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如皋史话(上)

2019-01-29    

如皋靖海门

一、如皋平原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叫如皋平原

历来介绍如皋的文字,总会说是长江下游江海平原最早成陆的地区,长江下游左翼最早见诸史册的古邑。江海平原,又名南通平原、如皋平原。西起靖江孤山,北至如皋小洋口(现属如东)“古长江口”,大致在靖江孤山、海安县东立发桥、小洋口连成的弧线以东。南面长江,西起江阴大桥下游的孤山,东延至启东圆陀角。因为这片区域主要为现今之南通地区,所以也称之为南通平原;因为最早成陆的是如皋,所以又称为如皋平原。我想,如皋人更愿意称之为如皋平原。这条连线的西面则是里下河平原。更大范围则统称长江下游冲积平原。

靖江孤山与天目山、黄山(江阴)同出一脉,是天目山的余脉,成陆距今约250万~7000年。原先是长江江面上高耸的一块礁石,后因江水冲击,泥沙不断在山脚下淤积,到东汉前后,渐渐形成陆地。陆地不断延伸、扩展,明弘治元年(1488),孤山全部登陆,海拔55.6米,周长1.5千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成为这片平原上独特的山峰。

如皋先民的人类活动已有6000年

如皋平原最早成陆的地方位于扬泰古沙嘴最东端的海安、如皋一带。青墩新石器遗址的发现及随后的研究证实,距今6000年前,如皋周边今南通西北部已经成陆,并有人类活动。

春秋时期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吴侯会卫侯于郧(今立发桥),建发繇亭以示纪念。1978年发掘的青墩村青墩遗址,经考古界专家学者实地论证,青墩遗址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江淮东部先进水平。由此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海安沙岗青墩一带已有人类居住,是南通地区成陆最早的地方之一。

海安立发桥旧址建有发繇亭,亭间立碑著文,可惜错讹颇多。

江左最早的古邑为什么在这里

如皋平原是长江上游泥沙冲击与黄海海水顶冲共同作用,与南通地区诸沙洲连接而成。

如皋平原地形地貌“状如覆釜”,即周边低、中间高,最高处在如皋古城老县治处,高程6.0米(废黄河高程)。海安县治以东一般高程由3.5到5.0米,以西里下河地区则低至1.6至3.5米;如皋南部沿江一般在2至5米。这就不难理解,如皋的先人为何把县治选在这里。因为这里是“水边的高地”。

如皋文明属于江南板块

从青墩遗址的文化遗存分析,尽管青墩遗址地处长江北岸,但总的文化面貌特征基本上与江南新石器时代遗存相类似,而与苏北地区的有关新石器时代遗存区别较大。文化层的遗存,在总的特征上比宁、镇地区更接近于崧泽中层的文化遗存(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而上文化层的玉器等遗存,则具有良渚文化的某些主要特征(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000年)。

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认为:从地质上看,在长江古入海口改道之前,我们这里位于江南;从上文化层遗存看,4000~5300年前,如皋先民传承的是良渚文化。

毋庸置疑,如皋文明属于江南板块。

如皋之名与爱情有关

“如皋”之名可追溯到《礼记》的木牍和《左传》的竹简。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如皋港、如皋村的得名取自《左传》:“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十三经注疏》:“是皋为泽也,如,往也,为妻御车以往泽也。”西晋潘岳、唐代杜甫、北宋苏轼等曾以此为题材吟诗作赋。

“如皋”的字面意思是:前往水边的高地。“如皋”的精神内涵是:通过施展才艺,创造和谐幸福。

如皋贾氏始祖贾南屏生活在2700年前

《如皋贾氏宗谱》目前由八十三世孙贾祖光收藏。贾祖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任如皋教育工会主席,他为人谨慎,经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纷乱,贾氏宗谱保存基本完好,一般轻易不愿示人。本人与1995年6月版《如皋县志》主编李实秋老先生,曾于2002年,以同事关系,向贾祖光同志借阅。主人还特别提供了若干拍摄于1994年元旦的宗谱照片。只可惜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图片文字很难读取。如皋有关方面,能否对此非常难得之《如皋贾氏宗谱》进行抢救性保护呢?

《贾氏宗谱》载:同治岁次乙丑年创修,武威堂编辑,海州仁山汤国泰题。民国十五年(1926)丙寅重修。

同治岁次乙丑年,为1865年,《如皋贾氏宗谱》创修。汤国泰(1787~约1882),字仁山。诗人汤国泰时年78岁;宗谱中已有七十八世孙马孺人旌表节孝事迹记载。圣旨为光绪十年,即1884年。民国十五年(1926)重修。1926年之后未曾再修,距今已过92年。1865年到2017年相隔152年,1884年到2017年相隔133年,七十八世孙延续至贾祖光当为八十三世,贾祖光再传四代,如皋贾氏当已传到八十六世。参照孔氏家族,孔令辉令字辈为七十六世,相差十世,则如皋贾氏是否早于孔氏家族100~200年?

