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虎丘茶花与山塘花茶

2023-09-27    孙骏毅

环绕虎丘山的3.5平方公里区域曾是典型的江南农村地区,紧临着山塘街,甚至在老街中段的半塘,朝北行走不足百米就是栽种水稻、茭白、蒲草的农田。再往北就可见村落精致,田块小巧,池水清澈,结庐人境。晨起,鸡鸣声中飘起袅袅炊烟,蚕娘拐个桑篮去采桑,花农花房育花忙;午后,山塘岸边的柳树下,几个花农坐在石头上歇息,一边抽着旱烟,一边聊着东家长西家短;黄昏,落日西斜,晚归的老牛走在狭窄的田埂上,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卷起柳叶笛“呜呜”吹响。

——这是半个世纪前的旧影。

临近山塘的茶花村、虎丘村的村民,早在元末明初时就进入了半农半工的生活。那时的山塘街上有几十家茶庄、泥人坊、年画坊、竹木器社,村民农闲时就进入这些作坊里打零工,以贴补家用。有窨花手艺的就被茶庄聘用为师傅,炒制花茶;有厨艺的船娘更吃香,野芳浜的十几条花船是她们施展船菜厨艺的平台;种茶花的花农,莳花、卖花则是她们的生财之道。

茶花村村民以种植“三花”(白兰、茉莉、玳玳)为主业。相传宋徽宗时的地方官朱勔因采伐“花石纲”扰民,激起民怨沸腾,失宠后被杀,其子孙就逃到山塘西面的乡村落脚,以种花垒山为生。每天清晨,从虎丘斟酌桥东堍向西直至虎丘正山门,卖花的村民聚集成一条龙,批发兼零售。还有不少卖花女索性挽个花篮,篮底铺上一块湿毛巾,白兰花一朵朵整齐地排在毛巾上,赶早就进城去叫卖。她们还把玳玳花、茉莉花扎成各种花球、花束,用麦秆编成小巧玲珑的花茧,内装花朵,闻之花香浓郁,满街飘香。

从清道光三年(1823)起,茶花开始用于窨制花茶,花茶远销东北、华北、华南各地。由于“三花”需求量大,到1949年,虎丘乡的花农达2000余户,约1万余人。最高年产量的1956年,产茶花14485担。

明代《姑苏志》载:“春日卖百花,更晨代变,五色鲜浓,照映市中。”说的是虎丘花农进城卖花的身影,一声声“阿要买白兰花”的柔柔叫卖声回荡在大街小巷里。这时正是“芒种”过后,再过半个月,就是江南“梅子黄时雨”的时节要来了。

清代文人顾文《虎丘竹枝词》云:

苔痕新绿上阶来,红紫偏教隙地栽。

四面青山耕织少,一年衣食在花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冰清玉洁的“三花”,养活了山塘周边的乡民,也是浓浓的花香浮起了他们知足常乐的笑脸。旧时乡谚:“金山塘,银葑塘。”葑门外的乡民靠栽种“水八仙”(莲藕、荸荠、水芹、茭白、芡实、莼菜、慈姑、红菱)赚钱,山塘乡民则靠“三花”致富。“赚票子、造房子、娶娘子、养儿子、抱孙子”,是花农世代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状态。

20世纪70年代前的阊门外石路开有两家书场,一大半听客都是从山塘赶来听书的花农。他们笃悠悠地喝着茶,饶有兴趣地听着长篇评弹《玉蜻蜓》。书场散了,就到名店义昌福吃小笼包子。那种悠闲自得的神态,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是不可能的。

《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写的《杏帘在望》一诗,其中有“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的句子,以此形容大多数山塘乡民知足的生活大约也不过分。因为虎丘山下盛开“三朵花”,即使是最贫穷的人,也不至于落到走投无路饥寒交迫的地步。《白毛女》中的黄世仁和杨白劳式人物在这里都极为罕见。

“三花”的兴盛与山塘街上十几家茶庄是分不开的,所谓需求与产销的甜蜜衔接。茶铺的作坊和住家就设在与山塘街相连的杨安弄里,虎丘村和茶花村是茶铺窨制花茶的原料基地。茶铺老板以徽商居多,徽商与晋商、浙商一样,曾经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群体。作为徽商的一支,皖南茶商小心翼翼地进入苏州城,落脚在山塘街上,租用沿河人家房子,开起了茶庄。起始是销售安徽茶叶,像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徽州炒青等绿茶。后来发现北方人大多爱喝花茶,山塘西侧的花农世代种植茉莉花、玳玳花、栀子花,花与茶的巧妙结合就产生了巨大商机。

