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志让乡愁有了安放之地
——读昆山高新区《姜巷村志》等有感
什么是乡愁?《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由于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许多村庄消失了或正在消失,直接摧毁了乡愁的载体,使乡愁无处可寄。乡愁,因为没有了“乡”,只剩下“愁”了。如何抚慰思乡之人空落落的心,帮他们找到心灵的寄托与精神支柱?笔者以为,村志可以有声有色地留存历史记忆,可以安放没有实物载体的乡愁,也可以通过“人人入志”,让村民产生实实在在的根源感、存在感和归属感,无论人走多远,离开多久,也不会忘记自己来自哪里。
昆山是江苏省直管县级市,截至2023年,连续19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玉山镇,是昆山市的城关镇,10多年位居全国千强镇之首。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昆山高新区)是全国首个设在县级市的国家级高新区。2000年后,昆山因撤乡并镇,大多数的建制村与自然村都消失了,村民全部迁入新建的集中居住小区,从此成了城镇居民。2012年,玉山镇与昆山高新区实行“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管理体制。2018年起,昆山高新区分三批对全区22个建制村全面开展村志编纂。至2022年,《姜巷村志》《杜桥村志》《泾河村志》《南星渎村志》首批4部村志出版发行,真实反映了昆山市城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抒写了时代巨变中的村庄变迁与乡愁。阅读这4部已经消失村庄的村志,更加印证了我的观点:即使村庄消失了,故乡变得面目全非了,村志仍可以让乡愁记忆永不消逝。
一、考述建置沿革,再现消失村落
村落消失了,世居的房舍随之消失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让所有的村民在村志中找到自己的家,心灵有归宿,精神有慰藉,意义非凡。为此,村志中建置沿革必不可少,要考述村名的由来、辖区的变迁(隶属沿革变迁)以及村落的历史与现状等。
姜巷村、杜桥村、泾河村、南星渎村是由8个建制村合并而来,原下辖共有31个自然村,后来只剩下1个自然村。村庄的建置沿革是怎样的?村落是何时、何因消失的?去向如何?这4部村志写得十分明晰。“村庄动迁”“村落消失”在这4部村志的建置沿革里,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姜巷村志》在“村情概览”章之“历史沿革”节、“撤并建制村”节、“自然村落”节,记载了姜巷村、五四村、旗南村3个建制村的建置沿革。2001年,3个村合并组建成姜巷村,五四村、旗南村的村名自此成为历史。组建后的姜巷村,有11个自然村,2003—2018年,因建设需要,先后拆迁了下尖、新泾岸、三家村、方家桥、南杨家庄、北杨家庄、朱墓前村、朱墓中村、朱墓后村、下潭10个自然村,仅保留姜巷自然村。村志记载,拆迁的村落村民分别迁至巴城镇嘉馨花园、昆山高新区南星渎礼和苑小区、南星渎仁心苑小区、南星渎茗景苑小区等地居住。原地用于开发建设印象欧洲小区,新建昆山开放大学及玉叶蔬菜基地,建设医库卡工业自动化(昆山)有限公司、江苏东方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及欧洲工业城、天环冷库等企业,建设工业园区及苏昆太绕城高速公路及312国道延伸段等。
《杜桥村志》在“村情概览”章之“历史沿革”节,记载了杜桥村(建制村)的建置沿革。2003—2014年,杜桥村下辖的杜桥、范草溇、川家库、泗马泾4个自然村全部消失,村民分别迁至杜桥景园自建别墅房、杜桥花园安置房集中居住。原地用于建设工业小区、民营科技园等。
1962年杜桥自然村景况(源自《杜桥村志》,卢智昱绘)
1962年范草溇自然村景况(源自《杜桥村志》,卢智昱绘)
《泾河村志》在“村情概览”章之“建置区划”节,记载了泾河村、北渔村2个建制村的建置沿革。2000年,2个村合并组建为泾河村,北渔村的村名不复存在。2006—2018年,泾河村下辖的东庙泾、外塘角、斜浜、鼎泾、侯家滨、西庙泾、大潭溇、大澞塘、宋家滨、北渔10个自然村全部消失。村民分别迁至泾河花园及北区示范区、朗晴园、御墅临峰小区、鹿城花园小区等地集中居住。原地用于市政建设,如昆山市职工活动中心图书馆、昆山市食品监督管理局分局、昆山自来水厂、城北电缆线厂、得通天然气公司、热电厂、三丽眼镜厂、虹桥公路等。
