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分享!2024年江苏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月29日,江苏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总结交流2023年全省地方志工作,研究分析近年来实践中的经验启示,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作题为《自觉扛起新的文化使命 高质量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讲话。现将讲话全文分享如下,以飨广大读者。
高质量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
——在2024年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左 健 伟
(2024年2月29日)
同志们: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新春伊始,我们召开这次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总结交流2023年全省地方志工作,研究分析实践中的经验启示,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自觉扛起新时期新的文化使命,努力推动江苏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走在前、做示范,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智慧力量。刚才,大家分别汇报了去年工作完成情况以及今年工作打算,思路清、干劲足、成果多。下面,我讲几点想法和意见。
2023年全省地方志工作取得新成绩
2023年,全省地方志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从“国之大者”的角度统筹地方志工作全局,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新突破、新进展。全年全省地方志系统编纂各类书籍653部,比上年增长163部,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或圈示地方志工作17次,市县区领导批示地方志工作34次、调研地方志工作28次。这在江苏地方志工作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去年,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欣专题调研地方志工作,出席全省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推进会议并进行工作部署,对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等中央主流媒体10多次宣传报道江苏地方志工作。《中国城市报》两次整版介绍省地方志办公室在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培根铸魂修志育人等方面的创新举措。省政府网、新华日报等联合推出的“在线访谈”,以“以面向未来的地方志,记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为题,专题介绍江苏地方志工作创新做法。《新华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古老江苏方志,‘活’起来‘火’起来”为题,大篇幅报道省地方志办公室在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上的工作成效。
(一)主题教育成果显著。全省地方志系统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取得明显成效,相关做法多次在新华网、学习强国、新华日报、江苏新时空等媒体上刊播、推送。坚持把“学思想”作为第一要求和贯穿始终的主线,引导党员干部扑下身子学、潜下心来悟,着力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入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办党组书记带领部分设区市地方志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到上海、浙江、福建等地调研,深入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方志情怀,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地方志工作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无锡在全国首创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情地情教育。深入开展“三对照三排查”,出台全国首个《关于推进全省乡镇(街道)、功能区年鉴编纂工作的意见》,编制印发全国首部乡镇年鉴编纂导则,出台全国首个《关于数字方志高质量建设的实施意见》,切实解决影响地方志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
(二)主题志鉴精彩亮相。全省地方志系统主动策应年度重大主题,编纂主题志鉴。省地方志办公室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编纂出版全国首部古代城市图志——《江苏古代城市图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推介。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场会上,《江苏古代城市图志》作为会议资料分发给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领导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代表,要求全国各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意吸收借鉴古人留下的文献遗产。在省政府主办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交流会暨企业家太湖论坛上,《江苏年鉴》英文版作为大会宣传资料,分发给参会的重要国际客商,助力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世遗湿地 中国盐城》《志说扬州运河十二景》《连云港概览(2023)》等主题志鉴在2023全球滨海论坛、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2023中国—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圆桌会议上成为一抹亮色。
