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市县方志动态

寻郑和足迹 访屯堡文化

2019-05-22    

为进一步加强与兄弟城市之间开展地方志工作交流学习,推进南京地方志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服务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4月21日-28日,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闫文献一行6人赴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及昆明市、大理州、丽江市、腾冲市地方志办公室调研学习,交流学习地方志工作,参观了昆明市方志馆;在昆明市晋宁区寻访郑和遗迹,收集有关郑和历史文化资料;调研了腾冲、大理、丽江等地明朝南京人后裔的现状及“屯堡文化”的历史脉络,获得了大量关于南京明代历史的宝贵资料。

  在云南省志办,调研组一行参加云南省志办的“周五大讲堂”。为了配合我们这次调研活动,云南省志办不仅调整“周五大讲堂”的时间,还专门邀请了著名的郑和研究专家、原云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周文林作《航海家郑和》的专题讲座。周文林先生介绍了始自1903年的郑和研究的历史,概述了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及其历史贡献,指出在当下要弘扬郑和精神, “心怀爱国之心,胸存爱国之志”,为圆梦中华建功立业。

4月22日,在云南省志办举行的“周五大讲堂”上,著名的郑和研究专家周文林作《航海家郑和》的专题讲座


  郑和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现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境内),其故里建有郑和公园和郑和纪念馆,是云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郑和研究基地之一。郑和公园内有郑和雕像、三宝楼、郑和碑林、马哈只墓等,其中“马哈只墓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和原姓马,马哈只为其父尊称。“马哈只墓碑”清楚的记载了郑和的家世,补充了文献史料记载的诸多不足,是郑和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价值极高的历史遗存。郑和纪念馆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综合运用声、光、影视等手段等再现了郑和坎坷悲壮的人生经历和波澜壮阔的远航壮举。考察组一行参观了郑和纪念馆和马哈只墓等遗迹,听取了当地郑和研究专家深入而翔实的讲解,为郑和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奋勇拼搏、忠心报国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也为更深入地开展郑和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4月22日,在云南省志办主任杨建林的陪同下,调研组一行参观郑和纪念馆


  明初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以南京为出发地,率30万大军 “调北征南”。后约20万官兵和家属留守云贵等地,并从江南强征大批农民、工匠、商贾,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在当地构成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以及“屯堡文化”,至今仍保持着很多明代江南地区汉人的文化生活习俗和特征。在云南境内,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的明朝移民后裔居住地,是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地,调研组围绕“屯堡文化”、戍边文化及其与南京(应天府)的渊源关系开展调研活动。

  在昆明,调研组一行听取了昆明市志办副主任字应军关于昆明及其附近地区明朝移民后裔的情况介绍。明将傅友德、兰玉和沐英于洪武十四年(1381)率师进入昆明,结束了元朝梁王在云南的统治,后留沐英镇守云南,昆明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明朝“移民实滇”的中转中心,也逐渐成为了以汉族为主的城市。调研组一行还实地考察了位于昆明呈贡区王家营的沐英后裔沐详、沐崧、沐绍勤、沐朝宣等的沐氏家族墓地,其仅存的石碑显示为“腾冲锦衣卫署都指挥佥事右参将沐公神道碑”,记载沐英五代孙沐详的生平事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沐氏家族世代治理云南、为边疆安定生产发展作出的贡献。

4月24日,在昆明市志办领导的陪同下,调研组一行实地查看沐英后裔沐详等的沐氏家族墓地


  在腾冲,调研组一行深入界头镇顺河村孙家坝等沈姓人家分布较多的乡镇进行调研,与沈氏后人交流座谈,并阅看了孙家坝沈氏族谱。根据族谱和其他资料的印证,腾冲市沈姓人家绝大部分为沈万三后裔,其最初始祖沈彦通是沈万三后人,于明代正统年间随王骥、沐英三征麓川从大理来到腾冲,最终落籍界头。目前在腾冲的沈万三后裔大致延传了19代,有2400多人,在腾冲周边县市乃至缅甸、印度等地有沈姓族人1000多人。

 4月23日,调研组一行在腾冲界头镇顺河村孙家坝与沈氏后人座谈,并阅看孙家坝沈氏族谱


  在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院院长赵润琴就白族文化、白族起源与南京应天府关系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在云南,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南京,如南京的“柳树湾”“高石坎”等。赵润琴认为,伴随明初30万大军 “调北征南”及以后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的发展,云南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土著民族人口骤然减少,汉族人口迅速增加而成为主体民族。今日云南近4000万人口中三分之二为汉族,其源多出于此。调研组一行参观了喜洲白族民居、下关龙尾关等地。龙尾关守御的龙尾城是南诏政权对南御敌的天堑,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建城至今已1260余年,与上关的“龙首城”同样是屯兵御敌重要关隘,明朝的蓝玉、沐英也曾在龙尾关下鏖战过,现在还有战争遗迹、流传着战争传说。

4月25日,大理州副州长李平(中)、大理州志办和调研组一行交流座谈


  在丽江,丽江市地方史志专家年建生先生介绍“旧时南京籍落户丽江”情况。明洪武十五年(1382)任元朝丽江都尉副使的阿得归顺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赐阿得姓木,从此纳西土司开始有姓,一改历来有名无姓的旧俗,也成为了南京籍居民落户丽江的开端。据年建生等专家的研究和考证,南京籍人氏落户丽江的主要方式有从军、工匠、经商、从事宗教活动、务农、谪迁、行医等,1949年前落户、丽江古城及周边有姓氏可考、有源流可追寻的有30多个家族。丽江市史志办副主任张坤介绍了以永胜为代表的丽江地区边屯文化的情况。调研组一行实地参观了丽江大研、白沙、束河的屯堡遗迹、纳西族文化博物馆以及茶马古道博物馆等,了解当地居民生活状况。

 4月27日,调研组一行在丽江市史志办交流座谈后互赠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