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 在线访谈

在“千年文化”长河里解码“活态记忆”——专访《大运河历史图谱》主编、地方志专家张乃格

2025-08-06    

IMG_256

《大运河历史图谱》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近日,由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组织编纂出版的《大运河历史图谱》(以下简称“《图谱》”)在南京正式发布。这是大运河全域历史图谱的首次系统汇编,也是继《长江历史图谱》《江苏古代城市图志》之后,江苏省在旧志资源专题开发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8月4日,江南时报记者专访《图谱》主编、地方志专家张乃格,从多角度深入解析这部作品,探索大运河文化创新传承的新模式。


IMG_257

《大运河历史图谱》主编、地方志专家张乃格


江南时报:《图谱》的编纂过程,给您带来哪些特别的收获?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张乃格:通过《图谱》的选编工作,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大运河确实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除了部分天然河道湖泊,大运河绝大部分河段都是古代劳动人民一锹一锹开凿而成的。就京杭大运河而言,全长1700多公里,其背后凝聚的艰辛与智慧,堪称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在选编过程中,研究团队也曾有过意见分歧。例如卷首的《运河全图》,绘制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河道总督、著名水利专家张鹏翮主持。张鹏翮秉持写实态度绘制运河全貌,真实反映了黄河、淮河、洪泽湖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复杂态势——图中黄河标为黄色,大运河则用浅绿色表示。这也导致图中展现的京杭大运河蜿蜒曲折,形态独特。因此,在选用此图时,选编团队内部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其形态不够美观,而另一方则坚持应还原历史原貌。尽管意见相左,但经过深入研讨,大家最终达成共识:尊重历史、还原事实是第一位的。因此,《运河全图》得以以其真实面貌呈现在《图谱》卷首。 


江南时报:在现有的中国大运河研究或出版物中,《图谱》填补了哪些空白?


张乃格:目前关于中国大运河的出版物虽多,但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文字为主,辅以少量插图;另一类则几乎是纯图片集,文字说明极少。此次编纂的《图谱》则采取了创新的“分类编图”方式,构建了大运河河道、沿河风情、水利工程、河务管理等相对完整的“谱系”。


《图谱》以京杭大运河全域为编纂视角、以江浙段为选编重点,同时兼顾隋唐大运河。研究团队从两千多种古代方志、舆地图、政书、兵书等文献中,精心遴选河道图、水运工程图、沿河风情图、河署河务图等编纂而成。河道图力求其“全”,覆盖运河沿线所有府、州、县;水运工程图、沿河风情图、河署河务图力求其“特”,突出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


我们还采取图文并茂、相辅相成的编纂方法。全书涵盖古运河图、京杭大运河全图、京津冀运河图、山东运河图、苏北运河图、淮扬运河图、江南运河图、浙东运河图、河署河务图9个部分,“古运河图”再现隋代运河原貌,“运河总图”展现明清运河全景,“运河分图”则自北向南纵览地域风光。图像均清晰标注资料来源,并附相关史实文字,利用精炼的图片说明,能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图片内涵。


此外,《图谱》还包含彩色经折装的首卷和卷末各1卷,合装为1函4册。在装帧设计上采用线装与经折装结合的装帧形式,运用“金镶玉”修复工艺,不仅还原了传统古籍保护中特有的形制特点,还增强了视觉美感。这种独特的编纂和装帧形式,在同类出版物中较为罕见。 


江南时报:书中收录了哪些最具代表性或首次系统公开的史料图像?


张乃格:卷首的《运河全图》首次以高清、大图的形式正式出版面世。它不仅是治河通运的重要历史见证,更是研究运河史、黄河史、淮河史的珍贵资料。原图为距今300多年的册页装,为了避免册页形式对画面整体性的割裂,我们将其创新性地改为经折装。这幅经折装长卷全长超过20米,展开后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生动展现了京杭大运河从浙江杭州一路北上,直抵北京,蜿蜒千里,泽润天下的雄伟气势。


在出版过程中,我们还运用现代技术对原图进行了精心修复,清除了一些污渍、霉点等历史痕迹。最终呈现的效果得到了原图收藏机构——天津图书馆的高度认可和满意。 


江南时报: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寻、甄别与大运河相关的可靠图像,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确保图像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张乃格:《图谱》看似仅历时一年编纂,其实建立在深厚的前期积累之上。首要挑战在于系统梳理庞杂的文献,研究团队需涉猎沿河相关的省、府、州、县志乃至乡镇志,种类约达2000种,此外还有大量的水利志、地理志、军事志等,须具备扎实的文化功底以解读竖排繁体古籍。再者,必须熟悉运河历史脉络,否则无从着手。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2019年编纂《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的经验,为本次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们在选编这本图谱的时候遵循三重标准。第一,有文献价值,即所选图片须具备突出的史料代表性;第二,有文物价值,即这幅图能体现珍稀重要性;第三,有观赏性,能够适应读图时代传播需求。三者缺一不可。


