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史话(下)
水绘园全景 严明/摄
五、如皋城河水系
按照如皋龙游河的传说,如皋内陆河道是可以通江入海的。1995版《如皋县志》记载:如皋地处江淮之间,河流分属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长江流域面积占88%,淮河流域面积占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境内有焦港、龙游河、通扬运河3条通江大河;之后又新增如海运河等16条通江河道。大致说来,长江,是如皋人的生命之源。
如皋内外城河
如皋内外城河与通扬运河、焦港、龙游河、如海运河、如泰河,均能沟通。长江丰水期,沿江各口门均可自流引水。历史上,内城河上的东水关和北水关,均与通扬运河(含如泰河)相通。1960年,在北水关新建幸福河闸;20世纪80年代末,在东水关内侧(现水绘园风景区内水系),新建排灌两用的东水关提水闸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旧城改造中,拆除了北水关,保留了涵闸使内城河与通扬运河相连,平常处于关闭状态,只在必要时可以开启闸门,向外泄洪;而东水关近侧的排灌站至今仍在使用中,排灌自如。
长江枯水期,引水以通扬运河、焦港为主。因为通扬运河、焦港,相对于龙游河、如海运河,处于长江上游,所以,在长江枯水期,引水以通扬运河、焦港为主。又因为通扬运河与淮扬运河(邗沟)相连,根据长江和淮河的水位、水量等不同,也有淮河来水引入我境。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通扬运河、焦港沿线人口密度较高,工业发展迅速,生态环境和水源保护压力增大。人民群众对于生产生活用水的水质要求呼声不断,政府开始考虑,优先从龙游河、如海河引水入城。
引排水规划,最初确定单一的“南引北排”方案。
引南来的龙游河水,从如皋市第一中学西侧,注入外城河。具体实施时,由于清淤出来的土方量超出预计,而且淤泥弃土不可能太长距离。于是有人提议,填埋龙游河在中心城区河段的河道,下埋输水管道,改用泵站提水。这一方案最终得以实施。但是,时隔不久,人们都把此事传作笑话,认为断了龙游河的龙脉,不是好事。
外城河的北端,东西两侧均为半开放系统
河道与北部过境的通扬运河(如泰河)直接相通。内外城河河道一级坡的顶标高与城区警戒水位一致,即3.50米(国家85高程,下同)。在河道出口内侧增设了滚水坝,标高略低于警戒水位,控制常水位在3.35米。
这一设计的好处是可以有效保障城河的库容,可以维持城河正常水位、水量;但是,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外河水位可能高于内侧,难免出现倒灌。东西两个滚水坝,都安排了泵站,需要时仍然可以从通扬运河向城河补水。
外城河与内城河考虑两处互通
一是在定慧寺玉莲池东,以方涵与外城河相通;一是在水绘园园区水系,预留由灵威观门前往东,亦以方涵与外城河相通;但至今尚未实施。当城河补水时,外城河水流由南向北,而内城河水流则由东南向西、向北。
东水关近侧有排灌站一座(今水绘园风景区动物园与游乐园之间),与通扬、如泰运河沟通,可为内城河强排强灌。北水关与轮船码头,在20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时已拆除,保留幸福河闸与外沟通。
内外城河水系,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原因,形成目前的状况,每逢河道沿线有桥梁管线建设,施工需要降水时,便会影响整个流域,从而影响城市景观。