(三)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有序推进。去年11月,省政府召开全省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推进会,各地通过会议部署、领导批示、出台政策措施等多种形式,推动编纂任务落地落实。常州、泰州、无锡梁溪等地主要领导作出批示,连云港、盐城、阜宁等地出台政策措施,无锡、徐州、常州、苏州、连云港、无锡锡山、苏州吴江、涟水等地召开专门会议,全力推动编纂任务落地落实。省地方志办公室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3期编纂业务培训班,带动全省开展镇村志编纂培训500多场,参训人员超1万人次。每半年通报编纂进度,开展首届镇村志质量评定,高质高效推进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至年底,全省具备编纂志书条件的1200个乡镇(街道)中,1116个已出版和启动编纂,编纂覆盖面93%,其中2023年新出版51部。“江苏名镇名村志”当年出版7部,累计已出版34部,在助力乡村振兴、招商引资、文旅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综合年鉴编纂提质扩面。持续巩固全省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成果,省、市、县(市、区)三级109部综合年鉴全部完成编纂出版。截至年底,全省创成中国精品年鉴10部,占中国精品年鉴入选数量的八分之一。继南京之后,南通、连云港入选中国精品年鉴区域试点单位。在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中,江苏27部年鉴被通报表扬,其中8部年鉴获评特等、7部年鉴获评一等。《江苏年鉴》连续七届获全国年鉴最高荣誉,成为全国获特等荣誉次数最多的年鉴。持续推进省级精品年鉴创建培育,累计打造32部省级精品年鉴,占全省三级综合年鉴近三分之一,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大力推动年鉴编纂向部门、行业和乡镇(街道)、功能区延伸,确定20部乡镇(街道)、功能区年鉴编纂试点。继昆山、常熟之后,年内,张家港和苏州市吴江区乡镇(街道)、功能区年鉴编纂实现全覆盖。
(五)重点史志作品进度加快。实施江苏省重点史志作品编纂出版资助计划,《明孝陵新志》等重点史志作品出版见书,《南京援藏建设志》《南京云锦口述记忆》《影像苏州》等重点史志作品提交出版。完成《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建设志》编纂任务,生动展示江苏援疆的累累硕果和援疆干部人才的卓越风采。《江苏历代方志考》《江苏新方志提要(市县卷)》交付出版,编纂《这里是江苏》省情读本,展示江苏历史文化的神韵气度和鲜明地域形象。
(六)地域文化研究打出品牌。围绕长江文化和江南水文化、里下河地区地理与文化、江南茶文化、传统家规家训、南京都邑文学、淮盐文化等主题,深入挖掘江苏地方文脉和历史文化,提高《江苏地方志》杂志在学界的关注度,赢得社会广泛好评。举办里下河地域文化研讨会和“问道惠山”“新时代视域中的张謇与中国现代化”“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朱柏庐与《治家格言》”4场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验收第一批、发布第二批江苏社科地方志精品工程课题,举办地方志学术年会,与江苏师范大学、东方娃娃杂志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地方志学术研究再上新台阶。
(七)即时性记录影响扩大。《江苏记录》连续五年入选省“两会”会议资料;创新编纂的《江苏影像》,作为《江苏记录》姊妹篇,也连续两年入选省“两会”会议资料,受到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的喜爱和一致好评。在省地方志办公室示范带动下,全省编纂即时性记录产品123本,淮安、扬州实现即时性记录编纂全覆盖,盐城、泰州覆盖率超过80%。全省42种史志鉴和即时性记录产品入选当地“两会”会议资料,其中13个设区市中有8家上会,成为地方志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举措和特色亮点。《江苏微记录》赠阅范围不断拓展,除向省级机关提供外,2023年起每月向省委党校主体班学员宿舍提供650本。
(八)省情影像志大放异彩。全省地方志工作机构通力协作,主动顺应现代知识传播体系变化,创新实施《江苏省情影像志》项目。首批推出乡土江苏系列,在“方志江苏”视频号上线33集,南京、徐州、常州、连云港、淮安等12家市级党委政府发布平台和宜兴、新沂等30家县级党委政府发布平台转发,省广电总台在综艺频道、荔枝新闻客户端、江苏IPTV播出,好评如潮。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和东台市富安镇等5集影像志播放量达到10万+,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和宜兴市祝陵村影像志点赞数达到1万+。众多中小学校将其作为“开学第一课”和爱家乡德育课程。《江苏省情影像志》在留存地方历史、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提升地方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方志文化宣传有声有色。