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龙光塔下说龙

2024-02-20    顾必成

(图源:惠山古镇景区,摄影:高月鹏)

(图源:惠山古镇景区,摄影:高月鹏)

龙,是华夏文明中最重要的图腾。无锡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无锡人对龙文化可谓情有独钟。龙山龙水养育无锡人民,说起无锡龙文化的地标,首先让人想到的便是被称为龙山的惠山与龙光塔。

惠山有九峰,主要山峰为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它是天目山的支脉,从东南蜿蜒而来,犹如九条形象逼真的苍龙,所以又名九龙山。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就有诗曰:“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更有一诗,诗中写道:“惠山分明龙样活,玉脊琼腰百千折。”这些诗句都将龙山胜景比作为蜿蜒翻动的苍龙。

(图源:惠山古镇景区)

(图源:惠山古镇景区)

龙光塔曾是无锡老城厢的天际线,是无锡城市的文化地标,它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自从公元1223年无锡出了第一个状元蒋重珍后,数百年间再也没人考中状元。明正德年间,苏州状元顾鼎臣来游锡山,认为无锡不出状元是“龙不角耳”,意思是说,惠山像一条龙,锡山像龙头,龙头上没角,就出不了状元。嘉靖元年(1522年),顾懋章、顾可学父子采信此议,建造石塔,邵宝有诗云:“东峰石塔对西峰,云去云来俯仰中。”但此后的数十年,无锡还是没出状元。此时又有人说“龙以角听,塔宜中空”,意思是说,石头垒出的石塔是实心的,而龙要听,塔要建成中空的。于是,邑人又于万历二年(1574年)再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万历四年(1576年),常州知府施观民题名为龙光塔,无锡书画家王问书额。没想到,塔建成的同年,无锡人孙继皋果然高中状元,此后,无锡又出了三个状元,由此,龙光塔便成了无锡文风昌盛的象征。

(图源:惠山古镇景区)

(图源:惠山古镇景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无锡自古梵音相闻、丛林相望、法脉相续。惠山、锡山宛如一条长龙,龙头建有龙光寺,相传可追溯到元末;龙身建有龙海寺,建于民国;龙尾建有龙泉寺,据传建于晋代。最有传奇色彩的莫过于军嶂山上的龙寺,原名成性寺,传说千年以来有两位皇帝避难于此,一是宋高宗赵构,一是明建文帝朱允炆,后来改名“龙寺”大约与此有关。在与军嶂山山脉相连的雪浪山上,也有神秘的龙迹:八德龙潭、八德龙井。

有山有龙,人杰地也灵。惠山素有“胜地名泉”之誉,又有九龙十三泉之美誉。九龙实为石螭首(俗称龙头),即九个泉池上方吐水的石雕龙头,其中人们把二泉下池的龙头列为第一。十三泉中以“龙”命名的泉水也有多处,主要的有龙眼泉、双龙泉、龙缝泉、龙腰泉等。龙眼泉在原来惠山寺大同殿的废址上,今昭忠祠二门前,始凿于梁大同初年(535年)左右,故又名大同井,这是惠山最早的一处泉眼,比天下第二泉还早凿两百多年。双龙泉在惠山华孝子祠鼋池内,池壁装有两个石螭首,一吐一纳,二泉水由此流入金莲池、日月池、香积池、镜池,直流到惠山浜的龙头下。龙缝泉在惠山碧山吟社西北石壁间,即今“塔影”牌坊下,凿于宋代,宋代杨无为曾书“龙渊”两字刻于石壁。明代无锡冯夔隐居泉旁,自号龙泉居士,筑有龙泉精舍。当时俞宪有诗写道:“龙罅吐泉清,谁穿龙缝成,小池风雨夜,真有饮龙声。”

(图源:江南晚报)

(图源:江南晚报)

其实龙文化的代表在无锡还有很多。无锡博物院中藏有战国龙凤纹玉佩、汉蟠螭纹白玉佩饰等龙形文物;鸿山遗址博物馆更有战国双龙管型玉佩等大量战国龙文化文物。无锡著名风景区太湖中的龙头渚,如一条游龙,直伸湖中而去,其山脉形状,有龙头、龙舌、龙睛、龙颈等,形态逼真,在龙头渚上又曾建造龙门、龙吟桥、望龙亭等。紫砂发源地宜兴,从明代开始便建有烧制紫砂的龙窑。利用村中山坡的天然地势而建,头朝下,尾朝上,随着坡度绵延,鳞次栉比,恰似一条卧伏的黄龙,由此得名龙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的前墅龙窑,便是活着的古龙窑。无锡民俗中,每逢节庆还有赛龙舟、闹龙灯,演龙舞等,尤其是玉祁礼社的龙舞,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闻名遐迩,成为省级“非遗”。

神话传说里龙能行云布雨、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太空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无锡大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原作已失,有宋人摹本传世至今,画面上洛神端坐于云车之上,云车之前有六龙并驾齐驱,另有一龙,从水中跃起,奋爪升腾,颇有气势。

晋·顾恺之(宋摹)《洛神赋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图源:央博)

晋·顾恺之(宋摹)《洛神赋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图源: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