《春秋》是儒家史籍,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学界的观点,一般认为:左丘明大约是在孔子死后数年或十年左右开始写作《左传》的;也有认为是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所写。抛开《左传》作者说,昔贾大夫射雉的故事,应该发生在公元前700年前后。

如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应当不少于2700年!

二、如皋古邑

贾大夫如皋射雉之后1100年,如皋得以置县

我们来看一下如皋置县之前的历史。

如皋在夏时属扬州之域;周时如皋为海阳地;春秋时如皋为吴国海阳郧地,吴亡归越。公元前700年前后,贾大夫南屏公携妻御以如皋。从那之后,开始出现如皋港、如皋村的名称。战国时,如皋属楚,称九夷海阳;秦时,如皋先后归九江郡、东阳郡;汉称海陵县,西汉初,为吴王刘濞封地,属于海陵县;东晋时期,属广陵郡海阳县。

东晋义熙七年(411),分广陵郡而设置建陵、宁海、临江、蒲涛、如皋五县。《太平寰宇记》载:“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从出现如皋港、如皋村,到设置如皋县,这里面大约间隔了1100年。

曹操征令江淮地区居民內移,海陵如皋成为隙地

东汉末年进入三国争霸时期。213~241年,如皋属魏。江淮为魏吴战争前线,曹操迁徙江淮地区居民,海陵如皋成为隙地。

《三国志》有传无志,对于沿革研究是一大缺憾。《三国志·吴书》云:“(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三国时期,海陵处于吴魏边界地带,县废。废县的原因,沈约《宋书·州郡志》记载很清楚:“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故复立焉。”“三国时废,是今日通扬州县,三国俱为隙地。”


241~279年属吴。东吴赤乌四年(244),吴国大司马、邑人吕岱,复置海陵县,如皋仍为其属地。为了纪念吕岱,这位为家乡做出杰出贡献的先人,如皋人在林梓镇高阳荡,建设了吕岱广场,据史料记载吕岱墓亦在其间;并且把如皋城区的一条主干道,命名为——大司马路。

南北朝隋唐五代400年,如皋历经了怎样的沧桑

北周大象元年(579),废蒲涛县,并临江县入宁海县,如皋县仍属海陵郡。《方舆纪要》:“蒲涛县,后周省。临江县,后周并入宁海。”当时的临江(古石庄)、蒲涛(今白蒲)、如皋均在现如皋境内。

到了隋开皇九年(589),设扬州总督府,如皋县并入扬州宁海县。《隋书·地理志》:“宁海,开皇初,并如皋县入。”

大业元年(605)府废,属江都郡宁海县。宁海县含今如皋、靖江及泰兴一部。

唐景龙二年(708),析海陵县地置海安县,如皋为海安县属地。

唐太和五年(831),析海陵县五乡置如皋场。《大明一统志》:“唐析海陵县地置如皋镇。”

南唐保大十年(952),升如皋场为如皋县。《太平寰宇记》:“如皋,伪唐保大十年升为县。”

从废蒲涛县、并临江县、并如皋县,到如皋属海陵县、海安县,再由置如皋场、如皋镇、升如皋场为如皋县,如皋究竟历经了怎样的沧桑?在历史的天空下,这里有一部如皋先民在战争和天灾条件下,怎样生存发展的新鲜活剧。后人应该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力量。

三、如皋的河

如皋平原在河(淮河)海(黄海)江(长江)共同作用下,由西北向东南延展。而陆地地表,水网纵横交错,众多湖池点缀其中,使古如皋蕴含了丰富的水文化。

龙游河——如皋人的母亲河

龙游河之名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如皋民间,关于龙游河的传说,演绎了上百篇,时间和空间上也有交错。

经典传说的梗概是:一天,东海龙王发威,使东海的潮水倒灌,淹没了庄稼和房屋,淹死了无数百姓。玉皇大帝令其速退潮水,让出沿海滩地二百里。并令龙后和龙子从海岸(安)滩头游向长江,迂回入海。游经之处,就成了入江大河,既利百姓耕种,又利于运盐船舶航行。其间龙子与龙后在如皋县治高地歇息,不想龙子走失,结果游出了如皋内外两道城河,所以有两条龙游河。人们把龙后从海安经如皋至节制闸入长江的那一段通扬河叫做大龙游河,其走向由北折向东再向南;把龙后娘娘团在丁堰的深潭叫做龙潭。把龙子游过的河汊叫做小龙游河,其走向由西北向西南,就是现在的龙游河,也叫通江河,大致贯穿如皋中西部全境。