“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全年推送文章2700余篇,推送视频301个,读者留言1.3万条,打造多个专题系列,推出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产品,推送的文章多次被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学习强国、国家人文历史、中国国家历史、北京西路瞭望等媒体转载。江苏方志大讲堂走进11个设区市,全年举办26期,现场听众2000余人次,辐射观众200多万人次。南京、淮安、扬州、泰州、宿迁继续开设江苏方志大讲堂分讲堂,形成矩阵效应。省志办与省广电总台继续联合主办“Fun知·江苏”跨年知识大会,并首次与市县联动,直播总观看量1300万人次。与江苏有线合作,共同打造“Fun知·江苏”电视专栏频道,设“方志故事”“省情影像志”“方志大讲堂”“文史赏听”4个板块,观看数据在江苏有线全部专栏中名列前茅。江苏地方志系统连续第四年参加江苏书展。5天展期,有超4万名书友到“方志江苏馆”参加活动,累计2313万人次在线观看直播。由省方志馆研发并收藏的江苏13个设区市的地标文化章,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1.6万多名年轻人盖章打卡,给书展带来了大量人气。
(十)史志馆联盟渐成规模。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44个史志馆联盟,2023年成员场馆新增385家,总数达到813家。优化改进“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小程序,界面更合理、使用更便捷,上线成员场馆707家。南京史志馆上线“联盟场馆资源地图暨市方志馆智慧云游系统”。淮安市借助史志馆联盟,发布适合广大中小学生暑期体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风情”“乡村振兴”四条研学线路。张家港组建“盟以养正”史志馆联盟,建成了全省第一家青少年史志教育馆。昆山形成历史文化、红色研学、高质量发展三大主题线路。南通市海门区推出“馆长说馆”系列微视频等活动,进一步弘扬张謇文化、江海文化、地方文化、红色文化,切实提升史志馆联盟的传播力。
(十一)数字方志实现突破。省志办出台《关于数字方志高质量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实现地方志数据的精准全文检索能力。截至2023年底,建成了全省地方志数据资源中心、数据交换中心、全文智能检索服务中心、版本资源管理中心,以及可拓展可裂变“智慧方志馆”门户。基本实现三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所藏省内地方志书籍汇聚、检索、对外交换、共享、版本保存和全文智能查询检索服务功能。全省65家地方志工作机构开展试点工作,无锡、连云港、淮安、扬州、泰州、宿迁等6地实现市、县两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试点工作全覆盖。截至年底,累计完成2432本地方志资源数字化工作,生产出536万条文本知识单元数据、22万条多媒体知识数据,累计字数28亿字。其中,淮安、连云港两地率先完成方志资源数字化工作。南京市、泰州市、昆山市、常州市武进区等地进展速度也较快。
五年来地方志工作的巨大变化和经验启示
长期以来,地方志给人的固有印象是“常伴青灯黄卷”“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默默无闻,是志书修完后被“藏之深山”“束之高阁”的神秘难测,是被笑称为“辛苦、清苦、艰苦、痛苦”的“四苦”全书,是“与时代远隔一个时代”的漠然脱节。五年多来,在全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江苏地方志事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地方志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让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最能反映我们方志人工作状态的是政务信息,干得多政务信息才会多,2021年全省地方志政务信息比2020年增长40%,2022年增长108%,2023年又增长39.8%。
二是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实现了从原来单一的修志编鉴到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转变。
三是工作成果持续成倍增长,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到“雨后春笋”的转变。
四是社会知晓度大幅度提升,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从少人问津到炙手可热的转变。
五是合作对象大幅度增加,“朋友圈”越来越大,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合纵连横”的转变。
总结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我认为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思想上破冰:打破禁锢,敢试敢闯
“撼山容易,撼人心难。”要改变行动,首先要改变的是一些固有的思想。思想禁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员闭环、环境单一,见得少,二是自我设限、自我期待比较低。地方志仅仅是记录历史的,地方志是滞后于时代的,地方志就是几十年编一本书,地方志的同志是无法流动的、职业生涯是可以一眼望到头的……这些都是一些长期存在的桎梏和偏见。