《南星渎村志》在“建置地理”章之“历史沿革”节、“撤并村”节、“自然村”节,详细记载了方向村、幸福村2个建制村的建置沿革,2001年,2个村合并组建新的建制村,取名南星渎村,方向村、幸福村的村名不再被使用。2005—2018年,南星渎村下辖的南星渎、北城、辛家村、浜郞、罗庄泾、杏彩溇6个自然村全部消失。村民分别迁至茗景苑社区、美丰社区居住,原地用于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姜巷村志》等4部村志,除了记录行政意义上的建制沿革,还对各村历史有着详细的梳理。其中,《杜桥村志》还设置了“村名由来”专节,《姜巷村志》《泾河村志》《南星渎村志》“撤并村(撤并建制村)”专节中对已撤并的村名,包括已消失的自然村的村名由来、历史变迁都有记载,成为了永不消逝的乡愁记忆。即便在百年后,村民的后代通过阅读村志也会记得他们的根在何处,让祖先的故事永久流传。
更让人为之眼前一亮的是,这4部村志中,有3部村志在“自然村落”节(目)中,记述了各自然村分布、动迁前农户住房分布、动迁后村民居住分布情况。《南星渎村志》专设“居住分布”节,下设“自然村分布”“村民住房分布”“动迁后村民居住分布”3个条目。且4部村志均插入了各自然村动迁前农户住房坐落平面图,内有户主、河流、道路、桥梁等注记,周边的农田、鱼塘、学校、坟地等也有标注。这些资料,来源于昆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昆山市自然村变迁图志·玉山卷》,比较权威可信。《杜桥村志》还绘制了1962年重建杜桥农业生产大队时各自然村景况图:几户人家,大片的农田,绿树环绕,十分令人怀念。今时今日,物是人非,但那时那景,因村志的记载,成为村民永远的念想和灵魂憩息之地。
二、记述农业生活,重忆农耕岁月
过去的人们以土地为生,祖祖辈辈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当农民没有了土地,村庄没有了农业生产,沿袭上千年的农业、农事、农具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要怎样留存这段历史记忆,留住这份乡愁?
4部村志都记载了土地征用情况,除了姜巷村还保留了1606亩耕地以外,其余3个建制村的耕地全部征用,祖祖辈辈依靠土地为生的历史由此终结。失去土地之后,村民以务工为主,劳动力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几乎每家农户都有物业收入、就业收入和政策性福利收入。虽然2018年各村的人均纯收入均超4万元,村民收入多了,没有了过去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但也没有了农耕劳作丰收的欣喜。
在土地被征用之前,各村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以及养殖等。各村志都设置了“农业”章节,又在志末设置“村民忆事”专章,图文并茂地记述了生产关系变革(含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权发证、分配制度等内容)、农作物种植(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含鱼塘养殖、特种水产养殖)、饲养业(含家禽、家畜)、农机农具(传统农具、现代农机具)、水利设施、农事技艺(如油菜免耕法、土法捕鱼)等,故事性强,存史价值高。《姜巷村志》还设置了“四季农事”专章,分节记述春季农事(备耕、小麦管理、油菜管理)、夏季农事(夏收、夏种)、秋季农事(秋收、秋种)、冬季农事(田间管理、农闲杂活)。这些今时已然消失的农事活动,留存志中,意义非凡。
4部村志配置的图照也别出心裁,向读者生动地讲述“昨天的故事”。例如,《南星渎村志》之“作物栽培”目,配置了“莳秧”“装秧船”“拔秧”“耙田”“犁田”等场景照片,还有“牵水车”“挽子”等农具照片。《杜桥村志》专设“摇担绳”“竹编织”条目并配置手绘图。这些图照增强了村志的真实性、直观性和鲜活性,让人难以忘怀,更让后人不忘过去,珍惜当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三、追记民俗风情,品读地域文化
