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走来” 焦溪诗歌繁华依然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刘长卿、魏璞、皮日休、陆龟蒙,他们都曾到过焦溪以及周边,并且留下不少诗作,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开启了焦溪诗歌的先河。”最近,焦溪中学语文老师莫林葆在采风活动中给学生简要回顾了焦溪的诗歌历程。据他介绍,常州天宁焦溪古镇正在推进保护和联合申遗工作,其诗歌历史可追溯到唐朝。
焦溪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4200年前,中原部族首领虞舜曾在焦溪舜过山及其周边居住生活,施行道德教化,并留下诸多遗迹遗风。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隐居舜山躬耕,在翟家湾、吴下里一带修筑延陵邑。唐朝中期,焦溪东面的秦望山下有芦岐庵,庵内住有高僧鸟巢禅师,庵旁有无尾螺池,远近闻名。
焦溪古镇 陆仕银摄
“这些圣贤先哲,是焦溪宝贵的人文财富,引得历代无数诗家文人的敬仰。他们来到这里,参拜祠庙、瞻仰先贤、游览古迹,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莫林葆说,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踏访焦溪舜山舜祠,留下“只因山鬼护,万古仰垂衣”的名句,歌颂舜帝德泽华夏;白居易曾游历芦岐庵,有“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让鸟巢禅师闻名于世。唐代晚期,诗人魏璞隐居舜山北面,与皮日休、陆龟蒙等相交唱和,传为佳话。
焦溪的诗歌从唐朝到宋朝一直没有中断,传承到明清时,已是厚积薄发、蔚为大观。明代著名诗人翟正臣写有高山八景组诗传世,王叔承、翟永龄都有吟咏家乡的诗歌流传。
到了清代,焦溪诗风炽盛。例如,秀才承弼建溪南草堂,诗赋会友;诗人胡大士著有诗集《逸山诗稿》,成就卓著;学者吴镛著有《白玉诗草》等5卷,录诗500多首。“这些诗稿记录了特定时空里的风土人情,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打开了一扇扇花窗,带来美的享受。”莫林葆说。
水巷邻里 路齐摄
焦溪诗歌历史没有断代的重要原因是焦溪在明代即成大镇,随着商贸兴盛,多个家族从大江南北迁徙而来。他们带来了各地的文化传统,与江南习俗互相融合,形成了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家族文化传承,其中诗歌传统得以延续。2022年,焦溪故事馆、舜溪诗社成员在整理焦溪核心区域的10个家族的宗谱时,收集到各家族子弟撰写或与外人酬唱的诗歌共计1000多首,各大家族无不诗家涌现、佳作纷呈。
在此基础上,焦溪通过诗社助兴,将诗歌传统推向顶峰。清同治八年(1869年),焦溪人进士承越回乡创办鹤峰书院,同年发起成立菊花诗社(简称菊社),参加者有承楚香、程一斋、胡东乔、奚慎之、承祖绶等焦溪大族后生俊彦10余人。他们在焦溪鹤麓楼以菊为主题,即席拈题,当堂唱和。后生奋勇,诗兴迸发,佳作频现。承越将20余篇诗作结集成《菊社吟草》,并为此写了《焦溪菊社小序》。《菊社吟草》刊印后,引起轰动,近至周边乡镇,远至常州、无锡,一时争相传抄。
古镇岁月 陆仕银摄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山更青、水更秀,丰衣足食的焦溪群众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新要求。村民要用诗歌来表达当今生活的赐予,讴歌时代的文明,畅想田园的明天。”莫林葆说,焦溪地区创建过湖山诗社,编印过诗书画刊物《舜溪风采》。2017年5月,郑陆地区诗歌爱好者还成立郑陆诗词协会,协会成员潘文瑞、陈武清、陆金林3人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成员出版或即将出版个人诗集5部,诗歌在郑陆大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为焦溪文化建设、为古镇申遗增光添彩。
莫林葆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诗文素养要从学校抓起。从2003年起,焦溪初级中学将传承诗歌传统文化确立为教育特色,建立舜风诗社,扎实推进诗歌教育,开发了《舜溪诗香》《舜溪清韵》《舜溪探微》等诗教校本教材。如今,焦溪中学的诗教课题成为常州市学校前瞻性项目,焦溪中学升格为江苏省课程基地。
作者单位: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人民政府
- 上一篇:“天一半人一半”的秦淮河,从铁心桥说起…
- 下一篇:百年钟楼,从城市原点看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