm”形容自己的心情:“杭州是一个很美的城市,这里的人非常友善。”

热情,我们代表的是中国

坐在观众席,他们文明有礼,给予每一位运动员最大的尊重;起身,他们也是源远流长、开放包容的中华文化的一张张鲜活名片。

“这是我的中国朋友送给我的。”板球是南亚地区的传统优势项目,本届亚运会板球比赛吸引了不少来自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观众。印度姑娘Sailee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她的背影速写,并有中英文附言:“希望你在中国玩得开心”,收到这张画,Sailee非常高兴。画画的姑娘是来自杭州的高中生童赵楠,在板球比赛现场,她看到不少外国观众来自己的家乡看亚运,于是便现场作画赠言送给他们,“希望通过我的画能增加中国人民和外国人民的感情。”她还与每一位画中的人合影,为客人们和自己留下一份难忘的记忆。

希望在中国玩得开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这届亚运会上,不少观众和市民用中国式的热情和行动,敞开怀抱,欢迎四海宾朋。

亚运会正值中秋佳节,如何让外国友人感受团圆的气氛?在游泳赛场,观众伴着现场音乐齐唱《水调歌头》等歌曲;乒乓球赛场,观众齐喊“中秋节快乐”;杭州最热闹的西湖边,有不少市民主动向外国友人介绍中秋节文化、帮他们拍照片……“我们是第一次来到这里,这里的人们很友好,这里非常热闹。有人给了我一块月饼,很好吃,中秋节很棒。”一位约旦记者说。

“我想通过这个机会,向外国友人们展示我们的中国文化。”9月26日,游泳赛场上一位观众格外吸睛,她身着白衣红裙的汉服,肩部用花瓣装饰,还盘了一个别致的发髻。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通过亚运赛场内外的观众这扇“窗”,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正在向世界敞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