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学文:〔康熙〕《苏州府志》的编纂与整理出版
2024年7月,第十四届江苏书展上,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陵书社共同举办了〔康熙〕《苏州府志》点校本新书发布会,标志着这部330年前编刻成书的名志有了全新的整理版本,也是江苏地方志旧志整理的最新成果。
一、苏州地方志书编撰的优良传统
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文化璀璨。“其山川清淑,人文萃聚,衣冠林立,民物殷盛,商旅辐辏,皆甲于江左。”(〔乾隆〕《苏州府志》安宁序)苏州历代文人学士辈出,具有深厚的学术传统,地方史志的编撰也有悠久的历史和突出的成就,素有“方志之乡”之誉。成书于汉代的《越绝书》《吴越春秋》为古代地方史典范之作,堪称地方志之雏形。唐代著成的《吴地记》,旧题吴人陆广微撰,记古吴国事,后散佚颇多。北宋吴人朱长文所撰《吴郡图经续记》,因事立目,分门别类,虽与后世地方志严谨的标准尚有距离,仍可称为苏州现存较早富有特色的地方志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提要》)赞其“征引博而叙述简,文章尔雅,犹有古人之风”。南宋著名大臣、诗人、学者范成大编撰的《吴郡志》,50卷,是首部体制谨严的苏州志,“条章粲然,成一郡巨典,辞与事称”(宋赵汝谈序),向称名志。《四库提要》谓其“征引浩博,而叙述简核,为地志中之善本”。历代有关吴地之史志名著,何其多也。
明初,改平江路为苏州府,遂有第一部名副其实的苏州府志,即时任吴县教谕卢熊编纂的〔洪武〕《苏州府志》,50卷,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赞其“翔实淹雅,蔚然为五百年来不刊之作”。此后有王鏊所纂〔正德〕《姑苏志》,60卷,“繁简得中,考核精当,在明人地志中,尤为近古”(《四库提要》)。明代,有关苏州地方志著述,还有嘉靖间杨循吉所编《苏州府志纂修识略》6卷(并非严格意义的府志),以及崇祯间王志坚所辑府志稿(大部散佚不传)。清代,〔康熙〕《苏州府志》之后,乾隆、道光、同治间,曾三修府志,皆流传至今,各有特色。
苏州的繁华,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苏州的人文精神、学术传统同样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守护着丰富而珍贵的地方志旧志资源,苏州地方志系统的领导、专家有守有为,持之以恒,精心筹划,积极实施,推动旧志的整理、保护和利用。像苏州的许多工作一样,地方志整理工作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成果丰硕。府志整理的代表性成果为〔洪武〕《苏州府志》,整理规范,校勘丰富,编印精良,有精装、线装,简体、繁体等版本,获得第十九届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奖及苏州市优秀版权奖等奖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吴中小志丛刊》系列、《苏州旧志序跋汇编》系列及《常熟乡镇旧志集成》《昆山历代乡镇旧志集成》《昆山历代人物志》等典籍的汇编整理出版,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基础的史料,为城市文脉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示范。为了使地方志整理工作有序开展,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率先制定了旧志整理工作实施方案,部署较长时期内的旧志整理出版工作,确定由点到面、统分结合、循序推进的方针,为地方志整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二、〔康熙〕《苏州府志》编纂的时代背景及成书过程
明清易代之际,江南一带军民顽强抵抗清兵的过程中,经历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悲惨的事件,江阴、苏州、昆山等地因抗拒清朝的剃发令,奋起反抗,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统治逐渐稳定,江南社会日趋安定,经济文化发展的潜力再次被激发。康熙帝继位后,展现了其对文化、对儒学、对人才的重视,开设博学鸿词科,网罗人才,推行满汉一体政策,鼓励汉人入仕,编纂刊行文化典籍,行“稽古右文”之策,数度南巡,安抚江南。