从如皋人民赖以生产生活的根本意义上来讲,如皋人历来把龙游河认作是自己的母亲河。

在古代,龙游河入横江(长江北汊之夹江)的河口,先后出现好多处,其中一条经周圩港入江的河口,位于今如皋九华镇赵家园,现在生长着一棵树龄约1310年的古银杏。这棵银杏树为雄性,树高30多米,冠幅约34米,裸露在地面的树根长达90多米,令人称奇。

据说,这里曾经建有一座大庙,理应还有一株雌性银杏树,早已不见踪影。我不知道,庙里面究竟敬奉的是江仙、河伯还是龙王?抑或是玉帝?也许兼而有之吧!这棵千年银杏树被有关部门确认为“古长江见证树”,它还入选了江苏十大“寿星树”。其实,它又何尝不是如皋龙游河传说的一个实物见证!是如皋人崇尚生态文明的精神寄托!

古运盐河——如皋人的致富河

古运盐河,始建于西汉文景年间(前179~前141年),西汉吴王刘濞时开凿。西起扬州茱萸湾(今湾头镇),与邗沟(淮扬运河)相接,东经江都、泰州、姜堰,通海陵仓、海安,与串场河相会,再折向东南如皋蟠溪,多利用天然湖泊,掘沟以连通。

当时开挖这条运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利运盐,所以后来称之为盐运河。吴王刘濞在封域内“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开凿盐运河后,淮南盐场的盐,通过水运集中到扬州,然后转输各地。自刘濞之后,历代统治者为攫取盐税这一重大财源,又逐渐将其向东南延伸,由如皋蟠溪东延至掘港,南延至白蒲,最终直达南通而入长江,全长159千米。清宣统元年(1909),这条运河正式改称为通扬运河。

1958年后,江都、海安间,沿通扬运河北侧,又开辟新通扬运河90千米。可引江都水利枢纽的江水东调,亦可抽排里下河涝水,并兼作航道。

唐开成三年(838),日本圆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述:“未时到如皋茶店,暂停。掘沟北岸,店家相连。”记录了旧日沿河两岸“金如皋”的繁荣。

内外城河——如皋人的智慧河

内城河,又名玉带河、市河。始于隋代,原为从运盐河疏浚出的支流。元代以前,如皋县治在运盐河北岸,店铺、民宅沿河而建,既无城墙,也无城河。明朝初年,县衙移建于运盐河南。成化十七年(1481),知县胡昂浚治运盐河及其支流,成为环绕县治的玉带河,以作内城河,始称市河。

古内城河大致呈矩形。东起东水关,南至古玉莲池,经泮池、南闸桥,西至严家湾,折而向北迄北水关。最宽处在古玉莲池(放生池)和泮池,最窄处在冒家桥至文德桥段。古内城河北环已经填埋。

经查,《如皋市志》是这样记载的:

“明万历年间,浚学宫以东部分,经迎春桥达东水关。东、南、西三面,清代曾多次疏浚,可行小船。民国3年(1914)及民国17年两次捞浅。县署以北一段因居民倾倒垃圾日渐淤塞,至清代后期贾家桥至关帝庙一带,已成为平地,民舍栉比。民国19年,国民政府如皋县政府建设局将东起泰平桥、西迄沙家红桥一段填平,改为中山路(今新生路)。至此,迎春桥、闸桥、益人桥、雁桥、丰乐桥沿河皆建有民房,河身窄隘,流水污浊,不再行船。”

目前留存的内城河北部,与通扬、如泰运河,隔着碧霞路和青云路,大致呈门字框型。有介绍文字称内城河总长2381米。

外城河,又名濠河、护城河。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抢掠沿海城市,邑人李镇等倡议筑城防守。经知县陈雍报巡抚郑晓奏准,发帑银2.8万两,建成周长1296丈的环形城墙。绕城挖掘濠河,宽15丈,深1.2丈,由东水关通玉带河。北段与通扬、如泰运河同道。外城河大致呈圆形。与未曾填埋前的内城河一道,构成外圆内方的历史形态,形似古钱。与孔方兄结缘,成为如皋人美好的期冀。

这里面,反映了如皋人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高度智慧。

这几条河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运盐河的一段也成为龙游河的一部分;内外城河也是龙游河的一部分。虽然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很大,但民间传说,都能够兼容。

四、如皋城池

据《如皋市志》记述,元代以前,如皋县治在运盐河北岸,店铺、民宅沿河而建,既无城墙,也无城河。明朝初年,县衙移建于运盐河南。这才开启了如皋古代城池的历史。

如皋古城的内城

首先出现的是谯门谯楼。宋庆历初(1041~1043),县令许元始建县治正厅谯门。元末,谯门毁于战火。明洪武元年(1368),知县宗行简重建县衙谯门。明嘉靖九年(1530),知县吴宗元再修谯门,次年改建成谯楼3间。