水绘园历史上是一个私家园林,原先就是与内城河直接连通的,不是独立水系。而且,从整个水绘园风景区的现状看来,400年来的造园者,他们所经营的水绘园景观,是在水位处于4.00米时,最为美妙。而现如今,即使城河水位处于警戒水位3.50米时,也会出现50厘米的“亮脚”;水位更高时,“月鱼基”等景点便会淹没;水位很低(尤其是降水施工)时,整个景区便目不忍睹了。
水绘园是如皋的一个标志性风景区。“绘”者,会也。水域面积丰盈,可以说水绘园的景致是“水”绘出来的。“洗钵池”“鹤屿”“枕烟亭”“小三吾溪”“小三吾亭”“涩浪坡”“月鱼基”等景点,离开了水,便失去了精神。
六、如皋城河上的桥
二十世纪以前,如皋市域跨越河流的主要方式是渡船。据民国初《如皋县志》记载,全县有渡口56个。不少人的记忆中留有各种乡野渡口的印象。虽然遥远,但是温馨。
关于主城区开凿市河、濠河的历史年代,方志里面有确切的记载。而跨越城河的桥梁建设年代,记录相对比较零散。95版《如皋县志》记载:“清代,如皋城区有43座桥,至今保持原貌的有冒家桥(原名集贤桥)、迎春桥、丰乐桥。”
这3座桥,都是架设在内城河之上的。
内城河上现存的桥梁有21座
自北水关起,有前进桥、通仓桥、望月桥、燕桥、丰乐桥、雁桥、益人桥、闸桥、武定桥、文德桥、迎宾桥、冒家桥、长寿桥、定慧桥、师范桥、育贤桥、钱家桥、新迎春桥、老迎春桥、玉带众善桥、逸桥至东水关,其中已经包含了与水绘园风景区园区相连的几座桥。
从2003年开始,地方文史研究者系统撰写,先后把如皋内城河上的几座桥的故事,刻在石头上,置于桥头一侧。希望后人能够记起。
冒家桥:“宋代,此地有王氏名贤辈出,时人誉为集贤里,桥亦名集贤。清乾隆四十五年,冒氏将木板桥改建成砖石桥并易名。”
迎春桥:“迎春桥位于如城东大街内城河上。初名先春桥。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原系木桥,明崇祯三年(1630年)改为高石桥,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1925年改为砖石平桥,东西向,为单孔砖石桥,长16.6米,高 4.8米,中宽6.6米,涵洞阔3.6米。桥中央石栏有古石刻两方:‘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此碑由原丰乐桥移来,系纪念丰家佬儿、乐家佬儿二老汉捐资建丰乐桥而立。1991年由如皋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如皋市文物保护单位。”
丰乐桥:“明天顺五年(1461年)始建,木桥。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改为石拱桥。俚云:‘丰乐桥上吹喇叭——掀天动地’。后改为平石桥。”
钱家桥:清乾隆年间建,初为木桥,后几经改建。因其名吉利,小孩“过百日”过此桥已成习俗。
益人桥:“清嘉庆年间邑人朱用铭建,初为小木桥,仅容一人行走,名一人桥。后众姓公修加宽,更名益人桥。”
雁桥:“清康熙年间,石氏三兄弟为崧、为嵀、为岩驰声艺苑,居河两岸,往来不便,为兴亲睦之思而架雁桥,取雁行之义。知县胡任舆《雁桥记》云:‘念木之有同本,水之有同源,因其友而知其孝’。”
刻石踪迹难寻、文字依然在案的还有几座桥。
文德桥:“明万历三十年,教谕黄梦麒修孔庙,借内城河凿泮池,构石拱桥于池上,名东云路桥。清乾隆年间重修时正名为文德桥。”
武定桥:“初名西云路桥,清乾隆年间重修时正名为武定桥,与文德桥相对。时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祀孔之规制。”
燕桥:“初名草行头桥,始建于清代,位于丰乐桥北,名取‘南燕归来’之意,是雁桥的‘姐妹桥’。”
望月桥:“海月寺六桥胜景之一,为赏月佳绝处。始建于明代,清乾隆进士史笠亭有‘院外六桥桥上月’之吟。”
育贤桥:“原为简易小桥,后建并行双桥。西连学宫路、如皋师范、如师附小,东接育贤路、如皋中学。”
以上11座桥,都是架设在内城河上。
外城河上有桥梁13座
