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 新四军在江苏

开辟茅山根据地,打响挺进江南第一仗

2024-10-23    


IMG_256

新四军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


镇江是一片与新四军英名紧密相联的红色热土。1938年6月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镇江成为新四军东进、北上、南下的战略基地。新四军在镇江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创造了辉煌的战绩。正如屹立在茅山之巅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碑文所述:“……五万子弟踊跃参军,浴血战斗五千余次,毙伤俘敌四万多名,七千将士壮烈捐躯,其勋劳业绩,彪炳史册。”新四军在镇江的战斗历程,在抗战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新四军在镇江战斗过的主力部队


01皖南事变前


新四军先遣支队。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组建先遣支队,深入苏南敌后开展战略侦察。先遣支队由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支队抽调部分团以下干部和各支队的侦察连组成,共400余人,粟裕任司令员。4月28日,先遣支队从皖南岩寺出发,5月下旬进入镇江。后派出三个侦察组分别对南京、常州、镇江方向进行侦察。6月15日夜,先遣支队在句容下蜀完成破袭铁路的任务。6月17日,先遣支队在镇江韦岗伏击日军车队,取得新四军在江南的首战胜利。韦岗战斗后,先遣支队撤销,人员分别回归各支队建制。


新四军第一支队。1938年春组建,下辖第一、第二两个团,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6月中旬挺进苏南,展开于镇江、句容、丹阳、金坛等地区。10月第一团调回皖南,第三支队第六团调至苏南,划归第一支队指挥。此后,新四军挺进纵队、新六团等部先后隶属第一支队建制。1939年11月,第一支队、第二支队领导机构合并,在溧阳水西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新四军第二支队。1938年春组建,下辖第三、第四两个团,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7月挺进苏南,展开于江宁、当涂、溧水、高淳等地区。10月第四团接替第一团进入句容,在以郭庄庙为中心的地区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1月第三团调回皖南归军部直接指挥。11月第四团主力北渡长江,在扬州等地区开展抗日斗争。同月第二支队建制撤销,部队编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IMG_261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1939年11月组建,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罗忠毅任参谋长,刘炎任政治部主任。统一领导第二团、第四团、新六团、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挺进纵队(简称“挺纵”)和苏南地方抗日武装,共14000余人。1940年7月江南指挥部机关及主力部队北渡长江,改建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同时在丹阳界牌成立新的江南指挥部,罗忠毅任指挥,统一领导留在苏南坚持斗争的新四军各部。11月江南指挥部建制撤销。


新四军新二支队。1940年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决定,以原第二支队机关为基础,组建新的第二支队司令部,下辖新三团、第四团,罗忠毅兼任司令员,廖海涛任副司令员。新二支队坚持在茅山、太(湖)滆(湖)地区开展抗日斗争,后根据形势发展,又增辖独立第一团、独立第二团及各县区武装,部队发展到3500余人。皖南事变后,新二支队编入新四军第六师。


02皖南事变后


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1941年3月新四军第六师正式宣布成立,谭震林任师长兼政治委员。活动于茅山地区的新四军新二支队改编为第六师第十六旅,师参谋长罗忠毅兼任旅长,廖海涛任政治委员。11月罗忠毅、廖海涛在溧阳塘马战斗中双双牺牲,谭震林兼任第十六旅旅长。1942年年底,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主力奉命从苏中地区南下,与第十六旅合编为新的第十六旅,王必成任旅长,江渭清任政治委员,共5000余人。部队分散在镇江、丹阳、句容、江宁、溧水、溧阳等地开展抗日斗争。1945年初,第十六旅改编为苏浙军区第一纵队。


IMG_263

活跃在茅山地区的新四军第十六旅部队


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新四军第六师成立后,活动于苏南东路的新四军新三支队改编为第六师第十八旅,江渭清任旅长,温玉成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五十二、第五十三、第五十四团。4月在丹北成立第五十一团,归第十八旅建制。下半年日伪对苏南东路发动“清乡”后,第十八旅主力西撤至澄(江阴)西、丹北地区休整,并对顽忠义救国军的袭扰进行反击。10月第十八旅主力北渡长江,进入江(都)高(邮)宝(应)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在镇江的主要战斗