一是解决人才激励的问题。这五年,我们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开展年鉴质量评定、镇村志质量评定、市县地方志特色创新项目评定,表彰地方志系统政务信息报送、方志文化宣传、《江苏省情影像志》等方面工作的优秀组织单位和个人,鼓励担当作为,推动形成开拓创新、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提振了系统内争先进位的精气神。因业绩突出,连云港、盐城等地方志工作机构获立功奖励,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在今年市高质量考核中获得一等奖,这都是以前不敢想的。我们搭建平台,挖掘想干、愿干、积极干,能干、会干、善于干的同志,给他们施展手脚的舞台。有的同志通过我们的“方志青年说”被上一级机构或宣传部门调任,有的同志因为在跟班学习中表现优秀被省政府办公厅调走,有的同志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被提拔重用,有的同志潜心钻研成为领域内的行家里手。所以不是同志们以前不努力,而是要搭梯子、给平台,要引入竞争机制,形成“鲶鱼效应”,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形成风清气正的环境,让同志们知道“有为才能有位”。
二是解决传统现代衔接的问题。作为中国古代显学的地方志,在当代长期处于知之甚少、传播甚弱、影响甚小的状态,主要原因是地方志工作还没有摆脱古代方志的基本思路和路径。在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历史记载的形态从纸质书籍向图片、音视频和实物转变,历史记载的主体也从修志人向新闻媒体、政务新媒体,甚至自媒体转变。因而,仅有传统的大部头资料书形态的地方志书是远远不够的,还抱残守缺地认为“编好书就够了”是不对的。今天的事情就是未来的历史,“志”就是记,记当地之事、时代之声,就是地方志的职责。要与时代接轨、与社会同频,把思想前置、把眼光拉回,用心倾听大众的声音,吸引大众的视线,进行更大力度的、更广领域的改革。用即时记录、全媒体志书、影像志、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推动方志产品的多元化、时尚化,补传统志书不足;用科技赋能,推动传统方志向智慧方志转型。
三是解决不愿不擅宣传的问题。以前,因为工作战线拉得长、产品单一等种种原因,地方志宣传工作颇为不畅,社会各界对我们的认识很模糊。长期伏案、认真踏实的工作习惯,也让地方志的同志们不愿宣传、更不擅宣传。但“酒再香也怕巷子深”,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重视宣传,就等于拱手让去半壁江山,就等于自甘平庸,然后陷入不被重视、自怨自艾的怪圈。这五年,我们致力于扭转认知,在宣传推广方面下大力气,开讲座、办晚会、进书展、做节目,不遗余力,力求让方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南京等市地方志工作机构专门还设立了宣传处,宣传工作做得风生水起。
(二)行动上破局:稳打稳扎,善作善成
一是敏锐视角,服务中心。地方志是“官书”,政治性是其根本属性,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是地方志的应有之义。这五年,我们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脱贫攻坚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编纂主题志鉴,整理出版旧志典籍。主动融入重大战略,在年鉴、镇村志编纂等方面,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积极推动志鉴作品转化落地,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等各类高层次会议和活动,放大地方志工作声量。
二是先行先试,逐步突围。这五年,江苏地方志每一项创新工作背后,都有试点地区、试点单位先行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是乡镇年鉴编纂、镇村志编纂、扶贫志编纂、中国精品年鉴区域创建,还是三级智慧方志馆建设、史志馆联盟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情地情教育项目,都是先试点、再推开,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稳扎稳打,最后形成一个个基础牢固、机制成熟的阵地,打造出具有学习借鉴价值的特色样本,为大规模推行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支持。万事开头难,头开好了,努力去做了,一切就不难了。
三是搭建平台,上下联动。这五年,省志办从志鉴编纂、新媒体传播到文化活动,都搭建了一系列的平台,树立了一个个有社会彰显度的品牌。这些平台,虽然是省志办设立的,但得到了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积极响应,无论是志鉴编纂,还是公众号、大讲堂等多媒体运营,还是影像志拍摄、杂志专题策划等,都汇聚了省市县三级合力,统一品牌,统一策划,分级负责,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真正把地方志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发挥出来。另一个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是项目组运作模式,省志办的重大工程图志、援藏援疆志、微信公众号都是项目组,打破壁垒,汇聚资源。
(三)影响上破圈:开门修志,合作共赢
一是做强自身、创新发展。强人必须先强己。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帮助他人、才能吸引他人。被称为“方志之乡”的江苏,拥有庞大的地方志资源存量,并不断发展增量,底子非常好。流传至今的江苏旧志有近千种,占全国的1/10左右。在这么好的基础上,江苏方志人继续大踏步前行,每年编纂几百部书,编纂字数逾亿字。“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转型五年,粉丝增长近百倍,影响力位居全国地方志系统省级首位。以前一篇文章点击过千,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现在过万的文章比比皆是,日均点击量超2万,从而形成了非常强大的虹吸效应,来稿量和来稿质量大幅度提升。