商机就在于瞬间发现,发现带来的就是奇妙组合,这就是徽商与众不同的商业头脑。

古徽州府,下辖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共6县,皆为群山怀抱。经过“安史之乱”“靖康之难”等战乱,北方许多大族携家带口逃难到徽州落脚谋生。虽然是人穷地薄的山乡,但有新安江勾连大运河、长江,与江南富庶之地只是一趟船的距离。外出经商,成为历代徽州人的首选。当地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说法。所谓“一丢”,就是不让后代在家啃老而是丢到外乡去闯荡。鼎鼎大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绩溪人,13岁就孤身一人出来闯江湖了。明末清初,外出经商的徽州人更多。当时的传统茶业,已采用先进的产销方式而成为独树一帜的商品经济,蜚声大江南北,茶庄、茶铺在江南达300多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写到中国人—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其祖父王槐康就是歙县茶商。开设在山塘街上的汪瑞裕茶庄,就有王氏家族的股本。

清代中晚期,苏州茶界把吴世美、鲍德润、汪瑞裕、吴馨记、严德茂和方裕泰6家茶叶店推为六大名店,六大名店或是由徽商所开设,或是聘请了徽商当经理掌管经营。据记载,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苏州范围内登记茶业行会的有46户,其中由徽商开设的茶庄41户。徽商在山塘街(包括杨安浜)开设茶庄有9家,每家的规模在10—20人不等。在当时,徽商茶庄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财力雄厚、货源充沛、销路畅通、服务周到,其垄断地位之后延伸到酱品、典当、米粮、木材等行业。苏州人极少喝花茶,苏州却以盛产茶花而闻名,这离不开徽商的营销有方。徽州山区盛产名茶,苏州花茶便是以徽茶为原茶,搭配苏州所产白兰花、茉莉花等窨制而成。

徽商何以能在富甲一方的苏州山塘街立足并做大做强?徽州地方志编纂人员专门就这个问题走访了山塘旧址,查阅相关史料,最后得出有以下因素:每年冬闲时给花农预支部分资金,优质优购,定产定销;在华北、华南设代理商,向茶铺贷放茶银,俗称“放水养鱼”;打通漕运水路和各地关卡;注重品牌宣传,比如茉莉花茶,打的就是苏州虎丘的品牌;善用品茶、展销、雇人上门推销等手段促销。

徽商中有一位名叫李福的安徽宣城人,对家乡特产宣纸并不熟悉,但对茶叶销售的经络却摸得一清二楚。花茶要卖出大价钱,北方是一块大蛋糕,要从闽商、浙商手中抢下一块市场来,通过大运河或近海运输就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走通“漕运”的路,黑白两道的打点必不可少:一是要买通管辖漕运的两淮官员,二是要暗中联络“漕帮”人物助力。李福通过在松江府当差的亲戚疏通,向同乡借来银子“铺路”,很快打通了由苏州阊门外“万人码头”起程,过扬州、淮安,由淮安到青州,又由青州转往京津的千里运河水路。“漕帮”的货船舱位大,一路畅通无阻。李福的茶庄压低价格大量收购小型花茶作坊的产品,装箱起运北方,京津茶庄里“李记”茶叶空箱子堆积如山。他经营数十年,赚了多少银子,无人知晓。但从安徽宣城史志部门编辑的地方资料对李福的简短介绍中约略可知:“李福,生于道光二年(1822),茶商,19岁时去苏州经商,在山塘经营花茶批发数十年。后因病归乡。之前,在故里盖宅30余间。其长子李成良嗜赌,次子李成秀吸大烟。家业败于二子。”

家大业大经不起挥霍败家,金山银山抵不过吃喝嫖赌。李福是突然从山塘老街上消失的。有人说他欠下“漕帮”船主一屁股债逃走了;有人说他教子无方,两个儿子败光了所有家当;还有人说他的老家遭了“强盗抢”跳河寻死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李福真的人间蒸发了,走完了从穷光蛋到暴发户再到穷光蛋的人生轨迹。

来是一缕烟,去是烟一缕,像这样的外地客商,在山塘街上并非一家。资本的原始积累总是残酷的。它的残酷性表现为掠夺的冷酷无情,也表现为竞争与淘汰的毫不留情。即便是枕着满箱金子,稍不争气,也可能一无所有。“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命运转换是屡见不鲜的。