韦岗战斗。1938年6月17日,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在位于镇江西南的韦岗设伏。经半小时激战,共毙伤日军土井少佐以下20余人,击毁汽车4辆。这是新四军在江南首战获胜,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凶焰,极大鼓舞了苏南军民的斗志。陈毅曾赋诗祝贺:“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交战,脱手斩得小楼兰。”


IMG_266

韦岗战斗战场旧貌


新丰战斗。1938年7月1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一营在团政治处主任萧国生和营长段焕竞率领下,夜袭丹阳新丰火车站。经3个多小时激战,最终采用火攻解决战斗,全歼守备车站的日军40余人。丹阳8个乡的抗日自卫团配合作战,负责警戒和破坏铁路、公路交通,使京(宁)沪铁路和镇澄公路一度中断。这是新四军在江南首次攻击日军据点的战斗,也是新四军首次夜间战斗。


句容城战斗。1938年8月12日夜,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在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团参谋长王必成指挥下,攻打句容县城。部队迅速攻克东门城关和伪自治会驻地,但在攻打伪县政府和天主教堂时形成僵持。至13日凌晨,因敌援兵逼近,第二团主动撤出战斗。此次战斗,共毙伤日军40余人,伪自治会人员及伪军60余人,缴获军用品一批。这是新四军进入苏南敌后以来首次集中一个团的兵力作战,也是首次攻打县城的战斗。


东湾战斗。1939年2月8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团长王必成率第二、第三营夜袭日军句容东湾据点。经4个小时激战,全歼东湾据点守敌一个中队,并重创日军增援部队,共毙伤日军110余人。此次战斗,创造了新四军在敌“梅花桩”据点群中围点打援的模范战例。


上下会战斗。1939年3月7日凌晨,日伪军出动5000余人突然向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驻地镇江上会、下会合击而来。团长王必成决定以一部兵力担任掩护,主力从西北白云山方向突围。经8个小时浴血苦战,第二团终于胜利突出重围。战斗中,共毙伤敌人100余人,第二团政治处主任萧国生等60名新四军指战员牺牲。


IMG_267

萧国生烈士


贺甲战斗。1939年11月8日上午8时许,驻镇江宝堰的三四十名日军外出“扫荡”返回途中,在丹阳塔路头村被丹阳独立支队伏击,但战斗陷入僵持。新四军新六团团长段焕竞闻讯率部前来合击,残余日军逃至贺甲村固守待援。12时许,100余名增援日军突入贺甲村与守敌会合。当日下午,新四军第二团团长王必成率部火速赶来支援,连续对贺甲之敌发动攻击,双方白刃搏杀,战况惨烈。经近30个小时的激战,至9日下午1时贺甲守敌终被全歼。这次战斗,击毙日军大尉中队长以下168人,俘敌3人,缴获轻机枪4挺、掷弹筒2具、步枪100余支。新四军亦伤亡指战员220余人。贺甲战斗是新四军在苏南歼敌最多、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斗,也被称作延陵大捷。


赤山战斗。1940年5月14日,新四军新二支队副司令员廖海涛率支队直属队和第四团第三营在句容赤山设伏。经3个多小时的激战,将从湖熟据点出发“扫荡”的日军一个中队大部歼灭,击毙日军中队长以下100余人,缴获步枪60余支、机枪2挺、九二式步兵炮1门。这次战斗,首开江南新四军缴获日军大炮的纪录。


新四军经镇江东进北上南下的战略行动

01东进


新四军第二团东进。1938年9月中旬,第二团参谋长王必成奉命率第一营从茅山出发,向苏南东路的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地区开展战略侦察,为主力东进北上作准备。第一营在东进中摸清了当地的敌情、民情、社情和地情,与倾向我方的地方武装建立了联系。10月下旬,王必成完成侦察任务率部西返,同时将东路的梅光迪、朱松寿等部地方武装带回茅山整训,改编为“江抗”三路。


新四军第六团东进。1939年5月初,陈毅派叶飞率第六团从茅山向苏南东路的无锡、江阴、常熟、苏州、太仓地区挺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第六团在武进戴溪桥与“江抗”三路会合,成立“江抗”总指挥部。“江抗”在东进中连续取得黄土塘、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等战斗胜利,震撼了上海、南京和京沪铁路沿线的日伪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政治影响,同时使部队得到扩大,装备得到改善。国民党顽固派对此十分嫉恨,指使国民党特务武装忠义救国军不断寻衅,“江抗”被迫自卫反击,于10月上旬西移至扬中休整。