西起通城桥、新生桥、新皋桥、集贤桥、健康桥、南门大桥、观风桥、东皋桥、万寿桥、通济桥、海阳大桥、普庆桥、蓝湾桥等13座桥梁,后3座架设在如泰河之上。其中有几座桥历史也较为久远。
观风桥:“位于古城东南,得名于观风巷,取观察民风之义,又与古城西北之‘望月桥’相对。”
靖海桥(已废):“嘉靖三十三年筑城墙挖壕河,时为靖海门吊桥。祈愿海上平定,故名。今已废。”
水绘园风景区范围内有桥梁20多处
东起东水关,有逸桥、众善桥、水绘桥、三明桥、明石桥、吾溪桥、霞山桥、通绘桥等20多处桥梁。有的是景观桥,有的是功能性桥梁。
七、如皋城河护坡驳岸
20世纪70年代,如皋沿江地区乡间流传一句顺口溜:如皋人会挑港,靖江人会办厂。“会”,在这里是“懂得、能或善于”的意思。如皋人为什么“会”挑港?原来,如皋平原的绝大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在财力不容许采用工程措施进行护坡驳岸的情况下,不得不反复清淤挖沟。这也是如皋先民,在特定的生存环境里,养成的生活智慧。
如皋内外城河现存护坡驳岸的形式有几种。
内城河两级坡
位于武定桥至闸桥和闸桥至益人桥段,长约400米。是1996年实施海阳中路改造时,所做的城河改造实验段。
第一级立坡,设置亲水游步道,不设护栏。第二级带护栏,连接道路绿化,设种植池。一二级之间斜坡,间以乔木、灌木和花草。河北边学宫路可以直接连通文昭路。河南边泮池路向西起初未能贯通,原卫校地块改造完成后已贯通至益人桥。
外城河两级坡
第一级立坡,设置亲水游步道,设护栏。第二级不带护栏,连接道路绿化,不设种植池。一二级之间斜坡,间以乔木、灌木和花草。集污主管道安排在外城河外侧斜坡下面。
内城河立坡一级到底
而内城河的设计修改,诟病较多。在内城河除实验段之外的所有地段,全都采用了立坡一级到底形式,这与当时的指导思想有关。
当时,交通便捷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完全没有“慢生活”“体验式旅游”的概念。坚持在内城河两侧机动车均可通行,同时考虑安排会车区位。
实施下来,出现一些弊病。
一是,难免增加了一些关键节点的拆迁退让空间;
二是,由于内城河上桥梁众多、河面不宽,因此实施完成之后,就出现了一个个“蓄水池”和一段段“灌溉渠”;
三是,由于立坡一坡到底,石驳压顶石的结构厚度超过100厘米,因此沿河无法栽树。作为补救,在护栏内侧增设种植池,只能栽一些小树和灌木、花草。
当若干年后我请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先生来如皋,着手进行古城保护总体规划时,先生反复提及,他对如皋的美好记忆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难以忘怀的是沿河桃红柳绿、杨柳拂面的撩人情境。他说如皋古城的历史价值,一点都不在“江南六镇”之下。浙江的南浔、西塘、乌镇和江苏的周庄、同里、甪直,并称“江南六镇”,在阮先生的旗帜引领和不懈努力之下,最终作为“苏州园林”的附录,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时有主政的领导,在了解了舆论评价后,征询我的意见,是否可以做一个修改试验段,限定投资规模在200万元以内。我的意见,可以在玉带桥向东或向北两汊中选择一段,做一点尝试。
应该说,2001年实施的,确定的内、外城河上的护栏,在高度、厚度和结构形式方面,以及立柱顶端采用平面等细节上,都充分考虑了方便行人歇息!这些,无疑是非常人性化的。
自然坡和木质排桩护坡
2008年,我们在进行水绘园风景区扩建时,在水绘园动物园和游乐园部分河段采用了自然坡结合木质排桩护坡。出于园林造景的考虑,由于驳岸外部形体不规则,在符合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考虑到造景的要求。
外城河在定慧寺放生池与内城河相通 严明/摄