卖花茶的茶商李福如此,种茶花的花农也是如此。花农与山塘茶商是生意伙伴,平时就有来往,逢年过节还要互送礼物,茶商的生意黄了,肯定影响到花农的收入,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花农中的好手在当地被称为“花园子”,每户花圃少则几亩,多则十来亩,花卉品种不下百余种,当家花卉为茉莉花。将其与徽茶坯基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充分吸收花香。茉莉花茶外形秀美,毫峰显露,香气浓郁,鲜灵持久,泡饮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晶绿经久耐泡。根据不同品种的茶坯可制成不同品种的茉莉花茶,如用龙井原茶做茶坯,就叫龙井茉莉花茶;用黄山毛峰做茶坯,就叫毛峰茉莉。根据形状的不同,如珍珠状的,著名的有产自福建的“龙团珠茉莉花茶”,针状的有著名品种“银针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的茉莉花香气是在加工过程中逐步具有的,所以成品茶中的茉莉干花起的仅仅是点缀、提鲜、美观的作用,有的品种中有此点缀,有的没有。苏州茉莉花茶之所以能在北方很多城市的茶庄里列为上品,这与“新苏州人”徽商南来北往的勤勉推销是分不开的,更离不开它的原生态环境。

茉莉花茶是市场上销量最大的一个花茶种类,它的香气一直为广大饮花茶的人所喜爱,被誉为可窨花茶的玫瑰、蔷薇、兰蕙等众生之冠。宋代诗人江奎的《茉莉花》赞曰:“他年我若修花使,列作人间第一香。”茉莉花茶的主要消费地是东北、华北,以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成都等城市销售量最大。

虎丘山下的茶花村所种植的茉莉花为窨茶上品,自明正德年间起就已经远近闻名。这里的茉莉花茶始产于南宋,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茶。花茶选用苏、浙、皖三省吸香性能好的烘青绿茶为茶坯,配以香型清新而又成熟粒大、洁白光润的茉莉花精心窨制而成,其制作工艺达十余道。花茶外观条索紧细匀整,白毫显露,干茶色泽油润,冲泡后的茶汤清澈透明,叶底幼嫩,香气浓厚纯正,入口爽快。

af613a89-2676-432c-9c0f-4aaef90398e6.jpg

20世纪60年代的茉莉茶树出厢(苏州市姑苏区茶花社区 提供)

清明前后,风变得柔软温和,虎丘山下的香樟树开始换树叶子,风一吹,老叶“哗啦啦”掉下来,老叶干硬颜色泛红,落在脸上生痛。此时,香樟的新叶初探,叶子薄而嫩,绿得好像能滴下水来,是一种未经世事的绿。走过香樟树下,可以看见花农在花厢门口忙出忙进。一般说来,白兰树最高的要长到近3米,出厢时得两个人扛,一个人扶树冠;玳玳树高约1.5米,两人扛就可以了;茉莉树矮小,高不过1米,力气大的人一次可拎4盆,一手抓2盆。也有用平板车运花树,大多是茉莉花盆,一车车推出来,运到田里一排排摆开。花田里晃来晃去的树影,高一声低一句的人声,顿时让沉寂了一冬的土地开始活泛起来。

出厢后,花农们要在花田里忙上一阵。白兰树要多浇一点水,但又不能太湿,等新叶长出两三片后,还要干一干树,为的是使它多生点花朵。玳玳树要省力些,不用太管理,适当浇水就好。茉莉是最要动手脚的花树,出厢要换盆,一般在谷雨之际进行。花农将切除一部分根须的茉莉移入大小合适的新盆里,然后填上土,浇上水。花盆里的土也有讲究,须在冬天的时候取肥沃的稻田土晒干敲碎筛细,再掺入四分之一的砻糠灰一起拌成。换盆时不能伤茉莉树的根,那是命根子。花树在太阳底下快乐地绿着,白兰、玳玳、栀子的叶子厚,绿得深些。茉莉树叶子小而薄,绿得轻浅绿得透明。一个丰盛的花季在春萌夏荣中孕育。

花农摸黑就起身了,蹲在花场里忙开了。女人像侍候宝宝一样侍候着花苗,说着家长里短,“咯咯咯”的笑声溢出花场。花农是春天的催生婆,当枝上结出蓓蕾,再看花农的手臂上、脖子里常常会长出红疹,奇痒难忍,没有一块干净皮肤了。便是这样,花农们也整天在花场里忙碌。看着花枝在春风里欢快地摇曳是花农们的唯一乐趣,好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那是只有为娘的才有这种疼爱孩子的幸福感。一阵“出厢”的忙乱过后,虎丘山下的花场才安静下来。

