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江苏扬州:南门六座桥架起城市辉煌路

2022-03-18    何伟

建城2500多年的扬州因水而兴,众多的桥也应运而生。而在南门这个方圆数百米的地方,就有6条水系,横跨于这些河道之上的有迎薰桥、洒金桥、青园桥、响水桥、驿馆桥、通江门桥等造型各异的桥梁,成为体现扬州古代水文化和桥文化的精粹之地。

南门俯视图

南门俯视图

扬州自古通江达海,而南门是从江河入城的重要关口。李白当年多次来到扬州,对南门留下了“绿水接柴门,疑似桃花源”的赞誉。如今的南门遗址博物馆,在巨大的穹隆屋顶之下,是罕见的考古发掘成果——叠压有唐、宋、元、明、清历代城门与城墙遗构的多重信息遗址,一砖一石都在述说着城市的千古沧桑变迁。

南门遗址博物馆

南门遗址博物馆

唐代扬州罗城(蜀冈之下的商业与居民区)南缘就以运河为界,当时“夜市千灯照碧云”的扬州城,人口多达50万,面积为30平方公里,繁华程度超过当时的益州(今成都),故有“扬一益二”之说。南门这六座桥,也是扬州城辉煌过去的历史见证。

南门遗址博物馆内部

南门遗址博物馆内部

如今,人们从繁华的汶河路进入南门区域,主要通道就是迎薰桥。而南北走向的迎薰桥又与东西向的洒金桥呈直角相交,这与周庄的标志性景观双桥异曲同工,在南门构成了扬州两座古桥的联袂组合。迎薰桥建于明代,于南护城河上;洒金桥于唐代漕运官河之上,后因两岸教育机构发达,被称为文河或汶河。20世纪50年代,汶河被填平筑为汶河路,成为扬州市区南北向的重要道路。

迎薰桥原为木吊桥,后改为青砖拱桥,桥名应取自唐诗“薰风自南来”。扬州冬季漫长寒冷,这桥名则寄托着人们渴望和煦东南风早日来临之意。而洒金桥是砖石拱桥,其桥座为青石质,在近外侧设有石槽。细雨霏霏的时节,洒金桥上不时有市民走过。

从迎薰桥往东南门码头方向仅100多米,是小巧玲珑的青园桥。据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记载,青园桥属于唐代扬州二十四桥之一,宋以后毁。2006年,扬州市政府复建。细雨如梭,杨柳依依,游人撑着雨伞从青园桥上走过,每一步都挥洒着古城婉约秀美的曼妙风情。

青园桥

青园桥

沿护城河继续往东几十米,即有一座响水桥。该桥始建于清代,2006年建设南门遗址公园时复建,桥的跨度不大,几步便到了对岸。而桥下的河坎为一处小瀑布,这桥也承担着调节护城河与古运河之间水位的功能,内河水流经此处昼夜哗哗作响。周围的居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能聆听到潺潺流水的天籁之音,享受着一种枕河而居的诗意生活。

响水桥

响水桥

从迎薰桥进入南门外街约百余步,便可眺望到东面河道上有一座石质拱桥驿馆桥,这是古驿道上的桥梁(古驿馆以及当年的桥都已不复存在,此桥为2006年政府复建)。

通江门桥在驿馆桥以东,二道沟与古运河的交汇处。灯火璀璨的通江门桥,宛若天外的一处仙山琼阁,在扬州古城广袤的土地上若虚若幻,熠熠生辉。清同治年间,因城防需要构筑通江门,到了1927年通江门被拆除,2010年,政府在南门遗址复建。

通江门桥

通江门桥

通江门不仅璀璨夺目,还是亭、桥、闸三合一的佳作:桥肚内为船闸控制室,可以节制水位,实现古运河到二道沟,过荷花池与瘦西湖水系航道的贯通。一些市民在桥上跳操打拳健身,享受着宁静祥和的生活。

南门的六座桥,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扬州城市千年来的历史沿革和兴衰过程,也体现了扬州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情。虽然南门的六座桥并不雄伟,但彰显着扬州先民们早就具有“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理想情怀和勇往直前的意志。这一座座桥就像一件件精湛的艺术品,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城市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