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悦目话淮亭
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
展开古人的画卷,亭子是山水中的重要道具。疏林阔落,淡水迢递,一痕远山,小亭独立。
烟波亭
自魏晋至唐宋,亭子的建筑构造逐渐明确,不断与楼、台、轩、榭等建筑区隔开来,最终形成由亭顶、亭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的“有顶无墙”的独特形制。亭易建,也易塌毁。因此,历代能保存下来的亭可谓凤毛麟角,就淮安而言真正的旧亭遗构也是屈指可数。但幸运的是,淮安历史上许多知名的亭借助诗文得以留诸后世。在文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下,淮亭不仅是他们创作活动发生时的背景空间,也是他们独立人格的呈现。淮亭作为淮安园林山水中的“诗眼”,飘溢着文学的馨香,沁人心脾,流传后世。
亭者停也
北宋景祐三年(1036),因支持范仲淹改革,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他走水路赴任,一路上赏景会友,并将自己的行程写成《于役志》,开创了日记体这一新文体。在淮安期间,他多次与友人在亭中饮酒、下棋、赏荷、纳凉乃至住宿。亭计有仓亭、水路院东亭、偃上亭、魏公亭、楚望亭等。
通过欧阳修的文字,我们可以得知亭不仅可以作为观景之所,还可以成为行政单位用房或驿所旅舍,这种亭里有住处,有围墙,甚至有楼房,官员可以治事,行旅们可以在这里住宿休息。而这似乎更接近亭在历史上的功能,古代最早的亭是指边防要塞的放哨亭戍,至秦汉更进一步发展成地方基层组织架构,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由亭吏来负责维护乡里的治安。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亭和驿逐渐废弃。但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因而沿用下来。也有的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明人胡俨就曾留下“楚州英杰地,客路短长亭”的诗句。
慧照亭碑仅存的“亭”字
淮安河下莲花街东西两头均有专供行人休息用的亭子,东边的叫慧照,西边的叫永裕。后来,慧照亭毁于火灾,清咸丰年间河下人林德川捐款重建。“夏施凉茶,冬施姜汤,晚以路灯照人行,并备小灯(笼)数十盏,上书‘借去还来’”,每当“阴晦雨雪,行人行道旁者,予行人携之去”。慧照亭“悬灯于壁”是淮安至今有记载最早的路灯装置。
亭者景也
进入宋代,亭的观景功能进一步加强,门窗与墙逐渐消除,“有顶无墙”的模式开始普遍形成,宋代的观景亭与现代意义上的亭子构造基本无异。明清以来,亭子在造型设计上的变化越来越多样。尤其是亭子的屋顶,在平面上不仅有三、四、五、六、七、八、九等多边设计,还有海棠、扇形、梅花、双环、方胜等图案的组合设计,顶部造型除花样繁多的攒尖外,还有盔顶、歇山、庑殿、硬山、盝顶、悬山、卷棚、十字脊、单檐、重檐等,翼角有水戗、老戗、嫩戗等。这些设计类型相互组合,变化出无穷的亭子样式,达到了中国亭子建造的顶峰。
亭在园景中是一个“亮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以其玲珑美丽、丰富多彩的形象与园林中的其他建筑、山水、绿植等相结合,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在园林高处筑亭,既可仰观,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河下盐商杜首昌的绾秀园就将挥麈亭建于园内假山之上,杜首昌在其词作《五彩结同心·集绾秀园》中写道:“三峰削,直插崔嵬;亭高旷,帆来鸟去,俨然画里登台。”
湛亭
临水处筑亭,则倒影成趣。清代河道总督府即清晏园“近南辟有荷池,中有石亭一围,栽细柳如丝,红桥十余丈,蜿蜒曲达水亭……夏时荷开最盛,尤觉别有天地。”绾秀园的天心水面亭远探于管家湖湖心,夜间可与明月、倒影作伴。人称此处:水阔不分天际,月明遥见渔榔。雁字惊寒阵阵,分明一幅潇湘。