离开世代依存的土地,村民的身份也随之转变,其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礼仪也逐渐城市化。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们仍会怀念过去那种邻里一家亲、粗茶淡饭也是香、民风民俗淳朴的温馨日子。新与旧、今与昔的对比,时常会触动人心,滋生无限惆怅,转换成挥之不去的乡愁。村志通过对乡土民俗文化的记录,留存今昔变迁,承载这份感情。
4部村志都设有专门的章节记述衣、食、住、行、娱乐的今昔对比以及生活习俗、礼仪的变迁。例如,《姜巷村志》设有“村民生活”“物产美食”“礼仪习俗”,翔实反映各方面变化与发展。《南星渎村志》亦设有“村民生活”章之“生活变迁”节、“传统美食”节,“村落文化”章,“习俗礼仪”章等,反映各方面的变迁及现状。《泾河村志》还专门设置了“历史陋俗”目,分别记述“算命”“关亡”“踏药渣”“夜啼郎”“赌博”“吸毒”等已经被淘汰的陋俗。村志中对民间游戏的记载也十分亮眼。《姜巷村志》记载了13种游戏的玩法;《杜桥村志》记载了15种游戏的玩法,还分别配以手绘图;《泾河村志》记载了12种游戏的玩法;《南星渎村志》记载了5种游戏的玩法。至今,这些游戏绝大部分已经消失,年轻人也不会玩了。
在轰隆隆的推土声中,推土机推掉的不仅仅是村舍农田,还有桥梁墓庙等,其中不乏古桥、古河、古石板路、古庙、古坟、古建筑。有的古迹消失了,但是与它相关的传说、故事要留存下来;有的历史名人逐渐被人们淡忘,但是他的传奇人生和突出事迹要传承下去,这些都是今人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遗产。4部村志都设置了相关的章、节、目予以记载。如《姜巷村志》设置了“遗址遗存”章,下设“朱墓村遗址”“古迹遗存”“古桥 古树 古石板路”3节;“村域人物”章里,设置了“姜巷先贤”专节。《南星渎村志》设置了“古迹拾遗”章,下设“南星渎古镇”“古建筑”“古庙”“古桥”“古墓”“古树”6节;在“乡贤名人”章里,传记已逝的先贤名人。《泾河村志》“教育 文化”章之“文化”节里,设置了“古迹遗址”目。
摇担绳(源自《杜桥村志》,卢智昱绘)
杜桥村的龚家坟,原先有青松翠柏,有石人、石马、牌坊,还有护坟河环绕,1954年坟地松柏被砍伐殆尽,石人、石马被推倒毁灭,2003年坟迹湮没。2018年编写《杜桥村志》的时候,才查证到龚家坟是龚贤的祖坟。王清在村志“跋”中写道:“多年来,龚贤在昆山的痕迹毫无影踪。21世纪初,我担任昆山市政协委员,准备写一个关于纪念龚贤的提案,我依稀记得杜桥村西头有一个龚家坟,便约上昆山市文物管理所的领导来村寻访,可惜,占地很大的龚家坟已被开挖成鱼塘。我们采访了村里的一些老人,他们均不知道龚贤何许人也,也说不清龚家坟和龚贤的关系,遂作罢。”由此可见,关于龚贤的故事和传说,在当地当时已经鲜有人知道了。在修志人的努力下,《杜桥村志》设置“古迹遗存”章,下设“古庙”“古桥”“古坟 坟堂 古树”3节;除了在“人物荣誉”章里,传记了历史名人,还设置了“大家龚贤”专章,下设“传奇人生”“金陵画圣”“诗坛大家”“遗址遗迹”4节,详细记载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龚贤的传奇人生(包括故乡童年、流寓金陵、二上扬州、设帐海安、漂泊秦淮、归隐金陵)和他的诗画作品(选录了35幅书画作品、16首诗文入志),以及相关遗迹遗址(扫叶楼、纪念馆、龚家坟)等。倘若没有修志人的调查,没有村志的抢救性记载,有关传说故事就会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已经消失的古迹和逐渐被遗忘的名贤故事,因为村志的挖掘记录,永远留存在杜桥人的记忆中,成为杜桥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自豪感的源动力。
竹编织(源自《杜桥村志》,卢智昱绘)
方言就是乡音,乡音就是乡情。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融合以及教育的普及,富含乡音、乡情的方言以及民歌民谣正在流失,不知带走多少人的乡愁。如何让它们永不消失?除了有声地传承方言,口口相传和开发利用以外,还要把它们永远留存在村志中。例如,《姜巷村志》在“村落文化”章里,设置“方言 俗语 歇后语”节;在“传统文化”节里,设置“民歌民谣”目,分别记述方言、俗语、歇后语和民歌民谣。《杜桥村志》在“村落文化”章里,设置“方言 歌谣”节,分目记述方言俗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民歌民谣。《泾河村志》在“泾河风土”章里,设置“方言土语”节,分目记述俗语俚语、谚语、歇后语、谜语。《南星渎村志》在“村落文化”章里,设置“山歌民谣”节、“方言土语”节,分目记述山歌始祖、张良山歌选录、民谣民歌、方言、俗语、歇后语。其中,录入张良山歌25首、民谣民歌10首、方言土语300多句(含注释)。这些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哲理的方言土语、民歌民谣,无论你从书中看到,还是亲耳听到,都会倍感亲切,最是解乡愁。