顺治二年(1645)六月,“大兵驻城,抚定地方”。同时即沿明旧制,设立苏州知府,河南孟津人王镆首任知府。其后,直至康熙二十九年(1690)任职的卢腾龙,担任苏州知府者二十余人,皆为北方人,主要是奉天(今沈阳)人。其他府县各级官员,亦于同时次第设立。而清代省级行政长官的江苏巡抚,系改明代后期的应天巡抚而设,仍驻于苏州,是清廷对于苏州特殊政治经济地位的认可。
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首度南巡,检阅河工,治理水患,观风问俗,安抚民心。十月,驾临苏州,接见耆老,晓谕地方官员体恤民情,用心治理。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第二次南巡,再到苏州,其间还召见了在籍养病的翰林缪彤。
顺治三年(1646),清廷为稳固统治,开始开科取士,以使“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自顺治四年(1647)丁亥科苏州人顾予咸等考中进士,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十多年里,苏州一地考中状元者七人,探花六人,科目之盛,冠于天下。
顺治十七年(1660),河南巡抚贾汉复督修《河南通志》成书奏进。康熙十一年(1672),诏令各省“纂辑通志”,将该志“颁诸天下,以为式”。同时采纳大学士卫周祚建议,令各地设局修志,以备编纂《大清一统志》之需。次年因三藩乱起,修志之事暂时搁置。康熙二十二年(1683),礼部奉旨檄催各省加快纂修通志。此时苏州府志距上次明正德志刊成,已经过去一百七十余年,续修府志实属迫在眉睫,于是仍采用地方官员、士绅通力合作的模式,由官员主修,乡贤主纂,编修清代第一部《苏州府志》。
两江总督王新命于康熙二十三年为业已完稿的〔康熙〕《苏州府志》作序,称其任职未久,苏州知府赵禄星即请求其为志写序,说明此时志稿已编定。又据江苏巡抚宋荦康熙三十二年(1693)所撰序称,是书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仅能属稿”,“又阅十余年,更三守,而今始观厥成”。据此判断,是志编成于康熙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始刊刻成书。考志中记事,上起上古,下讫于康熙三十年(1691)。各卷所记内容,截止时间各不相同,如《祥异》记至康熙十九年(1680),《水利》记至康熙二十年,《杂记》记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等。卷25《田赋三》所记最迟,至康熙三十年十二月,康熙帝为蠲免各地钱粮给户部的上谕。人物部分,卷34《选举六》录载进士、乡贡、贡生、武举,最迟至康熙三十年辛未科。卷18《职官三》所录各级官吏,亦有记至康熙三十年闰七月者。说明成稿后至刊刻时,又补充了一些最新的内容。
参与本志纂修者颇多,主纂者两人。一是沈世奕,字韩倬,号青城,吴县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詹事府太子洗马,无意仕进,乞归乡养母,杜门著述,府志编成不久未及刊刻即辞世,著有《留余堂集》等。一是缪彤,字歌起,号念斋,学者称双泉先生,吴县人,康熙六年(1667)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侍讲学士,丁忧归,遂不复出,创办三畏书院,潜心教书,著有《双泉堂集》。主修者数人,为苏州府知府等主政官员。宁云鹏,字霁飞,奉天人,康熙十一年四月任苏州知府,十二年九月去职。府志中记载有他捐俸重修官衙、宝带桥及垂虹桥等事。赵禄星,字在中,奉天义州人,康熙二十二年四月任知府,二十四年二月去职。为修志事,“先之捐助,佐以赎锾”,捐出了自己的俸禄,加以官府的赎金补充。卢腾龙,字天御,奉天人,康熙二十九年十月任知府。“详宪设法,益以捐俸,晨昏董笃,始克竣工。”(〔康熙〕《苏州府志》高承爵序)
三、〔康熙〕《苏州府志》的内容与特点