二是利他互惠、开源引流。为什么媒体、部门、高校等都愿意、甚至主动要来和我们合作?这是因为地方志具备时间、领域等广度上的优势,我们的资源更丰富、更有综合性。因为我们具有利他思维,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媒体朋友缺选题、缺内容,我们就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内容,比如省情影像志,文案是地方志系统提供的,这在影视制作领域大概是独一无二的。专家学者需要平台、交流渠道,我们就提供大讲堂、论坛、学术年会。高校需要方志资源、学生实践机会,我们就成立方志馆分馆、开放智慧方志馆渠道,同时给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基层政府需要宣传,我们就提供参与江苏书展、影像志的机会,在杂志、公众号上发表地情文章等等。因此,我们得到了来自各级政府、主流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三是开门修志、形成合力。只靠地方志一个系统的力量,是做不好历史记录工作的。比如我们的二轮省志50本分志的编修主体,不是省志办,而是各省级机关部门单位;省志10本专志的编修主体,也不是省志办,而是部分省级机关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我们运用所能运用的所有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关注并参与地方志工作中。深化与省级各部门单位的交流合作,推出了更多联合编纂、联合主办、联合发布的史志作品。通过战略合作、资源共享、品牌共建,汇聚了更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吸引更多专家学者、作家、文史爱好者加入方志事业,形成地方志源源不断的内容输出能力。同时,将方志的内容资源与主流媒体的渠道资源深度融合,深化与广电、报社等的合作,让地方志不断出圈。
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进地方志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4开年以来,地方志工作就收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市县领导批示就有18次。2月4日,马省长在省地方志办公室报送的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和2024年工作要点上作出批示,要求“持续抓好品牌建设”,点出了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路径和关键:唯有通过立体化打造品牌、全方位吸引资源、多角度开展宣传,才能更好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继续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品牌,代表着高于其他产品的品质感和竞争力,代表着在社会大众眼中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意味着开拓扩张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更是理想、情怀、价值观的充分体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在地方志品牌建设方面,我们已经达成了统一的思想认识、打开了工作局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外界对地方志工作的期许不断提高、“棘轮效应”已然形成。我们将2024年定位为江苏地方志品牌建设提升年,就是要在这样良好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再增势能、再上台阶、再攀高峰。
(一)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打造高品质志鉴品牌
质量第一、质量就是生命,是我们要时时提起、天天挂心的事情。所谓品牌,质量过硬一定是第一要求,更何况志鉴产品不是一过性的,而是白纸黑字、铭文刻石、流之后世的。江苏的年鉴工作、镇村志、即时性记录、影像志、智慧方志等,都在全国打出了影响、打出了品牌。市县各级也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特点的高品质志鉴产品。每年我们举行全省创新项目评定,也是发掘品牌、发现优长的方式。连云港的“连鉴”、南通及海门的“张謇文化品牌”、镇江的史志“镇”有益等,都是很好的代表。要认真总结推广这些年开展质量建设的好思路好做法,将精品意识贯穿于编纂出版的全过程,努力打造精品志鉴“五大工程”,创造出更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标志性方志文化成果。
一是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这是党委政府交给地方志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近年来志书编纂中的旗舰工程。大家要高度重视,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多方谋划、给予保障,确保目标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各地要按月度、季度等制定详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并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并主动协调解决编纂过程中的困难问题。要常下基层、贴近指导,特别是在组建编纂队伍、强化业务培训等方面狠抓落实,在积极参加省志办举办的全省层面培训班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研讨会、推进会、开发利用会议等,建立各类型的专家库,加大业务指导的覆盖面和针对性。在大家每天报送的工作信息中,可以看到这些工作每天都在推进,希望进一步坚持、进一步做好。为推进镇村志工作,今年我们将在每个季度组织一场大规模编纂实务培训,编写出版《江苏省镇村志编纂指南》,继续开展江苏省镇村志质量评定。希望大家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努力确保进度和质量,塑造品牌、打造精品,扩大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社会影响力。
