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江南大学古楼背后的村落历史
穿过江南大学北区的文昌桥,北边一栋古朴典雅的教学楼在周围现代化建筑群中显得格外突出,与周边环境共同营造出“一面江南,一面国际;一面传统,一面现代”的温暖复古感。教学楼名为“笃学楼”,取自江南大学校训“笃学尚行,止于至善”。让我们一起去寻访下笃学楼背后的历史故事……
江南大学“笃学楼”
与江大校训的文化关联
时光倒回到30年前,坐落于现江南大学北区的糜巷桥村率先成为江苏省和无锡市的农村基本现代化试点村,在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不懈努力,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糜巷桥村服从江南大学建设大局,整村拆迁异地安置。拆迁过程中,糜巷桥村的一处宅院被江南大学较好地保存下来,并命名为“笃学楼”。
“笃学尚行”,强调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论是江南大学崇文重教的办学理念,还是糜巷桥村筚路蓝缕的创业历史,都完美诠释了求真务实的态度。校训融于楼,岁月凝匠心。历经百年风雨的笃学楼以连通古今的历史记忆,诉说着糜巷桥村与江南校训的文化关联,见证着糜巷桥人敢闯敢干的精神追求。
与“四千四万”精神的相生相融
20世纪70年代,无锡初代创业者用实践将“草根经济”根植于无锡热土,“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成为糜巷桥村早期摸索“社队工业”、发展民营经济的真实写照。1974年2月,糜巷桥村创办第一家队办企业——糜巷桥冷作加工厂,安置村内30余名人员上岗务工。厂内设备齐全,主营生产和加工大型油箱、水泥搅拌机、高压电铁塔等产品,起始期销售产值便高达100万元,首年上交村集体15万余元。
1992年始,村办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固定资产达1300万元,完成工业产值1.3亿元,糜巷桥村跨入亿元村行列。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糜巷桥村紧抓发展机遇,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集约化发展之路。2003年,糜巷桥村集体投资4650万元在双新工业园,建成占地74.6亩的糜巷桥工业园区,引进民营企业30余家,全面实现工业发展园区化,村级经济收入也逐年提高。
糜巷桥工业园区旧址
“四千四万”精神深深地影响着糜巷桥村人。时光荏苒,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奋斗史一直提振着糜巷桥人的精气神,“四千四万”精神也成为激励糜巷桥人的永恒精神财富。
与现代化社区碰撞出新的火花
2002年6月30日,江南大学与太湖镇举行建设用地交接仪式,标志着糜巷桥村拆迁异地安置工程的正式启动。2003年7月,糜巷桥村开始整村拆迁,用于异地安置的糜巷桥家园也成为无锡市唯一一个别墅式安置小区。
如今的糜巷桥家园小区
2004年9月,糜巷桥社区成立。在发展致富的同时,糜巷桥社区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生态村”“无锡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幸福村”等多项荣誉。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文明有序的新型社区实现了糜巷桥村农村生活向都市生活的转变,安居乐业已然成为糜巷桥人的生活常态。
漫步在江南大学校内的糜巷桥上,回望着承载辉煌时光的笃学楼,未来,脚下的土地必将演绎出更加精彩的故事。
江南大学内的糜巷桥
(注:文中历史数据来源于《太湖街道志》及糜巷桥社区相关文献记载)
作者单位:无锡经开区太湖街道糜巷桥社区
- 上一篇:大运河畔留下一抹“工业乡愁”
- 下一篇:大运河对苏州城市个性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