八、如皋城河上的码头
生活在水乡的人们,脑海里都会存有关于码头的记忆。我是曾经见过如皋城河上的渔船码头、杂货码头的。但是,并不完整。
“城河,起源于原始部落时代,古称护城河。作为中国城市特有的建筑现象,城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一段从冷兵器时代防御、和平年代水利排涝,到新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功能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使城河由单纯的城市设施转变成为珍贵的城市资源,是世界上独特的奇观。正确对待和科学开发城河,将极大提升城市品位、激发经济活力、改善人居环境。”
这是“百度”到的一段文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里没有提及城河的交通运输功能。这不能不说是个缺陷。
在这里说的船码头,是指水边供船只停泊,让乘客上下、货物装卸的建(构)筑物。
记忆中的码头
童年的记忆里,最常见的是渔船码头。没有或者只有最简易的设施,相对固定的位置、常用的几个步口、一张“跳板”一穿,人、货便可上下。内外城河上面都有,以外城河上居多。王施陆家桥旁、如泰运河北侧的花市街一带都有。渔人把鱼货卖了,再带一些生活必需品、当地农副产品或者可再生资源走路,是纯粹的渔民。有的,则多属贩运。
除了鱼码头,就是各种货物码头。进城卖萝卜或萝卜干的,一担一担挑上挑下的;卖窰货,大缸小坛,最值钱的如贮天水、做酒的洋坛。卖粮食的更多。有的会在码头上住一段时间。久而久之,说不定就成了河边上永久的居民。
最近的消失的、也是最正规的码头,是位于驿臣巷头上的一个码头。
丰乐桥西河边有一条路,就叫做“丰乐桥西河边”。沿路有一个职工学校,往北是丰乐小学。再往北有一个四合院,正对着燕桥。河边有一口老井,井栏井衣井圈完备,水量充足,可以供周边很多人使用。井的北边,连着一处宽大的石头台阶,下面是一个水码头。码头北边有一排石栏,石柱上有可以系船缆的孔。拾阶上岸,西来的一条巷子,与西河边路廓清了一个高大的古院落。院落的地平较高,记不清是三级还是五级台阶。就在院落的拐角处,有一个可以休憩的所在,飞檐翘角下面,赫然钉着一块搪瓷的蓝色牌牌,上面写着“驿丞巷”。
2006年的一天,市里请来阮仪三先生,探讨中山路向东拓宽的可行性。看到“驿丞巷”的巷名牌,先生要我查问一下巷名的来历。经查1995版《如皋县志》,1981年县城巷名核定对照表记载:原名易成巷,1966年更名利民巷,1981年核定驿丞巷。
原来,这里是“如皋驿站”之所在。这是一个惊人的消息!在现场,阮先生实地查勘辨识:这码头是驿站的“官码头”;高台阶上飞檐翘角、四四方方的所在,不是居室,是“接官亭”;正对着燕桥的合院是驿丞的居室(院内的一块石板上,赫然刻着如皋县水龙局成立的碑文);驿丞巷中段的高大门首里面是驿站的办公室;巷子西头的马场巷,是驿站养快马的所在;而沙元蕖家高大的宅院,板壁上雕刻有“四爪龙”,说明如皋驿站曾经接待过王爷规格的大官!这个驿站规制完整,全国罕见!
规划建设的码头
2001年内外城河综合整治时,对城河的旅游功能做了系统的安排。由于内外城河上桥梁众多,可以通过逐年改造,使桥梁的梁底标高达到规定要求。由于内外城河统一水系,在不同地段可以选择不同船型,满足通航净空的要求。游船码头的初始建设,可以作点状布置。
内城河上安排两处游船码头。一在石合泰西侧、丰乐桥东河边;一在东大街、迎春桥东河边。
外城河上同样安排两处游船码头。一在安定广场之南、健康桥东;一在定慧寺观音塔东。
水绘园内部水系也安排两处游船码头。一在洗钵池东南;一在东水关北、游乐园南。
- 上一篇:古镇湖熟的历史文化变迁
- 下一篇:教化有根 斯文有脉——《江苏文库·文献编》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