花农的春天是一个忙碌的季节,顺着最后一溪桃花水淌远了的是她们的汗水—那是花农心中最美的春景,年年如此,擦肩而过。春天一过,就能闻见茉莉浓郁的芳香了。

茉莉有单卉和复卉两种,虎丘山下原先种的是单卉茉莉,从浙江金华引入,因花蕾尖长,俗称“尖头种”。1931年,头脑活络的广东人黄智徵把岭南产的“圆头茉莉”引种到苏州。“圆头茉莉”是复卉,生命力强,产量又比“尖头种”高,一时间,虎丘山下的花农纷纷改种圆头茉莉,到1946年时,花农们全部改种圆头茉莉。黄智徵发了大财,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大户花农。

从5个花瓣上看到银子闪光的岂止是黄智徵,安徽茶商更加精明。清光绪年间,虎丘山下陆续出现了以花窨茶的手工业作坊,此后栽种茶花的农户越来越多。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890),虎丘有花农140—150户;1937年,花农达560户;1949年,花农达到2000多户1万多人。原先以种植白兰、茉莉、玳玳、珠兰、玫瑰、栀子、山茶7种花为主,后来减少为主要供窨茶之用的白兰、玳玳、茉莉3种,是生产苏州花茶的重要原料之一。

说起种植“三花”,80多岁的陈老先生笑着说:“种花铜钿多,那时5朵白兰花的价钱可以吃一碗大肉面,周围乡下的小娘鱼(女孩子)都想嫁到茶花村来。当年花多,旺季时要从别处乡下雇人来采呢。”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苏州有“轧神仙”庙会,是市民的盛大狂欢节。虎丘花农老冯培育的500余盆迷你型玫瑰、月季常常成为庙会上的抢手货,谓之“神仙花”。花朵虽只有指甲一般大,但花色鲜艳、品种稀少,成为爱花人的新宠。

自唐代起,茉莉花就是主要的香料之一,它的香气在所有的花香里是最基本的,早年很多日用香精里都包含茉莉花香,甚至每一块香皂、每一盒化妆品都可以闻到茉莉花的香味。但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天然香料被越来越多的化工合成香料所替代,虎丘山下的茉莉花产量迅速减少,最后连专门收购茉莉花的苏州茶厂也关门歇业了。

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一种技艺的得来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努力,失去就在顷刻之间,而传承并弘扬之,更需要加倍努力。曾经茶商半条街的七里山塘,还能闻到明前的清醇茶香和六月里的茉莉花香吗?

茶花与花茶是可以唤回的物质文化标志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有一些人已经在做这件事,住在山塘街附近的吴婷婷就是其中之一。吴家的祖先就是在山塘街开设吴胜元、吴裕大、吴馨记、协源祥4家茶庄的徽商,堪称花茶世家。吴婷婷从小就是在茶叶堆里长大的,3岁就要喝茶,7岁时就能辨识喝的黄山毛峰还是六安瓜片。与姑苏区很多非遗传承人一样,她从小就喜欢坐在外公旁边看他制作花茶。飘着“三花”的茶香,是她近30多年的记忆。她曾就读于苏州大学,毕业后去香港理工大学学习酒店管理,但她没有留在香港,就是想回家干一番事业。

ad80013a-724b-4d86-8de1-cf34cf174b35.jpg

玳玳花手工压堆窨制(苏州源丰积茶业有限公司 提供)

“我要让花茶回家。”这是吴婷婷的梦想。2019年冬,她的源丰积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作为徽商的第五代传人,她重启老字号,让花茶香飘千里,已经成为其自觉行为。让“三花”熏香青茶,再度走进人们生活,是完全可能的。为适合年轻人的口味,她在传承基础上研制了中式新茶饮系列,按照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开发“三花”三角袋装原味茶,利用现代技术使花茶得以量产。吴婷婷与老祖宗不同之处就在于,她首先考虑的不是花茶的销路,而是要倡导健康的饮茶方式、让人们懂得怎样饮茶,饮“三花”茶对于健康的作用。她发现虎丘茉莉花香型独特、持久,通过“徽派苏窨”,茶性从绿茶转变为清茶,可以长期保存。因此,由这项新工艺窨制的花茶销路更好。

吴婷婷坦言,“这几年受疫情影响,实体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但我们有办法,墙内开花墙外香,堤内损失堤外补。”她的团队开辟了新媒体与百姓日常生活的沟通渠道,在“天猫”和“京东”上开旗舰店,直播带货。2020年“双十一”,当月销量就突破百万元,开播时的流量高达10万人次。2021年,她又为自己的花茶系列设计了新包装,更符合现代青年的审美需求,这包装还获得苏州国际设计周“繁华姑苏杯”设计创意一等奖。

茶道无止境,茶香更悠远,关键是看你做什么和怎么做。

(作者简介:孙骏毅,退休教师,苏州作家,江苏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