二是年鉴编纂扩面创优工程。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乡镇(街道)、功能区年鉴编纂工作意见和编纂导则,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特别是被确定为试点的20家单位,要高度重视、勇敢探索,闯出基层年鉴编纂的新路子。要推动行业、专业年鉴向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扩展,我们已经初步制定了今年到各个省级机关调研走访的计划,一是继续做好志鉴产品的摸底,二是激发各部门单位历史记录的自觉。要积极参与精品年鉴工程建设,今年大家争创精品的热情特别高涨,5家申报了中国精品年鉴,15家申报了江苏精品年鉴,同时,省志办积极支持基础好、影响大的地区争创全国精品年鉴区域试点。精品创建不是口号、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付之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努力,特别是各位在坐的一把手和分管主任要切切实实高度重视。勇于打破原有思路,不畏困难、不厌其烦地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达成创建目标。
三是即时性记录推进工程。即时性记录这个品牌,经过短短5年的发展,在全国已经颇具影响。很多兄弟省份为此专门来调研取经。新一年,希望越来越多的地方重视此项工作,从原来的记录历史到更积极地记录当下,扩大即时性记录产品的覆盖面,创新即时性记录产品的编纂形式,更好地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
四是重点史志作品编纂工程。要高质量完成《雨花台志》《退思园志》《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志》《宿迁乡土志》等4部志书编纂出版任务,积极做好《江苏港口史》《江苏运河史》《张謇志》《沭阳县扶贫志》《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志》《花果山新志》《中国丹阳眼镜志》等11部作品的培育工作。在做好2024年工作的同时,对于2025年资助计划项目,各地要深入研究,从世界视角、中国视角和江苏视角三个维度,挖掘江苏重大地理、历史、文化标识,展现江苏形象,彰显江苏特色,记录江苏成就。
五是旧志整理出版工程。2022年5月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全书530册,这是江苏地方志系统的集大成者。去年我们又完成了《江苏文库•方志编》的编纂任务,共出版378册。在影印的基础上,各地还做了很多点校整理工作,比如省志办点校了《江南通志》,各地点校整理了如《连云港历代方志集成》等旧志。全省地方志编纂成果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完成旧志点校整理8部,2022年14部,2023年23部,每年大幅度增长。要以肩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高度自觉,继续加大优秀古代方志古籍的点校出版力度,并重视活化利用,从“故纸堆”翻出“新花样”、把“旧志书”做成“好产品”,找到传统与时代结合的最佳打开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留下文化根脉。
此外,要重视地方史的编纂工作。《江苏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已明确提出,“探索地方史编研工作”“逐步将地方史编研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在这方面,南京、无锡等地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和表率。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关键是找到可以合作的高等院校,向市委、市政府提出编纂《通史》的建议,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此外,继续编纂开发各类地情书,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二)以服务群众为核心,提升方志文化宣传品牌影响力
这几年,江苏地方志工作之所以能获得“十分”的关注与赞誉,可以说“七分苦干”加“三分宣传”。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运用好现有宣传平台,建设好新媒体、方志大讲堂、史志期刊、史志馆联盟等方志宣传“四大矩阵”,细细耕耘、久久为功,不断提升地方志工作的社会知晓度、群众满意度。
一是打造新媒体矩阵。包括微信公众号在内的新媒体,早已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做好宣传工作最有利、最直接的抓手。要继续建设以“方志江苏”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矩阵,让活跃的公众号更好地发挥宣传阵地作用,让一些沉睡的、阅读量低的公众号苏醒过来。淮安、泰州、宿迁等地方志工作机构在公众号、新媒体方面成绩突出。各级要联动起来,聚焦大事要事、社会发展、地域特色等,共同做好公众号内容的专题策划,做好优质稿源的互鉴共享,进行工作经验的多多交流。
二是打造方志大讲堂矩阵。2024年“江苏方志大讲堂”市县专场的计划已经下达,初步安排23场,加上省方志馆的大讲堂,平均每个月2-3场。在此基础上,各地还会举办自己的大讲堂,形成品牌矩阵效应。要继续扩大联动合作,注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继续在专家学者和大众之间搭建沟通桥梁。要继续创新讲堂形态,改变单一的课堂式,多采取行走式、访谈式等形式。要固化讲堂内容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徐州把2023年主办、承办的大讲堂进行集锦,编纂了《志说徐州》一书,还服务了当地“两会”,是很好的传播璀璨历史和厚重文脉的做法。