此外,坚持“最小单位优先”原则:例如,若省志、府志、县志同时收录某地(如练湖)图像且清晰度相当,优先选用县志——因其地理范围小,描绘往往更精确集中。 


江南时报:您认为当下在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方面,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张乃格:我认为当前存在几个突出问题。首先,虽然各地都在打造运河游览项目,但这些游览的体验基本同质化。比如扬州的古运河游览、淮安的里运河游览以及南通的濠河游览等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其次,我们在很多运河游览区看不到当地居民,没有沿线老百姓生活的运河是缺乏烟火气的。再有,大多数运河游览区多在码头、水质等自然景观着力,忽视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呈现。还有一个问题是,各运河游览点缺乏关联与体系感。


想要避免同质化,可以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项目,如精品民宿、银发经济等。提升游览区的文化底蕴,就要深入挖掘运河历史故事,比如康熙下江南避雨夜宿农家,题写“太平庄”典故,我们可以将其编撰成册并通过多种渠道向游客讲述,增强游览趣味性与文化积淀。甚至还可以设计主题线路,如“乾隆下江南路线体验”。


关于运河游览区孤立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当考虑构建运河遗址展示体系,比如将游览区与上游归仁堤、下游清口及洪泽湖、泗州城等关联点系统整合展示。具体方案可由相关部门深入研究。 


江南时报:关于《图谱》,您认为有必要向社会推荐的信息有哪些?


张乃格:《图谱》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为理解当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直观的历史参照。其出版若能帮助大家坚定文化自信、唤醒历史记忆,进而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地方建设的热情,便实现了重要目标。研究大运河的鸿篇巨制有很多,但若要在最短时间内系统把握其古今变迁,《图谱》无疑是极佳的选择。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张雅倩 摄影 袁宇韬)

 

>>>延伸阅读


庄若江:《图谱》是学者的重要史料参考


江苏编纂出版了全国首部《大运河历史图谱》,集史上运河图之大成,这是运河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将为我们运河文化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史料参考。”江南大学教授、吴文化江南文化研究专家庄若江近期刚完成《无锡运河史》的写作,其间一直在寻找相关的运河图谱,她告诉记者,“这样一部《图谱》的出现,对研究人员来说太需要也太及时了。今后我们就能以《大运河历史图谱》作为研究的图片实证。”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无锡段集中展现了江南水乡文化与历史航运价值。《图谱》卷末呈现了《康熙南巡图(无锡运河段)》。书中节选大运河无锡段的景色,再现了330多年前运河山明水秀,人物摩肩接踵,街市鳞次栉比的优美与繁华。


庄若江对此分享了三个有关该段运河的研究与见解。


从历史层面看,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泰伯开凿的伯渎河是史上最早的人工河。她认为,阖闾、夫差开凿的“吴古故水道”是江南运河的前身,而沟通江海的邗沟也是夫差所开,“所以我早前才得出了‘千年古运河,始于勾吴国’的结论。”


从文化层面看,无锡运河位于江南运河中段,“南北之会冲”的地位十分独特。运河给无锡带来的不仅是交通的便利,还有商贸的繁荣、文化的融汇。明清时的米市、布码头,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崛起主要凭借运河,无锡城市文化个性与运河息息相关。


从地貌层面看,江南运河是整条大运河航运条件最佳的区段,自隋朝全线贯通以来,基本未发生过断航。运河无锡段处于江南运河的中段,平畴沃野,地势平缓,不仅占据了“南北之会冲”的有利位置,也因得到大运河的滋养、带动,而在城市发展方面获益匪浅。大运河在无锡段形貌独特,古代为半月形,经改造后近乎圆形。“这个‘水环’将无锡老城拥入怀中,无锡就像运河的宠儿。”庄若江说。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张永祎:以视觉叙事再现大运河历史


在江南文化学者张永祎的眼中,《大运河历史图谱》的鲜明特色是“图说历史”和“以图证史”,该书通过汇集古地图、绘画等“第一手视觉史料”,直观再现了大运河的工程智慧、漕运场景、市井生活等,构建起“看得见的历史”。


舳舻千里风光无限,琳琅满目繁花似锦。大运河流淌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团结与生命力的生动写照。它像一本活着的史书,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也架起了中外文明交流对话的桥梁。千百年来,大运河默默滋养着江苏大地的血脉,塑造着这里的文化精气神,它的故事,连着昨天,映着今天,也通向明天。


“在该书宏大的时空坐标系中,不仅有时空上的纵向穿越,更有空间上的横向覆盖。”张永祎说,《图谱》从春秋时期邗沟开凿到当代运河复兴,完整呈现大运河的千年演进史,尤其凸显隋唐宋元明清的漕运黄金时代,还包括大运河在京津冀、鲁豫、江浙等不同河段的地域风貌和文化特色,南北经济格局对运河塑造,以及沿线城镇因河而兴的历史脉络。


“应该说,《图谱》是有关大运河最具权威的图像历史,对于运河文化的发现、保护、传承、创新都具有定海神针的重要作用。”张永祎认为,《图谱》的出版,不仅可以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河道修复、遗产保护、文旅开发提供可视化历史依据,进一步促进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而且可以引导人们循着历史的脚步,在寻寻觅觅、涵泳历史之间,将其发扬光大。


《图谱》这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文化长廊”,不仅是通往历史的河床,也是奔向未来的舟楫。张永祎还特别提到《图谱》的直观性,他表示,图像叙事不仅降低了阅读难度和理解门槛,也能使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大运河贯穿南北的壮阔与温度,感受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进而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IMG_258


来源:江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