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长歌 “声”动古城
流淌千年的运河水,繁荣了扬州城的经济,也孕育并滋养了扬州地方文艺。6月4日下午,央视音乐频道《乐游天下》栏目播出专题纪录片《运河长歌·扬州》。这是首部介绍江苏扬州音乐舞蹈文化遗产的相关音乐文化专题节目,遴选出广陵派古琴、扬州清曲、邵伯秧号子、古筝、诗朗诵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集中表现大运河的历史盛况和深远影响,展示大运河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风物之美。
专题纪录片《运河长歌·扬州》节目截图
扬州音乐:应“运”而生
节目中,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与扬州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戈弘,就运河、扬州及扬州的音乐文化进行了对谈。
在戈弘看来,扬州音乐跟运河关系密不可分。扬州音乐有自己的特色代表,一个是扬州民歌,如大家熟知的《拔根芦柴花》《茉莉花》等;从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曲,在传播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大运河和扬子江(长江)。
“扬州的音乐一方面有吸收外来音乐的胸怀,同时又有影响其他地方音乐的特性。”韦明铧说。
东去的扬子江和大运河在扬州交汇,扬州同时受到了江河之水的滋养,孕育了扬州音乐文化的独特风格,成为江苏运河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代表。扬州音乐文化中,既有大江澎湃汹涌的特色,也有运河精密深沉的特点,刚柔并济,和谐而完美。
专题纪录片《运河长歌·扬州》节目截图
广陵琴派:跌宕幽远
早在2300多年前,古琴盛行的时期,先人们就已用音乐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大运河滋养了扬州文脉,更孕育出扬州学派、扬州八怪、广陵琴派等诸多文艺流派。这些流派具有地域性特点,与运河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且吐故纳新、交流融合,形成了鲜明的扬派特色,广陵琴派便是代表之一。
节目中,古琴艺术(广陵琴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维衡与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曹华的一曲琴箫合奏《平沙落雁》,让观众领略到广陵琴派的特点与韵味。
广陵派古琴不仅名家多,而且著书立说很多,琴谱就有五部,这是其他流派所不具备的。广陵琴派的美学特点是中正、自由、跌宕、幽远,重而不虐、轻而不浮。运河水是流动的,扬州的艺术也是流动的。
扬州清曲:古典鲜活
扬州清曲是扬州乡土文化的瑰宝,它起源于古老的扬州民歌,传承了元明俗曲又兼收并蓄“传自四方”的时调精华。经过历代民间艺术在口口相传中不断丰富提高,终于发展成南北交融、雅俗共赏,兼具深厚历史内涵和鲜明地方特色的古典曲艺。
孟德龙 摄(资料图片)
扬州清曲经大运河向北,经山东到北京,沿长江向西经武汉到四川,“船歌”是重要的活动载体之一。随着时间的脚步,扬州清曲古典而鲜活,历久而弥新,至今回响在扬州的大街小巷。
节目中,扬州清曲《板桥道情》《鲜花调》清丽悠扬的曲调与韵味,配合扬州代表性景点的画面,也将观众带到了如诗如画的扬州。
作者单位:扬州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