IMG_271

第六团东进前陈毅(左一)与团领导合影


02北上


新四军挺进纵队北上。从1938年下半年起,管文蔚领导的“挺纵”即不断向北发展,先后攻占了新老洲、扬中等“江心跳板”,并控制了长江北岸沿江地区的嘶马、大桥及其周围二三十华里的区域,建立了继续北上的前进阵地。1939年10月下旬,“挺纵”、“江抗”在扬中合编为新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后,除留第二团和第四团一个加强连分别在江南和扬中坚持外,其余部队先后于11月底和1940年1月初北渡长江,在扬州、泰州地区开展抗日斗争。至此,苏南新四军有4000余人到达苏北,并控制了长江渡口,形成了足跨长江两岸,随时可以向苏北发展的有利态势。


IMG_273

“挺纵”、“江抗”在扬中合编会场


新四军第四团北上。1939年秋,驻泰州的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李明扬派人与陈毅联系,请新四军协助其运送弹药过长江。陈毅决定借机派部队北上。11月中旬,陶勇、卢胜率第四团团部和第二营,以护送弹药的名义,经扬中北渡。随即与管文蔚部梅嘉生支队合编,改称苏皖支队,进入扬州、仪征、六合、天长地区开展抗日斗争,成为苏南新四军进入江北的第一支主力部队。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北上。1940年6月,国民党顽固派在苏南、苏北向新四军步步进逼,陈毅鉴于在苏南、苏北同时对付顽固派已不可能,遂于6月15日毅然决定将苏南主力移往苏北,并向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作了报告。6月18日,新四军第四团、新六团、新三团等部在茅山西塔山击溃顽军两个团,为主力渡江北上排除了干扰。6月29日,因郭村战斗打响,陈毅轻装简从,从镇江大路登船,经扬中先行渡江北上。与此同时,粟裕率江南指挥部机关和主力第二团、新六团开至丹北地区,于7月8日经扬中渡江,到达江都吴家桥地区,投入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IMG_274

陈毅在扬中江边


03南下


新四军第二旅南下。1942年年底,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王必成率第一师第二旅主力2000余人从苏中渡江南下,加强苏南的抗日力量。12月31日,第二旅经新老洲渡江,在镇江大路登上南岸。部队过境辛丰运河时,因人多时紧,除一部分搭竹排过河外,其余均直接从辛丰桥上通过。之后越过京沪铁路封锁线,直抵茅山脚下。1943年1月13日在溧水白马桥与第十六旅会师。


新四军第一师主力第一批南下。1944年12月,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率第三旅主力和干部队共7000余人从苏中南下,开辟苏浙皖边区。12月27日夜,部队分东西两路同时渡江。西路部队由粟裕亲自率领,从龙潭、下蜀之间登陆,越过京沪铁路封锁线,沿镇江、句容边界山区南下,到达茅山地区的陶庄。东路部队由第一师参谋长刘先胜、第三旅旅长陶勇率领,从大港王家山嘴登陆,在大路、大港地区短暂休整后,经辛丰越过运河、铁路封锁线,到达茅山地区。1945年1月,以粟裕为司令员的苏浙军区成立,东南地区的革命斗争形势由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新四军第一师主力第二批南下。1945年4月初,新四军第一师副师长叶飞率第一旅主力6000余人以及淮南、苏中数百名地方干部,渡江南下苏浙军区。4月7日,叶飞率大部队从新老洲高桥、荷花池渡江,在大港王家山嘴登陆。经过辛丰镇据点时,为避免日军察觉,巧用门板支撑住电网,在电流不断的情况下使部队顺利通过。部队随后越过京沪铁路封锁线,到达丹阳西部地区。翌日午后,南下部队经太平山穿过溧武公路封锁线,南下浙西。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烽火硝烟的抗战岁月里,广大镇江人民坚定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周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形成,社会各界群众抗日团体普遍成立,人民群众拥军慰劳、运送物资、提供情报、救护伤员、踊跃支前、参军参战,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人民战争画卷。新四军在镇江留下的精神财富和工作经验,在今天中国式现代化镇江新实践中仍具有宝贵的现实价值,并将永远为镇江人民所纪念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