三是打造史志期刊矩阵。在中志办前几天印发的《全国地方志系统史志期刊质量评估报告》中,《江苏地方志》《南京史志》《扬州史志》被通报表扬,《连云港史志》的编纂经验也被推广介绍。全省省市两级史志期刊仅有7本,就有4本被点到,是对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要以史志期刊作为重要的地域文化宣传阵地,将组稿工作和地域文化专题研讨相结合,形成更多有影响力的江苏地域文化研究成果。要积极做好发行赠阅工作,在重要政府部门、商业场所等进行布点摆放。年初,《江苏地方志》杂志就成功入驻了省政府驻京办、驻沪办和省委西康宾馆,下一步还计划进入省内各重要宾馆酒店,让南来北方的客人都能感受江苏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水韵灵动的别样风采。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以创办自己的史志期刊,搭建县一级的志鉴研究、地情研究平台。
四是打造史志馆联盟矩阵。首先建好各级方志馆。《江苏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各设区市都要建设方志馆。目前,南京、常州、镇江、泰州已经建有方志馆,去年苏州、南通已经新开馆。今年连云港、扬州、宿迁将进行布展,也将开馆。希望无锡、徐州、淮安、盐城的同志们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争取。省方志馆在完成一楼书库、二楼布展、五楼办公改造的基础上,今年将开建三、四楼的阅览空间改造,真正把省方志馆打造成“进得来、留得住、还想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其次,建好史志馆联盟。要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将更多的纪念馆、博物馆、村史馆、厂史馆、校史馆、地情馆等组织起来,壮大省市县三级史志馆联盟力量。场馆之间要建立合作机制,坚持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彰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联盟牵头单位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机制建设和协调互动,以史志馆联盟为依托,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展览、活动等。各地要开发并用好探馆地图、史志馆联盟小程序,加大宣传、提升使用频率。可以探索运用AR等先进技术、足不出户云游史志馆的新形式、新途径。
(三)以数字科技为核心,打造面向未来的地方志
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早已从传统的文字时代、读图时代发展到视频时代,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特别是最近,文字生成视频技术取得突破、Sora横空出世,带来巨大冲击。要顺应时代发展、迎接风口挑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善方志成果展示、智慧方志馆查询、影像方志制作、编纂资料收集等智慧方志“四大系统”。
一是方志成果展示系统。要建好各级地方志门户网站。虽然说现在使用新媒体比较多,但要系统展示各具体业务板块内容及成果、精准进行资源查找,特别是对于外省、外单位而言,网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按照业务主管部门要求,及时更新信息,确保运行安全。此外,省志办正在开发全省地方志工作可视化数据展示大屏,年内将全面上线,以科学的系统分类、全面及时的数据汇总,直观展示工作成果。各地可以此为借鉴,根据实际,开发多种形式样态的方志成果展示方式。
二是智慧方志馆查询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意见》,实现方志资源数字化转型,推动省智慧方志馆和市县65家智慧方志馆逐步上线,为社会公众提供数字方志资源普惠服务。这项工作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低成本、可裂变的形式,可以以最低的人力、财力成本实现全系统资源的共用共享。要在每本书籍出版时就按照要求做好数字转换工作,遵循规范、指定专人、持之以恒地做好资源上传工作,共同推进智慧方志馆的建设。省方志馆将开发一套“青史留名”的查询打印系统,为社会公众提供历史记载人物情况的服务。
三是影像方志制作系统。今年,江苏省情影像志(第二批)制作单位已经确定,包括乡土江苏(37集)、风味江苏(9集)、绝技江苏(9集)三个系列主题,并组建了包括组长、组员、撰稿人、地情专家、联络员等在内的架构体系。按照计划,年内要按照每周一集的速度上线50集。要继续加快拍摄进度,提高脚本写作和影像制作质量,在有限的五分钟内,以最精彩、最经典的镜头讲述江苏故事。同时,要继续协同做好“方志故事”“历史上的今天”等短视频、微视频产品,鼓励各地组织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影像产品。
四是编纂资料收集系统。要运用“爬虫”等技术抓取信息,实现新闻、文字、图片的海量获取,探索即时性记录产品智能编纂的路径,为年鉴编纂、三轮修志等积累资料,减轻同志们的工作负担。要加强地方志编纂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探索数字化、智能化的地方志编纂流程,探索在线编纂等方式,提高编纂质量和效率。
(四)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建设高素质的人才品牌矩阵
