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 在线访谈

“南京方志大讲堂”第十讲六合专场访谈”好一朵茉莉花“

2022-06-17    



6月16日,“南京方志大讲堂”第十讲六合专场在六合区图书馆开讲,本期讲堂邀请六合民歌研究者、传承人王家干、姚彤、丁亚非三位老师,采取访谈的形式进行。出席讲座的有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二级巡视员许善军,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姜巧玲,六合区委副书记张纲和省、市、区地方志办公室部分同志,以及南京市地方志学会会员、六合区音乐爱好者等。活动由六合区副区长鲁志全主持。


访谈学者



六合民歌研究、传承人王家干、姚彤、丁亚非


访谈内容



六合区位于南京市北部,历史悠久,物产富饶。六合区委副书记张纲在致辞中介绍,六合古称棠邑,可考证的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59年,是中国早期建成的城邑之一,是南京市域内最早的行政建置。六合地理位置优越,古代即是“吴头楚尾”之地,明时有“京畿之屏障、冀鲁之通道、军事之要地、江北之巨镇”之称,现在更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优良,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拥有六合国家地质公园,竹镇止马岭——大泉湖风景区是江苏省空气质量标准对照区。交通便利,流经苏皖两省的滁河横穿境中入江,拥有4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六合还是“天赐国宝,中华一绝”的雨花石主产地、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采风源头。当前,六合区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聚焦打造南京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持续擦亮创新强效的产业名片、江北门户的窗口名片、古棠新韵的宜居名片、襟江带滁的生态名片、四乡集萃的文化名片、基层善治的幸福名片,被认定为首批省级绿色蔬菜产业特色县,创成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全市唯一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区;创成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示范区,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获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是全省首批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重点任务区,创成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成功举办中华龙舟大赛、第35届全国荷花展览等全国性文体赛事活动,六合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


六合民歌源远流长,据《六合县志》载,早在周代域内即有民歌、民舞结合演唱的乡人傩会流行。“猎丰则引颈高歌”的原始音乐,在六合区产生、繁衍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创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种艺术形式,流传下来的六合民歌有上百首,主要包括劳作中歌唱的山歌号子和抒情寓意的民歌小调,其中被省、市、区收入非遗名录的有数十首,《鲜花调》《摘红菱》等12首被收入《中国民歌》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民歌《格登代》曾被编入小学音乐教材。进入新世纪,六合民歌的发展以“茉莉花节”的举办为标志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南京市六合区隆重举行“中国南京首届‘茉莉花’音乐文化节”,开创了省内以民歌经典为媒办节的先河,并逐渐以“茉莉花”为旗号,拓展文化单元,实现了借助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目的。


大讲堂由访谈人陈为公向大家介绍王家干、姚彤、丁亚非三位老师开始,随后的访谈分别从《鲜花调》演变成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过程、六合民歌的传承传播历史、新时代民歌作为文化名片的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互动。蜚声世界的民歌《茉莉花》收集、加工者何仿先生传记《芬芳人生》的撰写者王家干老师带领大家欣赏了4个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讲述了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前世今生。六合区民歌传唱人丁亚非老师现场表演了《鲜花调》。在介绍六合民歌的传承历史时,王家干、姚彤、丁亚非三位老师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介绍了参与央视《民歌中国》拍摄、六合民歌的类型风格、六合民歌的收集整理推广等内容。访谈人陈为公老师介绍了2002年六合首届“茉莉花”音乐文化节,以及在举办数届茉莉花音乐文化节后,民歌成为六合文化名片的经过。最后,姚彤、丁亚非老师演唱了代表性的六合民歌,访谈活动在四位老师提议并带领全场齐唱《茉莉花》的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