地方志的纂修,自宋代初步定型,经元明时期的发展,至清代初期,体例已基本成熟。〔康熙〕《苏州府志》首卷置《苏州府城图》等绘图14幅,次列卷首《巡幸》,其后为正文82卷,分为50门。卷1古今沿革表、古今沿革详节;卷2分野星晷、祥异;卷3疆域、形胜;卷4城池;卷5官署、仓驿;卷6乡都,附市镇、村;卷7坊巷;卷8桥梁,附关津;卷9山阜;卷10水道;卷11河形;卷12至15水利;卷16至19职官;卷20户口、人丁;卷21风俗;卷22物产;卷23至26田赋;卷27徭役;卷28学校;卷29至34选举;卷35兵防;卷36至37祠祀;卷38至40寺观;卷41第宅;卷42园林;卷43冢墓;卷44古迹;卷45艺文;卷46至53宦迹;卷54吴世家,附封爵、氏族;卷55至79为人物,其中卷55至66列传;卷67孝友;卷68忠义;卷69至70文学;卷71武略;卷72流寓;卷73独行;卷74隐逸;卷75后妃;卷76至77列女;卷78艺术;卷79释道;卷80至82杂记,末附录旧序。大体府志应有的门类,基本齐全。
本志的特点,一是承前启后,体例规范。康熙志上承明代中期的〔正德〕《姑苏志》,下启乾隆、道光、同治三部府志。地方志的一大特点是“汇集旧书,剪裁新事”,明代中期以前地方故实,参考或摘录明代及之前志书的记载而成,并对前志简略的部分作了适当补充。自正德至康熙百数十年间史事,则根据各种文献史料加以增订完善,使得史志记载先后衔接,完整呈现苏州府在这一段重要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对于其后编纂的几部府志,亦多有启发。如本志新创的《巡幸》一门,乾隆志曾舍弃,道光、同治志恢复,并增补了乾隆帝南巡的内容。每一卷前有概括性的提示语,往往言简意赅,颇称精到。如《田赋》:“秦废井田,唐行两税,古今病之。然赋挈之重,未有甚于我苏今日者。计东南赋税当天下之半,而苏赋几当江南之半。民力几何,无惑乎官苦催科而民多逋欠也。”《人物·艺术》:“吴人多巧,书画琴棋之类曰艺,医卜星相之类曰术,梓匠轮舆之类曰技,三者不同,其巧一也。技至乎此,进乎道矣。”
二是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全书200余万字,皇皇巨著,体量大大超过同时期编纂的其他许多府志,其规模与苏州府的地域、地位相当。如王新命序所云:“俾方隅城市、武备兵防、科名学校、物产土宜、民生盛衰,以及忠孝节烈、天文艺文之类,远采旧闻,近摭逸事,上下古今,了然心目。”与许多府县旧志相比较,本志如此大的体量,却并没有在《艺文》卷收录诗词、文赋、碑刻、序跋等而仅录书目。部分诗文以双行小字附录于相关各卷中,更多的则因篇幅已大,未予收录,不能反映苏州文献之邦的特点,这或许应算本志的一大缺憾。
三是重视人物,突出重点。地方志书注重对于贤官良吏的表彰传扬,除重要人物有列传外,其他分门别类,各有名目,以彰显教化、借鉴的作用。本志之人物包括《选举》6卷、《宦迹》8卷、《人物》25卷,另外《封爵》《冢墓》等卷也以人物为主,其他卷中涉及人物者尚有不少,总篇幅占全书几近一半。按照清代学者章学诚《修志十议》中“例取盖棺论定,不为生人立传”的原则,本志《人物列传》所载最后一人为康熙十八年(1679)状元归允肃,康熙二十八年卒,初稿纂成时尚在世。吴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9载,苏州府“枕江而倚湖,食海王之饶,拥土膏之利。田赋所出,吴郡常书上上”。王新命序又谓:“土地赋税、水利兵农诸大务,尤为作志之切要。况东南之财赋甲于天下,而姑苏之财赋又甲于东南。”故本志于田赋、户口、徭役等涉及财赋盈缩、有关国计民生者,亦不惮烦琐、不吝笔墨,详细记载。再如春秋时吴越争霸,是苏州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志中有《吴世家》和《吴越事纪》两篇记之。
四是彰显特色,经世致用。苏州地处水乡,江河贯通,水网纵横,密布城乡,各朝为方便出行而建的桥梁众多,“诚泽国之盛观”。本志中记录桥梁达600余座,其兴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太湖占苏、湖、常三府,以其对于江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水道》卷作了重点介绍,还收录了王同祖《太湖考》一文,对于太湖之名称、面积、源头、支流等有详细描述。而《水利》4卷则可视为吴中地区治水兴利避害的专门论述,其中收录大量有关治水、治田、浚塘的记、书、疏、论等文章,极具实用价值。苏州园林名闻天下,《园亭》卷收录苏州地区园、亭、轩、圃、别业、山庄等100余处,并录有关记文及吟咏诗作,如南园、乐圃、沧浪亭、拙政园等。“自佛老之教兴,梵刹仙宫,所在多有,吴中为甚。”《寺观》3卷记载吴地佛寺、道观数百所,可见吴中佛道之盛。《风俗》《物产》各1卷,记载吴中民风、习俗、节日、花果、特产等,反映了苏州自古以来文教彬彬,风俗澄清,土物丰饶,货贸繁荣。