四、邀请人人入志,抒写共同记忆
一个伟大的城市,理应容得下昨天的故事。有的从记忆中来,有的由实物(老票据、老物件)见证。昆山高新区(玉山镇)4部村志都设置了“村民忆事”章,有的讲述过去的生产生活故事,有的记录历史上的若干个第一,有的选录民间传说、遗闻轶事、消失的票证等等,反映出村庄变迁与历史文化底蕴。
从篇目看,4部村志的“村民忆事”章不完全雷同:《姜巷村志》设置“生产故事”“生活故事”“姜巷‘第一’”“传统用具”4节22个目,其中“姜巷‘第一’”就描述了姜巷村4个值得纪念的故事(第一场集体婚礼、第一批拔秧凳、第一台半自动草包机、锦鲤鱼养殖第一人)。《南星渎村志》设置“公共记忆”“村民记忆”“南星渎‘第一’”“传说故事”4节26个目,其中南星渎的“第一”多达16个。《杜桥村志》设置“民间故事”“土地改革”“联产承包”“特殊岁月”“勤俭办社”“农事技艺”6节17个条目。《泾河村志》设置“农耕农事”“消逝的票据”“轶闻杂记”3节9个目,展示了20世纪60—90年代的粮票、油票、布票、煤球票、豆制品票据照片19张。各志集中与分散记述相结合、口述资料与档案资料以及实物资料兼用,图文并茂地讲述历史故事和遗闻轶事,让已经消失了的事物和被淡忘了的人、事、物,再现于村志中。
与其他志书不同的是,4部村志除了采用章节体,横陈各业、纵述史实以外,还分别编制了“村民家庭记载”分册,以表格的形式,记录各家庭成员和家庭大事项。如《泾河村志·村民家庭记载》册,分16个村民小组,以表格的形式,依次罗列各户家庭成员和家庭大事。表格的横向栏目,设有“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出生年月”“民族”5项,表格的纵向栏目,设有“家庭成员”“家庭大事”2项。所载“家庭成员”以常住户籍登记为准,不包括部分迁出户籍家庭,“家庭大事”记录每个家庭发生的大事,多则超十件,少则一两件大事,个别家庭因各种缘由留白。这一创新尝试,是村志与家谱的较好结合。
当前,许多省、市、县(市、区)推行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有的还推行村村修志,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杜桥村志》之“跋”写道,“那时候的农村,依旧保留了很多传统社会的习俗,自然环境也非常好,虽然生活很清苦,但乡野情趣于少儿时期的我来说,还是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后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杜桥村原貌已荡然无存。最近,我特地沿着风雷河从高架往北走,试图找寻儿时记忆,除了河道还在以外,原来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村舍农田、鸡犬相闻都已无影无踪,代之以风光秀丽的城市公园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这是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编撰《杜桥村志》,留住历史,留下村民的情感和记忆,非常有必要”。村志为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村庄留存历史,传承弘扬乡土文化,筑建精神家园,让乡愁有了寄托和安放之处。昆山高新区出版的《姜巷村志》《杜桥村志》《泾河村志》《南星渎村志》,体例齐全,内容丰富,行文规范,资料性强,可读性强,很有特色,值得学习与借鉴。
(作者简介:莫艳梅,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研究员。)
- 上一篇:找准切入点 落实好重点 再攀新高峰
- 下一篇:中国精品年鉴《江宁年鉴》的创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