然后出现内城城池。明成化十七年(1481),知县胡昂浚治西、南和西北角小沟,与运盐河及其支流连成环抱县衙的玉带河,以作内城河,开始先有了内城的护城河。如皋内城城池形态大致呈方形。同时,移东、西两惠政桥之石,建丰乐、集贤二桥。

时隔53年后,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刘永准在内城建六座城门:东门叫先春门,在先春桥(今迎春桥)西堍;西门叫丰乐门,在丰乐桥东堍;南门叫宣化门,在南闸桥北堍;北门叫北极门,在西惠政桥(后改名范家桥)南堍;东南门叫集贤门,在集贤桥(今名冒家桥)北堍;东北门叫拱辰门,在东惠政桥(后改名贾家桥)南堍。

那时的城垣,只有城门,没有城墙。至此,如皋内城城池,维护社会治安的功能基本实现,而要抵御暴乱和外敌入侵则远远不够。

如皋古城的外城

《如皋市志》记载:嘉靖三十三年,邑人李镇等倡议筑城防倭,巡抚都御史郑晓奏发帑银2.8万两建环形城垣,知县陈雍主持施工建设,一年竣工。明万历《如皋县志》载:“城凡七里,总长一千二百九十六丈,高二丈五尺,上阔五丈,下阔七丈。城门四座:东曰靖海,南日澄江,西曰饯日,北曰拱极。外凿濠河,东、北各建水关一座。”

市志的这段文字,有几点需要注意:

一是外城的建设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上议事日程。内城建六座城门的二十年后,即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抢掠沿海城市。农历五月,倭寇劫东陈。击退后,邑人李镇等倡议筑城防守。

二是督造外城的郑晓不是巡抚。时任兵部右侍郎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多年后改任右都御史,明史里面查不到他任巡抚的经历。

三是城的周长只是一个概数。“城凡七里,总长一千二百九十六丈。”城凡七里,根据明代的制度,“营造尺”一尺为31.1厘米,则城墙全长为4030.56米。

筑城的同时,绕城挖掘濠河,宽15丈,深1.2丈,“内穿北水关,绕市河出东水关。”表明内外城河在东、北二水关处相通。濠河(护城河)整体形态呈圆形,周长4208米。

同时构筑城门4座:东曰“靖海”;南曰“澄江”;西曰“饯日”;北曰“拱极”。靖海门北有东水关,拱极门西有北水关。四城门外各建可放可收的吊桥一座。

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陈雍为防倭寇进犯如皋城,塞东水关。

万历十一年(1583),知县马晨复开东水关。

万历二十年(1592),知县王蒙在四城门外加筑月城。成为大小两道城门的瓮城。

万历二十七年(1599),知县张星于城垣增设敌台13座。

雍正十二年(1734),大风暴雨冲坏城墙多处。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修加固城墙,费银35967.3两。此后多次修补。

1951年7月,因城墙多处倾塌,城门窄隘,交通不便,报经苏北行政公署批准,派劳动改造人员拆除,仅留东水关。

这是一段大致的如皋外城城垣兴废的历史。

如皋城池的修复和保护

1991年,如皋县人民政府,在水绘园内,复建城墙一段。

《古城墙复建记》:如皋古城筑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城凡七里,辟城门四座,外凿濠河,建东、北二水关。明万历十一年加筑月城。万历二十七年增设敌台一十三座。清雍正十二年六月,大风雨毁坏城垣、敌台与水关十六段。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历时三年告竣。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均先后修葺。民国时战事频仍,城垣残缺。一九五一年拆除。一九九〇年为再现古水绘园依城而建风貌,修复古城垣九十余米。一九九一年四月竣工。 如皋县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九一年四月

2001年,如皋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内外城河进行疏浚、清淤、集污、驳坡。其间对历史遗存东水关保护性护坡驳岸。2006年,如皋东水关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市建设局复建置于定慧寺南侧城墙上的“望江楼”,也称“文峰阁”“文昌阁”。

2006年,市建设局复建古城东门城墙城楼,靖海门。

2008年,在水绘园风景区匿峰庐景区建设时,笔者提出,规划安排沿1991年复建的一段城墙,西延复建城墙56米。为后续将要扩建的动物园和儿童乐园划出一道界限。城墙的外面,是一片欢乐的天地。

2008年,我们在对靖海门河段两侧坡岸进行绿化景观建设时,复建敌台一座,置于外城河外侧。

2009年,我们在对集贤里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保护时,复建“集贤”牌坊一座。位于冒家巷南端,冒家桥北堍,让出文昌路通行空间。作为历史上的集贤门和集贤街北端集贤牌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