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河下盐商程易的寓园以假山叠洞进入,园中水池宽阔深邃,其上架十丈红桥。假山之间峰回路转,建有翼然亭。坐亭中“此身宛在翠微间,石磴萦纡竹林环。”亭边种夜百合数株,“水榭朝天护,山亭夜合香。”亭下松棕竹石,有狮子石盘空矗立,势若拏云。
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既含蓄又平添情趣。开清代淮安一代文风的邱象升、邱象随兄弟家住山阳(今淮安区)西长街,宅后有桐园,中构纯石假山一座,曲榭回廊接荷池,建有玉蕊亭,绿竹环绕,俏立花圃,有人写诗赞其“梧竹阴阴洞壑藏,珠簾小阁晚生凉”。
亭既是重要的景观建筑,也是园林艺术中文人士大夫挽联题对点景之地。如明工部分司内的寄寄亭,明内阁首辅李东阳过此题句:“寄寄亭中寄此身,此身真作寄中人”,为一时所诵。还有清晏园中的湛亭,由河道总督李宏所建。道光十三年(1833 年),麟庆任河道总督。他在池中湛亭上题匾额曰“水木清华”,亭柱上的“云影涵虚,如坐天上,泉流激响,行自地中”的对联也为他所书。山子湖上的爱莲亭四面皆种荷花,明清之际诗文家阎修龄题联:“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吸引众多文人士子不惜乘舟渡渔梁,穿荻港,沿荇田而来,赏荷消暑,谈诗论文。
亭者情也
古代文人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游目骋怀,排忧解愁,常会寄情于山水园亭之间,亭于是便成为记载历史、寄托情感的载体。
以亭追思先贤。如淮阴的韩亭、枚亭、步亭就是为纪念汉代军事家韩信、汉代辞赋大家枚乘、吴国孙权时的丞相步骘三位乡贤而建。宋人曾有诗道:“韩枚步骘建三亭,故显当时将相名。遐想古人兴废事,乃知英杰此中生。”淮安人杰地灵,诸如此类纪念类的亭子不胜枚举。如著鞭亭为纪念闻鸡起舞、志在北伐的祖逖,米公亭为纪念“凡涟地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今人在城市主干道上建名人亭,八面,每面均刻有淮安历代名人浮雕,分别是:韩信、梁红玉、关天培、吴鞠通、吴承恩、枚乘、边寿民和赵嘏。
以亭北望中原。南宋时,朝廷为宁息边衅,与金签订以淮为界的屈辱和议。宋在盱眙第一山建岁币库,储放每年奉送金国的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往来贡使不绝。地方官在驿馆翠屏堂外建飞步亭、北望亭等。南宋诗人登上北望亭,望着沦丧于金人的中原,心情沉痛复杂。“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东南第一山”(戴复古《盱眙北望》),读罢令人心酸落泪。“忍耻包羞事北庭,奚奴得意管逢迎。燕山有石无人勒,却向都梁记姓名”(郑汝谐《盱眙第一山》),则流露出诗人对当时南宋小朝廷一意偏安、屈膝苟活的不满和对山河破碎、人民遭受异族压迫的忧愤。
御碑亭
以亭护碑颂恩。淮安是黄、淮、运三水交汇之地,为黄淮襟要、漕运锁钥。清康熙、乾隆帝多次南巡到淮安视察,也因此留下诸多御笔题字。康熙十一年(1672)南巡过淮,临董其昌《龙虎台赋》,当地官员勒石,在淮安西门外的淮阴驿,建御诗亭安放(此碑尚残存两块,存放于勺湖碑园内)。乾隆十六年(1751)南巡过淮,赞美淮安民情士风的七律一章,被勒石立亭树于萧湖韩信钓台斜对面码头边。此外,还有清晏园中的御碑亭,保存了13通清朝皇帝赐给高斌、高晋、白钟山等河督的御碑真品。
以亭感念师恩。清乾隆初年,淮安名士阮学浩辞官回乡,在山阳勺湖畔建勺湖草堂,授徒讲学。“嗜学之士争愿执业,游门下者众。”弟子多达数百人。人称“文阵雄师,虎步龙骧。云霞锦绣,高绝流俗。声望冠大江南北。”由于草堂士子科举中榜率很高,一时声震左右郡县,勺湖草堂一跃成为江淮地区最好的书塾。阮学浩去世后,弟子仍定时来草堂相聚诵读,久而不废。乾隆三十九年(1774),黄河老坝口决口,水漫淮城,草堂毁于水。两年后,阮先生的学生荆五峰来任淮安知府,寻其旧地,恢复草堂原貌,增葺春风亭、瓣香书屋等。淮安士子在习习春风中登临斯亭,怎能不感怀这段师徒佳话?
作者单位:淮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