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个园:从破土而出到涅槃重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季常青、挺拔修长的竹子有着丰富的内涵,代表不畏逆境、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高尚品格。在江苏扬州,有一座因竹得名的园林——个园,近日,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它迎来了对外开放40周年纪念日。回望时光,在历史长河中,个园经历了从破土而出到涅槃新生的岁月考验。
清朝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在扬州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建起了一座私家园林。主人爱竹,园内遍植竹子,竹叶的形状像“个”字。清代刘凤诰所撰《个园记》中有记载:“园内池馆清幽,水木明瑟,并种竹万竿,故曰个园。”
盐商豪府邸,竹石雅乾坤。除了竹子,个园还以叠石艺术闻名,由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园法则和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
住宅部分位于个园南侧,坐北朝南,占地约3500平方米,由西、中、东三路建筑组成,前后各三进。整体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单体建筑体量宏敞、用料考究,是当之无愧的盐商豪宅。
据史料记载,黄至筠是一名经商奇才,他曾三度起落,但都凭借过人的毅力和高超的经商能力,坐稳了两淮盐商首总的位置。与此同时,黄至筠也是一名儒商,他热爱传统文化,重视家庭教育,在书画艺术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
在历史长河中,黄家慢慢衰败,个园几经易主,还曾遭遇兵焚,之后逐步走向萧条。20世纪80年代初,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尘封已久的个园大门重新敞开。1981年6月,20岁的扬州人张桂良来到了个园工作,据他回忆,当时个园抱山楼是扬州京剧团的宿舍,旁边是练功房,园子里还住着许多老百姓。为了拂去历史的尘埃,扬州市委、市政府注入了14万元资金,对个园进行了整治修缮,古老的盐商园林涅槃重生。
1981年的个园 照片由扬州老照片馆提供
1982年2月22日,在举办了一场简单的仪式后,个园正式对外开放。起初的门票是两角钱,并且只开放了四季假山部分,人们进园需要借道个园旁边的富春花园。“当时人们生活条件还没有达到现在这个水平,没有旅游的概念,一开始游客不多。”张桂良回忆说。
个园老门票 照片由扬州收藏家张玉顺提供
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走进了个园,他们感慨于巧夺天工的园林艺术,也被深厚的盐商文化和运河文化所折服。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人民日报》著文,将个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园”。
1998年个园北区完成了“万竹园”的景观建设,2003年南部住宅“七十二家房客”全体搬迁,恢复了昔日“黄氏盐商豪宅”的威严。进入21世纪,个园已经成了扬州旅游业的骄子,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重点公园,东扩建设花局里街区、准提寺古玩市场,接管馥园和汪氏小苑的经营管理,“一票通”打造扬州古城旅游线。2014年,个园入选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点。
“盐商豪府第,竹石雅个园”,这是著名硬笔书法家庞中华来个园游玩后留下的墨宝。“个园不愧是天下名园”,这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参观个园后,发自内心的感慨。最高峰时期,个园年游客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让无数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庞中华墨宝 照片由扬州收藏家朱志勇提供
2022年2月22日,被年轻人称为“最有爱的日子”,个园举办了“个园开放40周年雅集”活动,千秋粉黛演绎团队也盛装登场,为市民、游客展示扬剧、木偶、清曲等地方非遗文化。从1982年到2022年,开放40年来,古老的个园对接新思维、融入大发展。除了不断丰富景观建设,园区还积极打造盐商特色文化品牌,深度融合扬州非遗文化。如今的个园成了古城旅游的龙头、资源整合的典范,也是文化交流的舞台与桥梁。
1818年,作为盐商园林的个园破土而出;1982年2月8日,扬州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22日,个园正式对外开放。在扬州全面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进程中,个园率先垂范,并吹响了春天来临的号角。40年弹指一挥间,下一个40年、下一个200年,个园必将继续生机勃勃,“一城三都”扬州必将继续熠熠生辉、闪耀世界。
作者单位:扬州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