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史志:筑起全民族抗战的铜墙铁壁——常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新四军到达常州之初,沦陷区社会各阶层人士对他们缺乏了解,还处于观望状态。新四军认真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争取和团结各阶层、各党派、各方面人士投入抗日斗争中。
团结争取爱国士绅和地方实力派
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陈毅等人随即通过相互引荐、主动拜访、召开地方人士座谈会等方式,了解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态度和经济利益,因势利导地进行宣传和联络工作,促使他们消除种种疑虑,积极争取地方开明士绅、地方实力派等投身到抗战行列中来。
金坛县茅麓农林公司经理纪振纲是一位经营万亩茶园的民族资本家。常州沦陷后,他为了保住产业,出资收容散兵游勇,拉起一支数百人的自卫武装,成为茅山地区最有影响的人士。日、伪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企图迫使纪振纲就范。陈毅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赶到纪家拜访,与他推心置腹地恳谈,以民族大义相期许,终于使他与新四军建立起良好的统战关系。此后,纪振纲在为新四军安置伤员、采购药品、捐募寒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当日军派兵占领茅麓公司时,纪振纲不仅不向日军妥协,而且将自卫武装悉数交给新四军。此外,樊玉琳、陈湘甫、吴甲寅等一大批地方爱国士绅都在党的统一战线感召下,为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纪振纲
组织建立抗日民众团体
除争取地方进步人士外,新四军还广泛开展民运工作,凝聚群众力量。新四军一进入苏南敌后,战地服务团的足迹就遍及茅山周边,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活动。战士们利用战斗训练间隙,帮助群众担水扫地,帮助贫苦农户车水栽秧,与群众亲如一家,很快就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打开局面,各地相继建立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商界救国会等各种抗日团体。仅茅山地区就相继建立了60多个乡农抗会,有5万多农民入会。1938年7月7日,陈毅在茅山主持召开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四县各界人士代表会议,筹建成立了镇句金丹四县抗敌自卫筹委会,负责组织民众、援助抗日军队及维护地方治安等项工作,为正式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做好准备。
放手壮大人民武装力量
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以后,筹集粮秣、救护伤员、传递情报、防匪除奸,有力支援了新四军的抗日斗争。在艰苦复杂的游击环境中,新四军提出“一边打仗、一边建军”的口号,从宣传发动群众入手,发展扩军工作。还通过积极扶持发展地方游击队的途径,有计划地将其上升到主力部队。将中共澄锡虞工委所属的三支武装整编组建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长滆人民抗日自卫团、管文蔚的丹阳抗日自卫总团等部也都相继经过整训编入新四军建制。与此同时,新四军还积极帮助常州地方党组织发展警卫团、自卫团、区大队等武装力量,普遍成立不脱离生产的游击小组,使其成为新四军不断扩充的后备兵源。由于坚持独立自主和放手发动群众的方针,到1939年秋,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已由初到苏南时的4000余人发展到1.4万余人。
组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府
为了壮大抗日民主力量,坚持敌后抗战,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央的指示,常州的抗日根据地放手建立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抗日民主政府。到1941年,在现行常州行政区域内,相继成立武进、武南、澄西、丹金武、茅东、溧阳、金坛等抗日民主政府及区级政权,标志着常州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形成。抗日民主政府组建后,除继续发动和依靠群众,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外,还大力加强政权建设、二五减租、精兵简政和生产运动以及财税和文教工作,不仅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澄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