一是要培养政治觉悟高的人才队伍。政治标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标准,是评判一个干部可不可用的硬杠杠。政治不过关,其他都不过关。政治不合格,能耐再大也不能用。政治不合格,能耐越大危害会越大。全系统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将其贯穿到全过程各方面,切实加强党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把牢正确政治方向。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要培养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坚守“国之大者”,能够时刻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二是要打造业务本领硬的行家里手。地方志横陈百科、纵述历史、包罗万象,是一项业务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工作,特别是近几年产品形态不断拓展、影响不断扩大,更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内精钻深研,更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我们的同志要什么都懂一些,什么都会一些,要有智商、情商,还要有美商、逆商、财商。要能潜下心俯下身去编稿子,也要抬起头来会总结、会指导;不仅要懂业务,更要会协调;要懂政治架构,也要关注社会民情;要能听命令、听指挥、打胜仗,也要有独当一面的果敢和独树一帜的见解。从这个要求看,不管是省志办还是市县两级志办,都还有需要努力的空间。今年,除了年鉴、镇村志、影像志等方面的常规培训外,省志办将由机关党委牵头,采取线上方式,组织以全面素质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系统培训,培训除了地方志传统业务以外,还计划拓展党务、经济社会分析、设计、策展、自媒体运营等各个领域。各地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运用各类资源,努力培养专业化编纂人才队伍、高水平评审专家队伍以及新媒体新技术人才队伍等“三支队伍”,为地方志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三是要形成协同能力强的团队矩阵。“一燕不能成春,一木不能成林。”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只手”永远不如“众拳”。要继续采取项目化的运作方式,不让处室、职务等成为限制,进一步加强优秀人才的遴选,把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的同志,放到更加广阔、更有发挥空间的平台上来。要继续打破省市县甚至镇村的壁垒,不拘一格降人才。目前在影像志、书展等方面,我们已经探索了很好的经验,在省志办团队总协调外,市县一些领导专家也成为了项目组的总撰稿或者书展团队的领队,相关镇村积极配合,大家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努力,形成了“地方志命运共同体”。要进一步采取上派、下挂、横向互助等各种方式,加强各级各地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协同配合,加强人才团队的交流促进,形成地方志系统百花齐放、共同发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五)以互利共赢为核心,聚合更多优质社会资源
“借力者明,借智者宏,借势者成。”我们要开阔视野,开放心胸,懂得借力打力,坚持互利共赢,在地方志系统之外,努力争取“四种资源”。
一是党委政府的行政资源。要积极贴近中心,多总结、常汇报,争取党委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关注、支持和参与。要积极争取以政府新闻发布会进行重点史志书籍推介,继续参加党委政府和部门组织的各类论坛、讲堂,在更大舞台上展现地方志的风采。要积极争取以党委政府名义发文推动工作,积极协调解决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特别是镇村志编纂方面的经费,让更多的资金、人力资源向地方志倾斜。
二是主流媒体的渠道资源。继续在“水润江南”、“古今人物志”、江苏省情影像志、“Fun知•江苏”知识大会等方面深化与省广电总台合作,在江苏方志大讲堂、“典说江苏”、“这里是江苏”、《江苏影像》等方面深化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合作,在“方志江苏”音视频专栏、《社区新报》方志专版等方面深化与江苏有线的合作。同时,以此为基础,开发更多专题、专栏、频道、电台、晚会和节目,持续输出地方志优秀成果,提升方志文化的传播力和渗透力。
三是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要积极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借智借脑”,深化双方在协作共创、课程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要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到地方志编修、年鉴审读等工作中来,成为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的“谋士顾问”。要以地方志学会、期刊为平台,争取更多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参与到地方史志的研究、挖掘与开发中来,在史学期刊上发表他们高质量的文章,请他们参与到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地方志专项课题中,提升地方志工作的学术性。
四是文史爱好者的社会资源。近年有学者提出“生命史学”概念,其要义是关注生命,关注个体。“高手在民间”,要以慧眼真心持续发现和聚合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文史爱好者、文化写作者等,定期组织他们进行探讨交流,提出意见建议。吸引更多关心关注地方志工作的社会人士,组成志愿者队伍,参与地方志工作,成为地方志工作的研究者、宣传员,不断提高地方志工作的聚合效应和社会影响力。
- 上一篇:江苏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
- 下一篇:《江苏地方志》杂志入驻西康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