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梁溪路,铺就幸福“民生路”
梁溪路是无锡西乡通往城区的主干道,东起新运河上的梁溪大桥,西到梅园,全长6公里。1912年动工修筑,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当年修筑时因马路全程均在开原乡境内,所以建成后命名为开原路。
开原路(今梁溪路,1928年摄)
民国时期的开原乡地域范围主要是从钱桥往南,西到徐巷、梅园,南到梁溪河,东至今梁溪大桥,也就是现今的荣巷街道和河埒街道的梁溪河北岸部分,俗称无锡西乡。
在开原路建造前漫长的农耕社会时期,西乡老百姓进城无像样的道路。从原来的开原路到现在的梁溪路迄今100多年间,梁溪路共经历了六次改造升级,从最初的煤渣路面、弹石路面到浇筑路面、沥青路面、水泥路面,再到沥青路面、景观主干道,每一次的改造蜕变都记录着无锡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进步。
梁溪路的前身开原路始建者是无锡著名工商业人士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我们可以在《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一书中,寻找到开原路初始建筑时的历史印记:“民国元年(1912年)壬子,38岁,是年,余兴致甚旺,决定在东山购地植梅,以梅园为起点,竞化决添二校于河埒口蒋(仲怀)宅,化新即其后也,小学决添于徐巷,资助他校不止一处,拟开马路明年实行,马路进行手续由蒋遇春(河埒口人,造路工部局即设在河埒口)去办,实行时亦有支持,所有土方费归余担任,乡人不明大利反对者甚多,因禀县呈省批准动工,然乡人多怨骂者。”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解读出:1912年荣德生准备在公益事业上大展手脚,开原路工程已获得审批,人员资金均已落实,但阻力不小,这个阻力主要来自征地。
最初的开原路从今荣巷老街到迎龙桥,路面全是煤渣铺盖,宽不过5米,仅可供两辆黄包车交会。1914年梅园开辟初有规模,荣德生又建议将开原路由荣巷老街向西延伸至梅园。至此,开原路成为贯穿无锡西乡的一条大动脉。乡民从梅园起始步行可以直达县城西门,从此告别了田埂小路泥泞之苦。此后,陆丼人陆培之在上海创业成功,回乡办公益,和荣氏兄弟商谈共同出资,将开原路升级成弹石路面。开原路由此完成了第一次升级改造,也完成了荣德生1912年最初的理想:“不数年后,全路完工,加铺石面,至今无人不称便利矣!”此后,开原路又从梅园向西十八湾延伸至华藏。
开原路筑成后,为行人特别是肩担货物的农民、小贩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一时间也带动了沿途经商发财的乡人积极参与公益的风气。上里东的蒋贵卿、蒋和煜在上海创业赚钱后,在开原路中段河埒口、大王基各建造了一个凉亭,取名庆生亭,供行人休息或遮风避雨。陆培之修筑了从陆丼到大张巷再到荣巷的弹石路。丁福怜修筑了从大丁巷到王巷连接开原路弹石路。河埒口乡绅也修筑了从河埒浜头到开原路的弹石路,使河埒口老街与开原路有了便捷的联系,这条路后被称之为直街。骂蠡港东、西两岸,也修筑了马路与开原路接通。东面的叫扬名马路,可通中桥、南桥、青祁等处,西面的称仙蠡路,为开原支路。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汽车渐渐多了,开原路已不能适应交通需要,政府于1954年对开原路实施大规模扩建改造。首先是加宽路面至20米左右,并把原先许多弯道削弯改直,几座小桥拆除改建成涵洞,路面改成浇浆路,两旁种上行道树,时人称新马路,后改名为梁溪路。市公交部门设立公交2路车从火车站沿梁溪路直达梅园。1965年,梁溪路再次升级为沥青路面,当时叫柏油路,但当时炼制的沥青质量不过关,每到夏天高温时节,路面上到处泛油影响通行,养路工不时要在泛油处洒石屑予以维护。
1978年改革开放后,无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市政府再次投资,把梁溪路面升级为水泥浇筑路面,使道路更加平坦宽敞。但每到夏天高温时节,热胀冷缩效应凸现,尽管路面浇筑时每隔一段留有伸缩缝,但仍有不少接缝处整块隆起,对行人特别是机动车辆的行驶安全影响很大,时有行车事故发生。为此,20世纪90年代初,市政府再次对梁溪路进行升级改造,把路面加宽到45米,恢复沥青路面,两边新设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至此,这条近百年的老路经过多次改造,呈现出了一派现代化气象。
梁溪路(20世纪90年代摄)
2005年,市政府再次对梁溪路进行改造升级,把两旁慢车道与主干道之间的隔离绿化带去掉,并入快车道。人行道两边建造宽3至4米的绿化景观带由乔木、灌木、草坪构成了立体绿化格局。路灯也升级成橘黄色碘钨灯,双向6车道的中间设绿化隔离带,梁溪路成了一条高标准的现代化城市主干道。
梁溪路及河埒休闲广场夜景(2006年摄)
纵观梁溪路百年发展历史,是无锡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也是无锡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作者单位:无锡市滨湖区档案史志馆
- 上一篇:苏杭的衰落与上海的崛起!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印记
- 下一篇:状元故里又出诗词“小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