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 在线访谈

第39期方志大讲堂“春申君与黄埭”主题访谈

2022-10-06    

春申君,本名黄歇,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并列为“战国四公子”。春申君受封吴地后,精于治水,重视发展农业,浚治吴淞江,治理黄歇浦,对江南的发展贡献很大,被吴人奉为城隍。民国《黄埭志》记载:“距望齐门一舍,有镇曰黄埭,相传楚黄歇所筑,因以为名。”黄埭是春申君文化传承地之一,本期讲堂主题为“春申君与黄埭”主题访谈,邀请吴文化研究院总顾问、石湖智库顾问吴恩培先生、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旭辉先生、苏州吴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作家、文化学者柯继承先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春申君文化,以期打造江南文化新亮点。


访谈学者:



吴恩培,苏州市职业大学原吴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任吴文化研究院总顾问、石湖智库顾问、教授。获评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苏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杨旭辉,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学习强国”慕课平台主讲教师,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评审专家,“书香苏州”代言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中国文学经典阅读教学团队”负责人。中国骈文学会常务理事。


柯继承,作家、文化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方志文化建设专家库成员,苏州市地名委员会咨询专家,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苏州大学中国文哲所特聘教授,文哲所楹联创研中心主任,苏州市文联艺指委委员。


访谈内容



一、春申君的生平


相信很多人知道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都是因为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春申君与芈月的故事十分感人。历史上的春申君姓黄,名歇,与“战国四公子”的其他三公子有别,春申君不是皇族,出身于普通之家。春申君满腹经纶,口才极佳,机智勇敢,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公元前272年,春申君受命赴秦,向秦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理论,并说动了秦王,但秦王提出了一项条件,春申君需和楚王之子熊完留在秦国作为人质,二人在秦国呆了十年。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秦国却不同意熊完回楚国,秦昭王让熊完的师傅回去探问一下楚顷襄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打算。此时的黄歇为太子熊完深深担扰,替熊完谋划,他让熊完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他自己却在住所留守,并以熊完生病为借口谢绝访客。等熊完走远了,秦国没办法再追到时,黄歇才向秦昭王说出实情,秦昭王大怒,想让黄歇自尽。范雎劝道,熊完即位后,必定会重用黄歇,不如让黄歇回去,以表示秦国的亲善。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意见,因而将黄歇送回了楚国。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去世,熊完即位,称楚考烈王,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北十二县的封地。此后春申君辅佐楚王治理经济,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的丞相平原君赵胜前去楚国请求救援,楚考烈王弃秦楚两国的盟约不顾,派遣春申君领兵救援赵国。与此同时,魏国也派出信陵君魏无忌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黄歇向北征伐鲁国,次年黄歇灭掉鲁国,任命荀况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通过援赵灭鲁,黄歇的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增,也使楚国重新兴盛强大。


春申君兴修水利,造福一方,在今上海、苏州一带,治理申江,疏通河道,抑制水患,政绩显赫,深得民心。故此,当地人纷纷以其姓或号为许多山、水、地方命名,如江苏省江阴的君山也叫黄山,今天上海的黄浦江以及上海简称为申,都是因纪念黄歇而得名。


二、与黄歇有关的纪念地


黄歇墓又称“黄泥孤堆”,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境内。陵园背山面水,北靠八公山山脉的赖山,南邻瓦埠湖,距李郢孜镇政府西50米,其封土高19米,底径87米,占地总面积7000平方米。1979年10月,安徽省考古队对该墓进行了考察,1992年谢区政府为黄歇墓立了碑,2000年动工兴建"春申君陵园",同时正式对外开放。


苏州的春申君庙是道教庙宇。在江苏省苏州市王洗马巷内。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同治年间。因主祀战国楚人黄歇(楚考烈王时为国相,封称春申君),故名。现存大殿、戏褛、二殿、厢房、道舍等建筑,占地826l平方米,均为1990年苏州市道教协会重新修复,是苏州道教界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春申君封吴,为治理苏州作出了巨大贡献,苏州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德,故建春申君庙。


春申君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江南一带,开凿或疏通的港浦河渠甚多,浙江吴兴的黄浦,江苏江阴的申港、黄田港等,都是以春申君而得名。这些传说在宋代的文献中都有记载,在上海市松江区新桥镇有一个春申村,相传是黄歇当年开浚浦江的"指挥所"。上海人把黄浦江称为母亲河,将上海誉为"申"城。观古思今,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申君黄歇,给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留下了厚重的历史业绩和无法磨灭的烙印。


三、民间信仰与名贤文化双重视野下的春申君


苏州城隍庙位于姑苏区景德路94号,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城隍庙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唐天宝年间。方志介绍,宋元时苏州城隍庙位于子城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古雍熙寺基(三国时东吴周瑜古宅址)新建苏州府城隍庙,即景德路今址。


苏州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神就是我们的乡贤——春申君黄歇。黄歇精于治水,主要工程有:大内北渎,四纵五横,使苏城格局既定;以土掩水筑偃埭,因此有黄埭;浚治吴淞江,活苏淞水注入海,故地名黄浦,所以有春申江、黄浦江、申城等称号。吴人感激春申君,在各地建造了春申君祠庙加以供奉。《史记·春申君列传》就记载,仅在苏州城内就有两处,一处春申君庙,另一处即本文所述的城隍庙。现今,网上流传有“东南三大城隍”之说,即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


“城隍”是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城隍”两字由《周礼》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然而城隍从沟渠之神而成为能够主宰人间风调雨顺、凶吉祸福、生老病死的官方之神,则反映了人们对公正廉明、安乐祥和社会的渴望,寄托着人们向善、向美的追求。不同城市的城隍神都不同,甚至由当地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基本上都是对这座城市有过功绩的真实人物。“城隍”信仰中蕴含着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地方风俗民情中流传的清官良臣也由此长驻人间。


唐代,陆广微撰修《吴地记》中有“城隍庙,其初春申君也”的记载。与之相关的史料还有,南宋范成大撰修《吴郡志·卷12》记载:“春申君庙,在子城内西南隅,即城隍神庙也。”明正德《姑苏志》称:“春申君庙,在子城内西南隅,祀楚黄歇也。”明杨循吉纂修《吴邑志》中说:“府城隍庙,原在子城西南陬,莫详其所始,相传以春申君为之。”到了明末,苏州各县,甚至大的集镇都有了自己的城隍庙,城隍神亦以春申君为主。


春申君文化跨越千年历史沧桑,他的情系苍生、福祉百姓的民本情怀仍然熠熠发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