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江河湖海,如此塑造江苏文化个性

2023-08-08    于锋

长江江阴段。(视觉中国供图)

长江江阴段。(视觉中国供图)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希望江苏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上下一心、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良好开局”。

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江”是长江,“淮”是淮河,江苏是我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海、大河、大湖、大平原的省份。滨海拥江跨淮的优越自然条件,悠久持续的历史开发进程,多次南北移民与文化融合以及崇文重教的地域优良传统,共同孕育了江苏文明,延绵了江苏文脉。江苏丰富的“水文化”特质,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平原辽阔,物产丰饶。江苏的海岸线长954千米,长江横穿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江苏境内有淮、沂、沭、泗、秦淮河等大小河流2900多条,湖泊290多个。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2250平方千米,居全国第三;洪泽湖2069平方千米,居全国第四。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江苏面积的69%和17%。在中国,同时拥有大海、大江、大河、大湖、大运河、大平原的省份唯有江苏。淮河是我国南北分界线,长江犹如一道天然界线,将江苏划分为南北两大地域。长江在省内的支流多半在苏南,流经地区多为肥沃平原,加上温暖湿润气候,为鱼米之乡的出现奠定了自然基础。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云翱介绍,流经江苏的淮河和长江,把全省划分成苏北(淮北平原)、苏中(江淮平原)和苏南(宁镇丘陵和太湖平原)三大区域。苏北平原属侵蚀平原,地势舒展,盛产小麦、杂粮、棉花,北方风情浓厚;苏中平原地势低洼,呈浅碟形,多沼泽,宜稻麦;宁镇丘陵沿江分布,农业水旱作均合适;太湖平原以太湖为中心,又称江南平原,是传统的农副业丰产之地。

“江苏作为中国的著名‘水乡’,先民们以水为田、以水为道、以水为景、以水为美,许多江南城市、集镇、村舍都依河而建,形成了‘江南利于舟’‘人家尽枕河’的别样风貌。水是江苏人的生活和生产依托,也造就了‘水乡江苏’‘锦绣江南’的典型文化特征。”贺云翱说。

在古代江苏的稻作、饮食、纺织、陶瓷、金属冶炼、漆器、园林等各方面技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水”都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贺云翱说,发达的水系还推动了江苏水运水利及海上航行事业,包括大运河的开凿和发达的造船业,使江苏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重地。孙吴船队首航辽东、夷洲(今中国台湾),南朝通使百济(位于今韩国),唐代扬州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港城,高僧鉴真由张家港黄泗浦东渡日本,如东掘港成为日本遣唐使停驻地,宋代江阴设市舶司,元代刘家港成为重要海港,明代郑和从南京和太仓出发,七次远航西亚乃至非洲……和海洋相关的一系列文化遗存,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江苏先进的制造业和开放包容、兼济天下的文化特性。

大江大河,横贯在江苏大地上,黄海的波涛拍打着江苏的海岸线,在苏南、苏北形成不同的文化圈。贺云翱介绍,早在先秦时期,江苏的大江南北就具有文化二元特征,呈现南秀北雄、徐扬分明的文化品格。苏南在先秦时属独具特色的吴文化圈,后不断演变和丰富,形成江南文化核心之一;宁镇原属吴文化中心区域,后成为楚文化与吴文化交锋地区,故称“吴头楚尾”,六朝时在大量北方移民作用下,兼具南北优胜;徐海西近中原、北邻齐鲁,北方气质浓厚;江淮居中,具有文化过渡性与兼容南北特点;沿海地域则向海而生,陆海联动,有海洋文化秉性。

贺云翱说,以文化的特性并按地域划分,江苏地方文化主要由吴文化、徐汉文化、淮扬文化、金陵文化、海洋文化等几个亚文化板块组成,而每一个亚文化都带有浓郁的水韵特色。

吴文化以环太湖流域苏州、无锡、常州为主要区域,辐射松江(今上海)、嘉兴、湖州等地吴文化圈。吴地沿江环湖滨海,水道纵横,河港交错,食则稻鱼菱藕,居则枕河人家,行则舟桥两便,业则渔殖蚕桑,习则书画文章。明清时,士农工商百业融合,市民文化和士大夫文化互相影响,带来雅俗并举的人文风貌。

徐汉文化区域内,苏北自南宋黄河“夺泗入淮”,数百年间水患不断,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治水篇章,留下诸多相关历史遗产。

淮扬文化地处江苏中部,涵盖淮安、扬州、泰州等地。春秋时吴国开挖邗沟,再到隋朝大运河建成,连接长江与淮河两大流域的淮扬一带地位日益重要。唐代,扬州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淮扬文化成为当时城市文化翘楚。清代,地处大运河沿线的淮扬地区小说创作、园林文化成就突出。清代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推动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同步发展。

金陵文化位于长江之滨的中华文化南北、东西交汇之地,历史上扮演了数次文化大交流、大融汇的主角。六朝文化为隋唐文化的兴起奠定坚实基础。明初郑和“七下西洋”,驶向蔚蓝大海,使得南京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镇。

连云港、盐城、南通等地是海洋文化,江苏沿海区域地势低平,湿地广布,水产丰饶。江苏海洋文化是由海洋及陆海联动生成的地缘文化,是人们在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精神和物质文化总和,表现为海洋渔业文化、海盐文化、港城文化、航海及海丝文化、滨海湿地文化等若干海洋文化特色。

“总之,由不同亚文化板块组成的江苏区域文化,既有丰富内涵,又有鲜明特征。它们就像水系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江苏文化的多姿多彩,和而不同,美美共生。”贺云翱说。

东南大学教授樊和平则认为,江苏文化固然具有水文化特性,而在众多水系中又更具长江文化的特性。以长江文化为基色的江苏文化在中华文脉的缔造和绵延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位于古运河畔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视觉中国供图)

位于古运河畔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视觉中国供图)

“水”的文化特性是什么?“老聃贵柔”,老子尚水,以水演绎世界真谛和人生大智慧。樊和平说,柔弱胜刚强,是水的品质和力量。辽阔的平原在中国也许还有很多,却没有像江苏这样“处下”(“处下”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观点,即待人谦虚、谨慎、宽容)。老子也曾以大海揭示“处下”的智慧:“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历史上,江苏的文化作品、江苏人的文化性格,相当程度上演绎了这种“水性”与“处下”的气质与智慧。不仅江苏的地脉“露水不显山”,江苏人的文化性格、江苏文脉也是“露水不显山”,虽不是“壁立千仞”,却是“有容乃大”。

樊和平表示,一般说来,充沛的水系,广阔的平原,往往造就自给自足的自我封闭,然而,江苏东临大海,无论长江、淮河,还是历史上的黄河,都从这里入大海,归大海,不只昭示江苏的开放,而且演绎江苏文化、江苏文脉、江苏人海纳百川的博大和静水深流的仁厚。“可以说,长江在江苏这片土地上流连,黄河在江苏这片土地上改道,淮河在江苏这片土地上滋润,太湖在江苏这片土地上一展胸怀。一代代中国人,一代代江苏人,在这里缔造了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淮河、文化太湖,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诗篇,这就是江苏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