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九十九间半,直把秦淮烟雨收
从芒种到夏至,盛夏的暑气愈发浓重,除了滚滚而来的热浪,还有连绵不断的阴雨相随。此时热气混杂着雨水,阴郁伴随着烦闷……是江南人民熟悉的味道,一年一度的梅雨季快要来了。
南京地处江南,多梅雨,而传统建筑又是木构,最怕潮湿。每到夏季,南京常有暴雨,多处地方积水严重。然而,令人称奇的是,位于南京城内的甘熙宅第——这座“九十九间半”建筑,却总能巧妙地将雨水排出,使其化为无形。
那么,这座宅第究竟是如何做到如此出色的防潮、通风与避水功能的呢?让我们走进老城南的“九十九间半”,一探究竟。
防潮避水,深藏智慧
要保护好木制建筑,就得做好防潮避水工作。防潮、通风主要体现在地面和立柱的处理上。甘熙宅第中每组建筑地坪均为前低后高,除了有“步步高升”的用意外,防潮也是重要原因,这样处理可以使宅院内不会积水,不会产生潮气。甘熙宅第现存房屋共162间,有立柱近千根,每根立柱下都有各种样式的石质柱础,有效地阻隔了地面潮气。
石质柱础
友恭堂内立柱
甘熙宅第的厅堂建筑地面铺设方砖,后进住宅明间铺方砖,两边是地板。厅堂地面的铺设非常讲究,采取的是“响殿”作法,即在方砖四角倒扣花钵,每四块砖交接于花钵之上,交接处用灰泥粘接找平。用这种工艺铺设的地面,丝缝合密,平整如镜,走在其上,有回音叮咚,其主要功能还是防潮通风,这种工艺现在已经失传。
后进地板的铺设是在柱下垫有砖或青石,地楞下也垫有青砖,地板铺设好后与实际地面有半米的空间,便于防潮,同时还在南北墙或板壁根部留有通气的孔洞。
板壁下的通风孔
排水系统,彰显特色
下暴雨的日子,很多地方往往遭受水淹之困,可是甘熙宅第却不积雨水。在甘熙宅第的修缮过程中,建筑专家曾进行细致的考察,却未发现地下有排水管道。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宅院众多的水井形成地下排水系统,庭院中有暗沟,庭院的地面多数是用青砖铺设,砖下是沙子和泥土,雨水能很快渗透到地下,再流入到地下水系中。传说宅第内有井32口,目前发现的水井有十多口。
室内水井
室外水井
另外,在每进房屋檐口两边院墙上有长方形的方孔,这是南京“九十九间半”建筑较为独特的结构,它的作用是引水槽,屋檐下有金属扣件固定住挡水槽,挡水槽用木或铁制成,两端搁在引水槽上,雨水就从槽两边的院墙落下。
引水槽
通风设计,独具匠心
梅雨时节的天,似乎有个看不见的盖子,压在头顶,一直闷着。下了雨的门窗上水汽氤氲,气温稍有抬高,人就觉得湿热难耐。而走进甘熙宅第,青砖黛瓦,多进穿堂,凉风习习,让人倍感清凉。
多进穿堂式的建筑结构可以起到很好的通风纳凉作用,如南捕厅15号正落建筑,前后六进,在一条轴线之上,后进内宅中间是过道,南京人称为“堂屋”,明间门扇全部开启后,从大门直通后进,形成所谓的“穿堂风”。
正是由于古人这些巧妙的构思与布局,保护了甘熙宅第免受雨水侵蚀,有效抵御梅雨的侵袭。
年年梅熟,年年梅雨。雨季的甘家大院,透出清新的夏日生机,青砖、黛瓦、白墙,在雨水的浸润中仿佛多了分水墨晕染的灵动之气。在喧嚣的雨声中,走进历经百年变迁的古宅,听雨、赏景,是一种美妙的情致。“谁家九十九间半,直把秦淮烟雨收。”甘熙宅第,邀您共赏秦淮烟雨,感受百年古宅的韵味与魅力。
- 上一篇:大运河十年蝶变涌新浪
- 下一篇:无锡惠山:河城共“新” 生生不息