不可否认,由于时代的局限,旧志中也存在不少糟粕,尤其是其中的星野、列女、孝义、释道、祥异等门类中夹杂着大量糟粕,鲁迅对此已有尖锐的批评。〔康熙〕《苏州府志》也不例外,如其中所记尸解、求雨、割股疗亲、祷天损己益亲寿、妇女贞节等事,或荒诞不经,或空洞无物,或泯灭人性,阅读时需加注意。
四、〔康熙〕《苏州府志》的整理出版及其意义
〔康熙〕《苏州府志》的点校整理出版,是苏州旧志整理工程的重要内容,由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委托广陵书社具体组织实施。广陵书社在苏州地区的旧志整理出版中,与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等开展了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展现了专业的素养和务实的服务。聘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知名学者张学锋教授主持整理工作,张教授学风严谨,身为苏州人,对家乡既有感情,又十分了解,于是参阅典籍,核对旧志,废寝忘食,终于按时完成点校工作。点校整理过程中,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陵书社和张学锋教授保持着密切联系和良好沟通,及时解决参校文献、编辑规范等实际问题,并延聘专家进行审稿。2023年12月6日,在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召开〔康熙〕《苏州府志》点校本专家审稿会,南京大学徐兴无、省地方志学会张乃格、南京师范大学江庆柏、东南大学王华宝等四位评审专家参会,在事先审阅部分书稿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会后,整理者据此修订完善。广陵书社及时安排得力的编辑和审稿力量,认真进行编校工作,保证了图书的出版时间和编印质量。
整理者选择《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影印本作为整理底本的同时,首度挖掘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的彩色胶卷版,以与底本比对,弥补其不足。旧志大多存在文字讹误阙漏等问题,整理时校勘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此次点校,整理者在核校二十四史及苏州地方文献等相关史籍的同时,主要是本着“以志校志”的原则,参校宋、明至清初纂修的苏州府志及各属县县志,或者参考本书前后文,修订了大量文字错讹,并出校记加以说明。如《物产》卷中,“吴威王”改“吴桓王”一条,参阅了《吴郡志》《记纂渊海》《骈志》《广群芳谱》《广博物志》诸典籍,考订缜密可信。同卷录王禹偁诗,底本空缺“擎露”二字,据《姑苏志》补上,使之完整。旧志中许多内容都是枯燥乏味的,比如《田赋》,多是干枯的数字;《选举》,通篇为人名、职官名;而以双行小字附录于正文之下的诗词文赋等,篇幅甚至大大超过正文,连续几页的小字,校读时难免有伤目之虞。因此整理旧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了解古汉语、历史文化、地方掌故,熟悉古籍整理的规范,还需要严谨认真、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阅读此书,感受更深。
南宋郑兴裔《广陵志序》说:“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甚重典也。”地方志对于存史资治、鉴往知来、教化民众、延续文脉具有独特的作用,故历代统治者多重视,地方官员视为本职工作,才有本志的数任知府接续、捐俸纂修,成此巨制。
本书采用简体横排的形式,开本阔大,印装精美,甚便读者阅读收藏。其丰富的内容、广博的资料,对于了解和研究苏州历史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严密的体例、简洁的文风,对于后来修志者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曾学文,广陵书社原总编辑、编审。)
栏目编辑:计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