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珍贵史料中的“运河十二景”

2022-08-22    陈坚

江苏扬州,世界运河之都。扬州“运河十二景”新近评选出炉,引发人们对运河关注的新热潮。今天,我们换一种“打开”方式,从一批珍贵的运河史料中,一览“运河十二景”,见证它亘古的历程与魅力。

风光铭记久远“打卡”

瘦西湖,大运河沿线园林景观的杰出代表作。《清代瘦西湖名胜图》《瘦西湖名胜图志》中收录有长堤春柳、篠园花瑞、春流画舫、春台祝寿、平流涌瀑、四桥烟雨、卷石洞天、香海慈云、西园曲水等,图文并茂。

《清代瘦西湖名胜图》

《清代瘦西湖名胜图》

民国时期中英日三文对照的《扬州河边》更是少见,此明信片以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经典之作——吹台(又名“钓鱼台”)为背景。此外,民国时期拍摄的、目前面世尺寸最大的瘦西湖全景照片及游览瘦西湖五亭桥与小金山千佛洞照片亦很珍贵。

由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存的《扬州市重点文物图、照片》首页就是莲花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中国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此册还收录有白塔、大明寺、何园、个园、唐城遗址、小盘谷、文游台等。

刘江瑞 摄

刘江瑞 摄

因为五亭桥的秀美,从清末就已成为摄影者的“打卡点”。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单位、机构组织会议或游览活动均在此留下珍贵的瞬间。

1988年,瘦西湖被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稳步发展中,瘦西湖不断创新,炎炎夏日,拓展了“二分明月忆扬州”夜游活动,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观光的好选择。

风雨见证治水艰辛

明清时期在“治河”等方面,对扬州产生深远影响。民国时期“督办运河工程局”及后来的“苏北运河工程局”以扬州为中心开展工作。新时期,精心保护、更新,而今,明清古城成为古今辉映的一大样本。

《河防一览》是明朝水利专家潘季驯所撰,《治河方略》是清代大臣、水利工程专家靳辅所撰,《扬州水道记》是清代训诂学家刘文淇所撰。潘季驯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总结并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蓄清(淮河)刷浑(黄河)”以保漕运的治运方略。在“两河经略疏”章节中,记述有“万历初,河决高家堰。淮、扬、高、宝皆为巨浸。”在“计开”中,议塞决以挽正河之水、议筑堤防以杜溃决之虞、议复闸坝以防外河之冲等策略。

《河防一览》

《河防一览》

清代后期著名的治水工程“归江十坝”也促成了如今的“七河八岛”的生态湿地景观。

此外,《运工专刊》《督办运河工程局年刊》等,无不述说着当年的艰辛与不易。

风雅讲述胜景盛事

平山堂,扬州文化高地之一。

《平山堂图志》是一部关于扬州平山堂及其周边园林胜景的志书,时任两淮盐运使赵之璧编纂。全书共分十卷,“以山水为经,各园林名胜为纬”,记录蜀冈保障河一带的历史沿革、风俗人文、景观地貌等。他博搜群籍,网罗旧闻,分为宸翰、名胜、艺文、杂识四部分。用纸考究,刻工精良。在“艺文”中,收录有历史上众多名家的诗作及散文,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从宋到清,或官员,或文豪,或盐商等。可于其中探佚出平山堂绵延不绝的文脉传承。

海昌蒋光煦的“别下斋校本”之《琼花集》(明代曹璿著),不仅是有关扬州市花之一琼花的珍贵古籍,同时也记述了欧阳修、韩琦、刘敞等名家对琼花之喜爱。他们脍炙人口的诗句,让琼花声名远扬。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b293f27b042f4555a84c2646040a69e4.jpg

风韵彰显古韵精髓

若把“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比作一幅画卷,天宁寺、重宁寺、486非遗集聚区、史公祠、红园、冶春茶社等,一一展现,美不胜收。

据史料记载,康熙晚期的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曹寅,曾在天宁寺奉旨刊刻《全唐诗》,纂修《佩文韵府》。故而,在古籍集藏领域,“扬州诗局本”“扬州书局本”等成为有识之士的青睐门类。若有生活在古城扬州运河畔的画家将扬州“运河十二景”画为神来之笔,亦可“美上加美”。

从历史风雨中流淌至今的运河水,正迎着阳光,涌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